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孟冬二九
-
2 # 不知道取什麼名字斌
即使孿生兄弟,也可能會因為不同的追求而出現分歧,甚至成為敵人。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天下,諸葛氏三兄弟分別出仕三國,諸葛謹在吳國擔任大將軍,諸葛亮在蜀漢擔任丞相,諸葛誕在魏國任徵東大將軍,史書稱“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
需要體現說明的一點是諸葛三兄弟中,諸葛瑾、諸葛亮是親兄弟,諸葛誕是兩人的同族兄弟。當時人認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龍虎狗有著怎麼的命運與人生結局呢?
1.諸葛瑾
字子瑜,174年出生。諸葛瑾在早年間曾遊學洛陽,後來天下大亂,率家人避居江東。後來孫權的姐婿弘諮遇到諸葛瑾,對其才華非常欣賞,就向孫權推薦,與魯肅等一起擔任賓待,後又成為孫權長史、中司馬等職。215年,孫權遣諸葛瑾出使劉備,與諸葛亮在公館見面,未嘗談及私事,最後雙方重新劃分邊界。
諸葛瑾人如其名,為人非常謹慎,他同孫權談話時,從不急迫直言,只是稍微表示出自己的傾向,點到為止;如有與孫權心意不合時,他便放棄正在進行的內容而轉向其他的話題,漸漸地再借其他事情從頭開始,以對同類事情的看法求得孫權的贊同。
219年,諸葛瑾跟從呂蒙討伐關羽,因功被封為宣城侯、綏南將軍、南郡太守,代替呂蒙駐守公安。221年,劉備親率大軍伐吳,諸葛瑾曾給劉備寫信勸和,但被劉備斷然拒絕。當時有人對孫權說諸葛瑾私下派人與劉備聯絡。孫權說道:“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
229年,孫權稱帝,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諸葛瑾雖然被封為武官,但其軍事才能與其弟諸葛亮不可同日而語,幾次出兵作戰,均無建樹。241年,諸葛瑾病死,時年68歲。
諸葛瑾有三子,長子諸葛恪,次子諸葛喬,三子諸葛融。252年,孫權死後,諸葛恪曾執掌東吳軍國大權。253年,諸葛恪被宗室孫峻所殺,被誅滅三族。留在蜀國的諸葛喬一脈認祖歸宗,延續諸葛瑾的香火。
2.諸葛亮
字孔明,181年出生。關於諸葛亮的人生經歷,不再過詳細介紹,主要說下諸葛亮鮮為人知的一面。諸葛亮除了是位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他在書法、繪畫、音樂上的成就同樣不低。
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蹟,必珍玩之”,宋徽宗就曾收藏諸葛亮的草書《遠涉帖》。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在音樂方面,諸葛亮製作七絃琴、石琴,還寫有一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
234年8月,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軍中,時年54歲。諸葛亮早年無子,曾過繼諸葛瑾次子諸葛喬為己子,之後諸葛瞻出生。263年10月,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在綿竹戰死,此時諸葛亮直系血緣關係的僅存諸葛京(諸葛瞻次子)一脈。
3.諸葛誕
字公休,生年不詳。諸葛誕早年的仕途生涯並不順暢,曾擔任尚書郎、滎陽令等小官,後來好不容易當上御史中丞、尚書等官,又因為與散騎侍郎夏侯玄等人交好,而魏明帝非常厭惡夏侯玄、諸葛誕等人,將他們免官。
239年,魏明帝病死,其子曹芳繼位,大將軍曹爽輔政,曹爽重新啟用夏侯玄等人,諸葛誕出任揚州刺史、昭武將軍。251年,太尉王凌計劃起兵討伐司馬懿,並另立楚王曹彪為帝。司馬懿領兵討伐,任命諸葛誕為鎮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
255年,毌丘儉、文欽在壽春起兵,反抗司馬師的專權。諸葛誕拒絕了毌丘儉勸誘,並最先率兵討伐,隨後率先進佔叛軍的據點壽春。諸葛誕不僅平定了叛亂,還擊退了東吳的軍隊。戰後諸葛誕因長期在淮南駐守,於是被任命為鎮東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揚州諸軍事,成為魏國在東南地區的封疆大吏。
