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走市坊

    清明節是緬懷先烈、追思已故親友、表達哀思的日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大部分人對清明節存有敬畏心理,不會把它過成狂歡節。

    當然,利用清明節放假期間,親朋好友相聚,一家子外出旅遊或搞一些活動,也未嘗不可,但基本上是把行“墓祭”之禮放在首位。現代部分年輕人頭腦裡的概念是“逢節必歡”,缺乏對歷史和節氣風俗的瞭解,過清明節有些“變味”。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數典忘祖”,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風俗禮儀還是要傳承的,這也是現代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

  • 2 # 職雲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

    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

    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

    古代清明一般進行這些活動:

    1、掃墓祭祖

    2、踏青

    3、插柳

    4、牽勾(拔河)

    5.盪鞦韆

    6.蹴鞠

    7.鬥雞

  • 3 # 生活種種心得

    在古時候清明節原本不是什麼掃墓節或悲傷節,而是所謂的“狂歡節”還有一首詩也表明了清明節的意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之所以清明節把掃墓、踏青相結合。祭奠祖先,後人表達了對先人的追思,也得到了精神慰藉。踏青郊遊主要在清明節讓人們感受春天的生機勃勃,滿懷積極的生活態度。清明時節雨紛紛, 淚水化作思親雨。 祈禱亡靈九霄安, 世人幸福一生康。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願逝去的親人安息! 願在世的親人安康!天命難為,世事無常。

    昔日的恩情還未報答, 好多的話語還沒有說, 好多的事情還沒去做, 您們就匆匆地離去了, 甚至沒有留下最後一句話。 我只能把無盡的遺憾與思念, 拜託清風帶給你們, 願你們在天堂的那一方過得更好!

    清明節在以前是狂歡節沒錯,可現在人們用來緬懷逝者的一種方式。

  • 4 # 使用者59087519423

    清時時節雨紛紛,心中愁煩思故人。

    在清明時節來臨,各地風俗不一樣,現在農村沒以前那祥鬧熱,在其它地方無法回答。

    總的來說,清明節也是許多人悲痛之日,也是思念親人痛苦之時。

  • 5 # zhouma730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 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更是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王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令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最後一天點為清明節,因寒食節與清明節相距不長,民間經常把兩節合在一起過,到了隋唐時期寒食節與清明節融合為一個掃墓祭祖的節日清明節。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確規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民族掃墓節,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6 # 江天20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是指春分後十五天。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春秋時期,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此後這一天便演變為寒食節,相沿成俗。 每年四月四日,基本上是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 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是華人祭祖掃墓的時候。清明節前和清明節後10日,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祭祖掃墓的時間範疇。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主要從事祭祖掃墓,因而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 7 # 人生莫可期

    據《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而得名。"清明是一個節氣與節俗的融合,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效仿,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之今,成為了一個固定的傳統的節日。

    據《史記》清明節又叫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割肉奉君”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介子推不願做官,躲入山林,晉文介下令燒山,後來介子推和他老母親被燒死。介子推留下一紙血書,其中有兩句:"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晉文公後悔不己,把寒食節那一天,定為清明節。不準生火,只吃寒食。

    清明節又叫踏春節,既有歡樂的賞春氣氛,也有緬懷對逝去親人的感傷和恩念。"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人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寄託相思飄紙錢,情深感恩祭先人。一壺酒,一縷香,一捧土,一枝新綠,祝天堂的先人們一切安好!

    :

  • 8 # 娛樂星火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清明節的由來,是一個晉文公與介子推關於感恩的故事。

    今年清明節,全國部分地區迎來了大規模降溫和降雨,南方更是前一天三十度,第二天狂降溫。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話,絕不僅僅來源於文傳承,而是實打實的自然規律,24節氣也不是瞎扯的,超準。古人的智慧真是讓人驚歎。不過小編覺得,一次生前的孝敬,勝過身後百次掃墓,清明燒萬堆紙錢,不如在世端一碗飯。大家掃墓懷念逝去親人的同時,也要更珍惜身邊在世的親人。

  • 9 # Espendly0018

    現在的清明節是由原來的清明節和寒食節合併而來的。原來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朝,有2500年曆史了,這個時候氣候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時候。到春秋時期晉文公為了紀念功臣介子推興起了寒食節。由於清明和寒食節日子相近,就逐漸合二為一了。所以現在的清明節成了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

    寒食節起因是晉文公重耳落難之時,大臣介子推不棄不離,甚至捨身割肉救重耳。但晉文公執政後,大封功臣,卻忘了留守綿山的介子推。於是有人為介子推鳴不平,晉文公得知後心中有愧,便去請介子推上朝受封。但介子推帶著老母躲到山裡去了,晉文公安排軍士找了三天沒找到。就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晉文公腦子一抽筋就同意了,然後大火燒了幾天也沒守到介子推。晉文公再次上山去找,發現介子推已經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了。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綿山改名為介山,把放火燒山這天定為寒食節,讓人們禁菸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晉文公帶人來祭拜介子推,發現那棵焦柳又發新芽,便編了個頭圈帶上,把這個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冰箱保鮮層不保鮮了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