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腔文化
-
2 # 聞魯生
居楚亦楚,居越亦越,教化可以美風俗。辛亥推翻帝制,西學東漸首推上海,內地若之何?呼應易俗則當推西安。差不多也在那個時辰,陳獨秀妙筆題寫對聯:梨園者實天下之大課堂;優伶者實天下之大教師。欣喜振聾發聵,影響非同尋常。是時中國,識文斷字深明大義之華人無多,藉助戲曲以移風易俗,遂成無數有識之士慷慨義舉 —— 崑曲崇跌宕,秦腔尚鏗鏘。東南遍溫婉,西北獨陽剛。俺戀崑曲,亦愛秦腔,做華人的妙趣橫生處,恰在於此。
秦腔是中國最古老的藝術之一,千年來承載著多少先輩的藝術之魂。時光流逝,秦腔的那些光輝往事已經逐漸不被人們所熟知,但這依然是歷史中重要的一頁。1912年,同盟會會員李桐軒、孫仁玉等以“改良社會、啟迪民智”為己任,用戲曲為手段,在“移風易俗”的宗旨下,創辦了易俗社。秦腔自此不再是一門單純的藝術,更是起到了輔助社會教育的作用,在歷史的歲月中閃亮著它的光芒,並被譽為“世界三大古老的劇社之一”。
斗轉星移、歲月如梭,唱不盡的戲曲人生,演不完的悲歡離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易俗社劇場曾經歷了三度較大規模的整修才屹立至今。據介紹,第一次是在購買初期,劇場重新改建了舞臺,因演出場景變換的需要設計安裝了轉檯,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第二次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市政府撥專款重修劇場。第三次是1992年,市政府對易俗社劇場進行了改建。最大的變動是將原來的門樓移至劇場的西邊,使劇場矗立在西一路的街面上,讓人一眼就能看到這座古樸凝重的老式建築。1983年,易俗社劇場被列為“西安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和2006年,易俗社劇場分別被列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可以說,易俗社劇場是凝固的歷史,不僅記載著包括秦腔在內,中國戲曲的發展和興衰,而且折射出中國百年近代史的整個曲折過程。西安易俗社劇場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傾注著幾代三秦人的心血和感情。輝煌的過去註定了與眾不同的未來,匯聚瞭如此深厚的內涵,我們相信百年易俗社劇場將會為新時代演奏出全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