回覆列表
  • 1 # 黃剛說報考

    自主招生政策分初審、複試兩部分。我這邊分階段簡單講解一下。

    初審的考核主要參照遞交的文書資料,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自薦信、推薦信、參與競賽所獲獎項等,19年開始,各高校開始緊縮政策,普遍提高要求,減少名額,八成以上高校要求五大學科競賽省一及同等賽事獎項如希望杯數學競賽的金銀獎等等。

    透過初審,獲得了複試資格的孩子,將在高考結束後的一週左右去到各大考點進行復試選拔。複試多數為面試,也有部分院校會增設筆試,具體流程可以參照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簡章瞭解。

    我總結了一下近幾年的題目,發現筆試和麵試的題目都有一個共同點:考察學生的科研素養。這個點說起來可能非常籠統,但是簡單解釋下就很好理解。

    所謂科研素養實際上是一種綜合能力,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早年有一道複試題目要求學生說明一列火車有多少個車門,硬座車廂中,靠窗的座位號是多少,這道題實際上就是在考察學生的觀察計算能力;另一例題是要求學生解釋雷雨形成的原因,實際上就是考察學生對於多學科知識的掌握和交叉運用。

    迴歸到自主招生政策本身來看,近年來的自主招生實際上一直在放寬要求,一度讓家長們認為它是高考“捷徑”,19年的大幅緊縮,實質上是在迴歸這一政策的本質:選拔具有特殊才能的專業化人才,即偏才怪才。這一改變一方面是為參加統考的學生增加了高考的公平性,打擊了一些利用競賽走捷徑的競賽生(減少降分),另一方面也符合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的整體思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已不再是當初的少年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