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源天馬行空

    因為溫度和窯爐內的燒製氣氛是影響釉面紋路、花紋的主要原因,所以採用匣缽燒建盞可以提高成品率,同時也讓建盞開始出現各種奇異的窯變,使美妙紋理出現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

    匣缽的使用避免了陶器與火焰、木柴灰的直接接觸,保持釉面的完整色調一致,還可以避免燒成的器物被窯爐中的灰塵、柴灰等雜質汙染,影響釉面質量,整體上提高了燒成建盞的質量。

    傳統薪柴窯爐,都是就地取材,習慣用松脂含量較高的松木作為燃料,在1300度以上的高溫窯爐內燒製時,流動的火焰竄進匣缽內,舔舐著坯器釉面,最後與泥胎、草木灰融合留下人工無法控制走向的痕跡,巧妙地塑造出巧奪天工的“釉淚”、“釉滴珠”狀的絢麗釉面。

    最後概括起來,匣缽對建盞的燒成具有保護與擴大裝燒容量的雙重作用,保證了建盞的釉面效果、產量以及成品率,進而使得建盞成為宋朝最崇尚和流行的茶盞。

  • 2 # 遠行二年

    作為赫赫有名的黑釉茶器,又是大宋第一茶具的建盞,在窯內燒製時是否有新穎之處,可能很多人有過疑問。追溯建盞燒製工藝的發展,會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注意到一件器具的存在,那就是"匣缽"。令人好奇,匣缽究竟為何物?它是如何促進了建盞的燒製呢?隨著工藝技術的發展創新,從一開始的直接燒製建盞再到後來普遍利用匣缽仰裝燒的方式。匣缽是一種窯器,由耐火材料經高溫焙燒製作而成。一匣缽一茶盞,也是考慮到了當時所採用的窯爐規格。最開始的時候選用的是規格體積比較小的饅頭窯,因為在前期建盞的市場需求還沒有那麼大,工藝上也處於初期,技藝並不成熟精進。一匣缽一茶盞,一隻匣缽一生的使用次數很有可能僅為一次。從現存的建盞疊合匣缽標本還是當代建盞燒製時出現的狀況來看,在高溫下的建盞是非常柔軟的,很有可能致使兩者燒在一起的情況。如今的匣缽不再是漏斗造型,更多是圓柱形,在一個匣缽體內也不僅僅放置一隻茶盞,而更多的是三隻四隻。這樣的改動也符合了時代的要求,因為古時建盞的燒製耗費大量的木柴排出大量的菸灰,不符合現代人綠色環保的需求。在今天繼續使用龍窯柴燒需要非常高的經濟水平。人們也開始把眼光放向經濟便利的氣燒、電燒,事實上即便是堅持柴燒也不能做到和古制一模一樣。然而建盞的生命不息,風雅不改,在一隻又一隻盞的紺黑釉面上活色生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吃過孟非的牛肉麵,網上賣的碗裝的那種,好吃嗎?有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