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是一個成語,出處來自於清朝吳熾昌寫的《客窗閒話·義丐》裡的一個小故事,故事的大體內容是一個叫做何嶽的書生在晚上撿到了200兩銀子,害怕家裡人讓他把這些錢昧下就沒敢跟家裡的人說,到了第二天一早何嶽就跑到撿銀子的地方等候,看到一個人正低著頭找東西,就上前詢問,經過仔細的校對發現正是那個人丟的,就還給了他。那個人為了表示感謝要給他一部分銀子,他說:“我連這200兩銀子都不要,又怎麼會貪圖這些錢呢?”後來他的故事被記載在書裡被人們大加傳送。
最早的拾金不昧是孔子的弟子顏回,顏回家境非常貧寒,當時同學之間正好有丟東西的,大家紛紛都懷疑他,並且舉報到孔子那裡去了。孔子為了試探顏回,就在顏回值日的時候在地上專門丟下一串錢並且寫上“天賜顏回一串錢”,顏回見到這串錢並且認出了這是老師的字,痛哭流涕地說:“我顏回再窮也不撿這不明不白的錢啊”於是他擦掉了孔子寫的字,在旁邊重新寫上:“顏回雖窮有志氣,非禮不取半分文”。
此外東漢時也有一個拾金不昧的故事。有一個叫陳君賢的村民曾經是朝廷的官員,一天他的小兒子陳爵和陳挺去河裡釣魚,陳爵在河裡發現了一個罐子,就同陳挺一起費了好大力氣從河裡撈上來,發現是一個金子做的罐子並且裡面還有大量的金幣,陳爵回家後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陳君賢,陳君賢一聽立馬叫陳爵帶他去挖到罐子的地方,發現大量的村民都在河裡挖金幣,他立刻大聲勸阻村民:“鄉親們不要搶,這是國家的財富”,因為他平時在村裡的聲望很高,大家紛紛都聽他的,在陳君賢的指揮下大家一起把這些物品清點了一下,發現光是金幣就有10多斤,後來陳君賢又勸服了村民將這些財物交給了當地的政府,漢明帝聽說了這個事蹟後非常高興,專門下了一道詔書表彰他們。
拾金不昧是一個成語,出處來自於清朝吳熾昌寫的《客窗閒話·義丐》裡的一個小故事,故事的大體內容是一個叫做何嶽的書生在晚上撿到了200兩銀子,害怕家裡人讓他把這些錢昧下就沒敢跟家裡的人說,到了第二天一早何嶽就跑到撿銀子的地方等候,看到一個人正低著頭找東西,就上前詢問,經過仔細的校對發現正是那個人丟的,就還給了他。那個人為了表示感謝要給他一部分銀子,他說:“我連這200兩銀子都不要,又怎麼會貪圖這些錢呢?”後來他的故事被記載在書裡被人們大加傳送。
最早的拾金不昧是孔子的弟子顏回,顏回家境非常貧寒,當時同學之間正好有丟東西的,大家紛紛都懷疑他,並且舉報到孔子那裡去了。孔子為了試探顏回,就在顏回值日的時候在地上專門丟下一串錢並且寫上“天賜顏回一串錢”,顏回見到這串錢並且認出了這是老師的字,痛哭流涕地說:“我顏回再窮也不撿這不明不白的錢啊”於是他擦掉了孔子寫的字,在旁邊重新寫上:“顏回雖窮有志氣,非禮不取半分文”。
此外東漢時也有一個拾金不昧的故事。有一個叫陳君賢的村民曾經是朝廷的官員,一天他的小兒子陳爵和陳挺去河裡釣魚,陳爵在河裡發現了一個罐子,就同陳挺一起費了好大力氣從河裡撈上來,發現是一個金子做的罐子並且裡面還有大量的金幣,陳爵回家後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陳君賢,陳君賢一聽立馬叫陳爵帶他去挖到罐子的地方,發現大量的村民都在河裡挖金幣,他立刻大聲勸阻村民:“鄉親們不要搶,這是國家的財富”,因為他平時在村裡的聲望很高,大家紛紛都聽他的,在陳君賢的指揮下大家一起把這些物品清點了一下,發現光是金幣就有10多斤,後來陳君賢又勸服了村民將這些財物交給了當地的政府,漢明帝聽說了這個事蹟後非常高興,專門下了一道詔書表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