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璞

    閱讀速度和內容理解是魚與熊掌的關係。速度快,自然理解不深;要看清楚明白,當然要細細品讀。

    閱讀文言古書,最大的困難其實不是語法方面的問題,因為古人文章雖然和現在不一樣,但讀的多了,語感好了,這方面就不存在問題了。

    讀文言最大的問題主要是古文字詞方面的問題。古文中很多字詞的意思和現在相比變化很大,而且生僻字較多,必須要查字典或者看註解才能明白含義,所以大大影響閱讀速度。

    這就沒有什麼辦法了。如果只是粗讀,瞭解其大概,就不必字字句句都搞太清楚,除非關鍵詞,不搞清楚一句話就看不明白,那就查一查。如果要細讀,那就花慢功夫,每天固定一兩個小時,或者固定多少頁,越到後面速度越快。因為很多字詞熟悉了。

    我讀純文言文書,不帶註解的,一開始很慢很慢,一個小時讀不了多少,但到後面,和白話文基本上沒什麼區別了。

    下面是我回答的另一個關於學習文言文方法的問題,一點淺見,供你參考。

    文言文,實際上是古人的語言寫成了文字,是古代的書面語。既然是語言,那語感就很重要,所以,多看多讀很必要。

    在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知識之後,多讀,一篇一篇的啃,就和英文學習一樣,讀的多了,就能夠有成為自己語言的感覺,這時候相對就容易一些了。

    但是到了這個階段,就有很多字詞不明其意,這一方面需要查字典,而且要查古漢語字典,當然現在網路發達,網上都可以查到。另一方面,就是根據上下文猜測,因為古人文章,好用對偶句,所以上下文明白,那這個字詞大概也能明白什麼意思。

    但是,有時候字詞意義較多,無法判斷準確含義,或者根據上下文也沒辦法猜測其含義的時候,就只能先放一放,最好是記錄下來,另外查詢資料。有時候讀的多了,會在其它文章中也遇到同樣字詞,這樣相互對照,有時候也可以解決問題。

    當然,現在的絕大部分古文,都可以找到註解翻譯,有些古文的註譯還不止一種,這都可以作為工具。但不主張先看譯文,而是要先自己啃,啃不下來在看註解和翻譯,這樣有助於提高。

    一開始可能有些痛苦,但時間長了,熟練了,這時候就會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好像走進了古人的思想和生活,很有意思。

  • 2 # 歷史輕閱讀

    找文白對照版,多備幾個版本,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專題線索,以研究某一問題,蒐集資料,尋找答案的方式去學習,可能效率比較高。也就是將經典根據自己研究需求,當史料用。熟能生巧,多看幾個版本,對照著讀,看不同的解釋分析,選一個自認為合理靠譜的,形成自己的邏輯歷史觀,目的就達到了。

    當然,還要有鑽研精神,以分析事件前因後果,探索來龍去脈的方式,掌握歷史資料提供的各種相關資訊,找出其中的邏輯關係,從而還原和構建自我心中的歷史圖景,讓歷史變得鮮活有生命力,然後把它給有聲有色向鄰家小孩講出來,你就基本成功了

  • 3 # 沙駝子

    老實說,我沒有讀過《資治通鑑》,只讀過《史記》,而且讀過三次。

    小時候纏著父親玩耍,父親就跟我講陳勝吳廣起義的故事。當他講到魚肚子裡藏字條的時候,嘎然而止,有事出去了,答應有空再講。

    哪知他一天比一天忙,忙起來早忘了這事。我追問好幾次,他才想起來,指著書架說:“想知道後面的故事,《史記》裡寫了,自己去看書!”

    我站在小板凳上,找到書皮泛黃的《史記》,翻開內容,頓時傻眼,全是繁體字,書寫順序從右到左,每個字都得靠猜,內容完全看不懂。第一次看《史記》就像讀天書一樣,費老鼻子勁才猜中兩個字:陳(陳)和元(圓),不得已棄書而逃。

    上中學的時候,課本上出現了《陳涉世家》,聽老師講完課,我忍不住又找出那本《史記》,將現代文和文言文進行對比,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啃,總算把這部分內容搞懂。接下來,又挑了幾回章節閱讀。第二次看《史記》,成為我日後《說唐》、《封神榜》、《四言三拍》這些書的“引子”。

    父親退休跟我聊天時,無意中提到“最佩服司馬遷,一生專注一件事,寧辱也不放棄。”再次點燃我讀《史記》的熱情,從書店買了一本新版《史記》,認認真真看完全書。對作者肅然起敬佩,對作品越加珍愛,對歷史加深了了解,對父親更加理解,對生活更加熱愛。

    最後,我想說,讀經典作品不必圖快,要圖有所得,有所悟,才不會辜負經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星馳和吳孟達如果再次合作,還能有之前的默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