256年,剛剛執掌朝政的司馬昭派長史賈充試探諸葛誕的口風。賈充說道:“洛中的諸位賢達之人,都希望實行禪讓,您認為如何?”諸葛誕厲聲說道:“你不是賈豫州的兒子嗎?你們家世代受到魏朝的恩惠,怎能想把國家轉送他人?如果洛中發生危難,我願為國家而死。”賈充默然無語。
回到洛陽後,賈充建議司馬昭徵調諸葛誕入朝,257年,司馬昭以皇帝的名義,升諸葛誕為司空,入朝任職。諸葛誕接得詔命後十分清楚,於是殺死支援司馬氏的揚州刺史樂綝(樂進之子),並派自己的兒子諸葛靚到東吳求援,然後徵集淮南將士正式叛亂。
司馬昭則親率大軍征伐諸葛誕,並派王基、陳騫領兵圍困壽春。258年)正月,壽春城中糧食枯竭,軍心不穩。2月,壽春城被攻克,諸葛誕在出逃時,被魏將胡奮手下士兵殺死,諸葛誕被誅滅三族,但有一子諸葛靚留在吳國。
戰後,諸葛誕麾下數百名親兵於被俘,但他們堅決不降,還說:“為諸葛公死,不恨。”行刑時排成一列,每斬一人便招降下一人,但始終無一人投降,可見諸葛誕善於治軍,愛兵如子,士兵肯為其效死。
吳國滅亡後,諸葛靚因父仇終身不仕,時人稱他至孝。晉武帝司馬炎與其有舊交,想與他一會,但諸葛靚知晉武帝來,竟逃到廁所中,晉武帝追去與他相見,並說:“你還記得我們幼年的交情嗎?”諸葛靚流淚涕泣:“我沒能作到往身上塗漆,把臉上的皮刮下來,又見到了聖上您的面容,我實在是又愧又恨。”
關於諸葛三兄弟,清代大詞人納蘭容若有詩云:“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勢浸淫。蜀龍吳虎真無愧,誰解公休(諸葛誕字公休)事魏心。”
-
3 # 譯鑑
對於“龍虎狗”,首先得明確一點,諸葛三兄弟的這個稱呼並不是一種諷刺。
在《太平御覽·人事部·品藻中》中有這樣的記載:
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以來,天下大勢就如同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描繪的走勢一樣,不僅幫助漂泊不定的劉備尋到了安所之所,還幫助劉備建立了蜀國,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諸葛瑾在謀略上雖然比不過他的兄弟諸葛孔明,但也是很有謀略的將領。因為他的存在,蜀國和吳國之間的關係也緩和了不少。東吳孫權稱帝后,諸葛瑾被任命為大將軍,可見諸葛瑾在江東的地位有多高。
諸葛誕是三國後期魏國的重要將領。他曾跟隨司馬懿討伐吳國,平定過王凌的叛亂,後來又跟隨司馬師東征西戰,積累了很多的戰功,被封為徵東大將軍。
之所以有史學家把他們三人稱為“龍虎狗”,我認為首先是他們都是諸葛氏家族裡赫赫有名的人物,並且都處在三國時期。
最後,“龍虎狗”的稱呼已經給他們三人能力進行了排序,諸葛亮的能力最大,諸葛瑾次之,諸葛誕不論從能力還是名氣或者影響力上都不及前面二人,所以排在末尾。
-
4 # 看遍山川
天下大亂的東漢末年各色各樣人物粉墨登場擁兵自重,或以小圖大稱霸一方,或揭竿而起救民於倒懸。你徵我伐,經過大浪淘沙也湧現出不少亂世英雄,其中有父子或兄弟聯袂,風雲際會於歷史舞臺,揚名傳世成就一段段佳話。
最為人熟悉而津津樂道的當然是“臥龍”諸葛亮,青年時代避亂世於隆中,才高八斗洞察天下,欲扶漢室於危局待機而出。後投身求才若渴的劉備,開啟了諸葛亮龍驤虎視包納四海,跨陵邊疆震盪宇內的巨集偉抱負。
諸葛亮的同胞長兄諸葛瑾,被認為才幹雖然不及諸葛亮,但其德望絲毫不比諸葛亮遜色。孫權稱帝,拜諸葛瑾為大將軍,任以軍國大事,視為左膀右臂,善始善終。三國時代孫吳史學家所編本國的歷史典籍《吳書》就認是以上觀點(當然有自誇本陣營的嫌疑)。
他們兩人的同祖堂弟諸葛誕,年輕時極負盛名,任職吏部舉賢任能,嚴明公正深受好評,官至御史中臣、尚書、徵東大將軍。後與夏侯玄等結交,不滿司馬氏專權,在夏侯玄被處死後自感不保,私養死士發動叛亂。後兵敗被殺誅滅三族,只有一子當時在東吳倖免。
同族三諸葛,同為三國棟樑,但結局各異,所以史學界論及諸葛三兄弟,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犬”。前兩者名副其實,而諸葛誕被喻為“犬”,這和現代的理解有些差異,其中並不是包含貶義。按諸葛誕所作所為,他不肯承認司馬氏篡魏而死守壽春,論起來他還是曹魏的“忠犬”。
-
5 # 福中玉
