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雨說歷史
-
2 # 空空空42973354
一個智商欠費的人,一生都在彷徨,瞎吶喊什麼?
一個小說家,寫你的小說就行了。跑出來啟迪民智,治病救人?何不掂量一下自己,跟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站在一塊,算什麼水平?在世界思想家範圍內,魯迅有一席之地?
這些啟蒙家的思想,為宗教改革,政治體制,人權做出卓越的理論貢獻。魯迅又解決了什麼問題?提供了什麼有價值的理論基礎?
啟蒙家的思想直指病灶,也就是社會金字塔頂端,魯迅跑出來嘲諷鞭撻最底層老百姓。從一開始就沒找到社會矛盾的根源。
這種東西不彷徨誰彷徨?還恬不知恥的打腫自己的臉,要去喚醒別人。
魯粉再給他封一個民族脊樑,豈不搞笑。
-
3 # 螞蟻之瞳
《吶喊》成書於五四運動高潮時期,揭露了封建禮教“人吃人”的本質,批判性很強,是為革命者助陣作戰,使他們不憚於前驅,“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充滿戰鬥熱情。
《彷徨》成書於五四運動退潮之後,此時的中國內憂外患,軍閥混戰,而新文化運動陣營分化,有的退隱,有的高升,有的前進。魯迅後來有《題〈彷徨〉》一詩:“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這就是題名《彷徨》的由來。
較之《吶喊》,《彷徨》戰鬥熱情冷卻不少,更多的則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表現了革命低潮期苦苦求索的心情。
魯迅有言:“人生最苦痛的莫過於夢醒了無路可走”。夢醒了,會“吶喊”,會戰鬥,而終於敗下陣來,終於無路可走,繼而苦痛,繼而“彷徨”。
-
4 # 王式
這問題含金量高!
"吶喊"是為了喚醒華人,目的明確,激情很高。但華人又極難喚醒。舉目望去,雖生存於辛苦之中,卻都麻木、恣睢,輾轉於衣食之路!全無一絲進步的念頭!車子將倒,扶還是不扶?亦或是推一下加速其倒?困於鐵桶中的人是連開一個窗都不肯創的,更遑論讓其去開一個門了!吾民如此,是以“彷徨"。
作品中滿是悲劇,人生也是悲劇!魯迅啊!
這是魯迅小說,所表達出來的一種他此時的心境。我們知道魯迅先生有兩部小說集是連續創作的一部是《吶喊》,一部是《彷徨》。
前者所收集的作品是1922年到1924年間的作品,這個階段正是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所有的文人,學者紛紛都站起來,開始創作,並且吶喊,國民態度達到了一個高潮時期。魯迅先生也站出來,他從1918年創作《狂人日記》開始,一直到後來,他一直保持著一種堅定的態度:
對於國民性永烈的抨擊,對於社會的黑暗進行猛烈的批判,對於政府的黑暗進行最為激烈的譴責。1924年之後,革命情況急轉直下。文人們,紛紛都陷入了一種迷茫的狀態,五四的高潮運動也漸漸開始進入低潮時期。
魯迅,這個時候,也開始變得很迷茫,他從北京轉移到廈門到上海。在這個時期,他的。他的思想一直在發生轉變,他從樂觀的相信革命,相信青年到最後產生的最後殺死青年的還是青年的想法,同時他對革命也產生了一種悲觀的情緒。這些思想就都表現在了他的《彷徨》集中。再成為一個堅定的吶喊者之後,又開始變得彷徨。
這不僅是魯迅一個人的表現,而是,當時社會眾多文人的心理的表現。在這個時,在這個時期,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魯迅先生還是依舊的。雖然彷徨,但是他依舊在堅持自己,堅持他的現實的戰鬥精神,同他截然相反的弟弟周作人,在十字街頭的時候,卻迷了路走進了象牙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