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兒科藥師梅貳康

    1、理性看待藥物不良反應

    這個建議有點太誇張了,大多數的藥物吃了以後,並不會對聽力產生影響的。有聽力損傷風險或耳聾風險的藥物,還是佔少數的。而且,這些有風險的藥物,在合理的使用下,也是可以把耳聾風險降低的,並不是肯定會發生這種嚴重不良反應的。目前,需要強調的是兒童人群等特殊人群,在使用某些特殊藥品時候,的確是需要慎重考慮的。

    2、臨床發現藥物致聾的歷史

    人類對藥物引起聽力下降的研究始於1945年出現鏈黴素對耳的毒性,幾乎與這個藥的誕生同時出現。以鏈黴素、慶大黴素為代表的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出現在抗感染、抗 結核等方面為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該類藥物的耳毒性卻成了這類價廉、高效藥物臨床應用的致命弱點。此類藥物中還有卡那黴素、新黴素、妥布黴素等也存在這樣的風險。

    3、兒童是藥物致聾的主要人群

    誤用或濫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致聾位於國內藥物致聾的首位,並逐漸發展成為導致新生兒先天和後天性耳聾的各種致聾因素之首。比如:有學者對325例應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後出現聽力減退和言語功能障礙的嬰幼兒及兒童進行聽性腦幹反應檢測,結果發現289名(88.9%)嚴重或重度耳聾,其中59.63% 是因為感冒發熱應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致聾,其中小於 1歲的患兒中,90.83%為嚴重或重度耳聾。

    4、藥物性耳聾的預防

    物性耳聾的防治關鍵在“防”。透過人為干預,可以有效的減少藥物性耳聾的發生。對嬰幼兒、孕婦、老年人、肝腎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原有感音神經性耳聾者應慎用或適當減小劑量,對有遺傳性耳聾家族史的患者應慎用或不用。或在用藥前進行耳聾基因篩查,使耳聾患者的親屬正確應用或避免應用耳毒性藥物。

    另外,在治療疾病必須使用的情況,我們務必在使用過程中每天應注意患者有無耳脹滿感、耳鳴、眩暈、聽力下降、平衡失調、手足或口唇麻木等症狀,一旦發生應立即停藥,並採用神經營養藥、能量製劑、血管擴張劑、腦代謝促進劑等藥物進行對抗治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閒置的信用卡該怎樣合理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