三國時期,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稱為“龍虎狗”。《太平御覽·人事部·品藻中》記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雅。”這三兄弟分別是弟弟諸葛亮、哥哥諸葛瑾以及從弟諸葛誕。三人雖同出一氏,卻分投三國:其中諸葛亮被劉備重用,為蜀漢丞相,是龍;諸葛瑾報效東吳,做了孫權謀士,是虎;諸葛誕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將軍,是狗。其中稱諸葛誕為狗並非諷刺,狗意指“功狗”,為有功的戰將。諸葛亮諸葛亮(公元181——公元234年),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曾隱居於鄧縣隆中,並讀了大量的書籍,結交
名士
,品評時事,人稱其為“臥龍”。207年,在徐庶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幫助自己,實現統一。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即著名的“隆中對策”,劉備的迅速崛起,都是與他的規勸和具體幫助分不開的。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任丞相。223年,劉備死,劉禪即位,諸葛亮被加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輔佐劉禪,治理蜀國,死後追諡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等,並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寶雞五丈原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諸葛瑾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東吳重臣,官至太傅。諸葛瑾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胞兄,其子諸葛恪也在東吳官至太傅。生於經學世家的諸葛瑾,治《毛詩》、《尚書》及《左氏春秋》。諸葛瑾為避戰亂遷到江東,經魯肅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深得孫權信賴。215年,諸葛瑾奉命出使,要劉備歸還荊州。219年,他跟隨孫權討伐關羽。221年,他被派往蜀漢前去求和,在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係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241年四月,吳帝孫權分兵四路攻魏:衛將軍全琮率軍數萬出淮南決芍陂(今安徽壽縣南)之水,威北將軍諸葛恪攻六安(今安徽六安東北),車騎將軍朱然攻樊城(今湖北襄樊),大將軍諸葛瑾攻祖中(今湖北南漳蠻河流域)。 五月,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孫倫圍攻樊城,諸葛瑾、步騭侵掠柤中,司馬懿自請出兵往討。同年,諸葛瑾病故,死時六十八歲,死前命人葬禮應該簡單進行。諸葛誕諸葛誕(?~258)三國時期魏將,字公休,琅玡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諸葛豐之後,諸葛亮和諸葛瑾的堂弟。初以尚書郎為榮陽令,累遷御史中丞尚書,是三國時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官至徵東大將軍。與夏侯玄、鄧颺、田疇友善,俱有聲名,並稱為四聰。諸葛誕為漢代名醫諸葛豐之後,正始初出任揚州刺史。從司馬懿伐吳,平王凌之叛,隨司馬師討毋丘儉,積功升至徵東大將軍、都督揚州。然諸葛誕與夏侯玄、鄧颺交好,又見到王凌與毌丘儉叛亂而家族被誅,深感恐懼,於是傾盡家財來賑濟百姓以收籠人心,又厚養歸附者及揚州俠客幾千人作為親信力量。甘露三年(258)正月,諸葛誕與文欽等人制造進攻器械,企圖突圍,但被司馬昭打退。諸葛誕軍糧用盡,又與文欽產生矛盾將其斬殺,致使文欽二子投降司馬昭。司馬昭利用文欽的兩個兒子來勸降諸葛誕的人馬,一時城中人心騷動。諸葛誕走投無路,親自率兵出城突圍,結果被魏將胡奮斬於馬下,人頭被送往京城,滅門三族。唐諮及王祚等人全部投降,諸葛誕之亂被司馬昭平定。 -
6 # 方圓論壇
後來由於諸葛三兄弟分別效力魏蜀吳,並且各自都乾的十分出色也頗具威名。後來就傳出了“龍虎狗”的說法。也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於蜀漢來說並沒有大家一直以來認為的那麼忠心不二。諸葛亮心中家族利益是第一位的。否則為什麼諸葛誕出仕後不招攬他來蜀漢呢?要知道諸葛誕出仕很晚。曹丕繼位之後諸葛誕才出仕。如果諸葛亮心中蜀漢第一位的話,那麼肯定會把弟弟招到蜀漢效力。之所以弟弟會效力於曹魏正是因為諸葛亮家族利益優先的觀念。因為最後得天下的肯定是魏蜀吳三國。蜀漢和東吳都有自己人,那麼曹魏就必須得安排人過去。所以也就充分證明了諸葛亮並不是所謂的心中只有蜀漢的大忠臣。實際上諸葛亮私心也很重。
-
7 # 古今之言
諸葛誕被評為“狗”不是貶義,而是“功狗”的意思,褒義。諸葛誕不像諸葛亮和諸葛瑾,一開始就被主公賞識,諸葛誕在魏國是從底層做起的,靠著功勞才一步步爬升到徵東大將軍的位置。諸葛誕在魏國的功勞都是實打實的軍功,先後參與過王凌、毋丘儉叛亂的平叛之戰,表現出色,戰功彪炳,因此才被史家稱為“功狗”。
-
8 # 載城
狗在古代並沒有貶義的意思,比如常說的“狡兔死,走狗烹”只是說是打獵用的那種很好用很勇猛的獵犬。說諸葛誕是狗,只是說他是諸葛家族中本事第三大,次於諸葛亮(龍)和諸葛謹(虎)而已,其實是讚揚。
-
9 # 表哥在嗎
人與人總是有差別的,親兄弟也一樣,我們的關注點應該放在家族上,而不是龍虎狗,為什麼親兄弟會分別在三家當官呢?難道真是因為志向不一樣?三兄弟各自忠於自己的勢力,並不全是志向,而是為了家族的延續,而且三家都是漢族,並非異族,無論誰最後當了老大,總有一支能延續下去,家族也就延續下去了,這也是大家族的生存法則。
-
10 # 小彥的大眼睛
這樣的評論是後人根據諸葛氏三兄弟功績來劃分的,這裡說一下諸葛亮諸葛瑾是親兄弟,諸葛誕是其族弟。諸葛亮為“龍”因為他是三人中官做的最大,蜀漢的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託孤重臣,基本上諸葛亮在世時蜀漢軍政大權牢牢在其手中;諸葛瑾為“虎”在東吳官至大將軍孫權的心腹之人,雖然軍政能力不及其弟,但人家生了個好兒子諸葛恪卻是東吳風雲一時的權臣;諸葛誕為“狗”意為功犬非貶義,其在曹魏官至鎮東將軍總督揚州軍政是一方邊疆大吏,後來因反對司馬氏專政,起兵造反後失敗被殺。
回覆列表
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任何一個成就大業的人物背後基本都有著家族的支撐,家族門閥的勢力可以說是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像我們比較熟知的有汝南袁氏,家族號稱“四世三公”,顯赫一時;江東孫氏,一門三傑,制霸江東;譙郡曹家、夏侯家,猛人輩出,可以說是曹操成就大業的基石。但還有一支家族卻從默默無名憑藉亂世之機遇逐漸走到了權力的中心,那就是諸葛家族。
《世說新語 》雲“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說的是這三兄弟分別是弟弟諸葛亮、哥哥諸葛瑾以及從弟諸葛誕,三人分別效力三個國家:諸葛亮為蜀漢丞相,是龍;諸葛瑾報效東吳,是虎;諸葛誕投奔魏國,官至徵東大將軍,是狗。
諸葛三兄弟效力於三個國家,互為兄弟卻又公私分明。諸葛亮對劉備有多忠心大家都清楚,與諸葛瑾兄弟相見只談公事,不論私事。諸葛瑾作為東吳之臣也不會因為二弟在蜀漢工作就對蜀漢集團心慈手軟,著名的白衣渡江奪取荊州,東吳的三大領兵統領就是呂蒙,陸遜和諸葛瑾。
有人要問,諸葛亮和諸葛瑾一龍一虎,怎麼到諸葛誕就變成“狗”了,差距有點大啊。其實在這裡狗是功狗的意思,指有功的戰將,所以不是貶義。比如後來北洋三傑中的馮國璋,就被稱為北洋之狗。很多人好奇這三兄弟,個個都是才華出眾,但為何不肯共效力一個主公呢?小編猜想因為他們都知道伴君如伴虎,如果三兄弟共侍一主,萬一將來某一個人犯了錯誤,那其他人難免會受到株連,這樣諸葛家就等於滅絕了。這樣三兄弟各去一方,東邊不亮西邊亮,可以說是一種古代的“風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