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溟宗

    《動物化的後現代》出版於2000年左右。關於本書標題的“動物化”,東浩紀搬出了黑格爾與科耶夫等人的理論,講的很晦澀筆者用自己的理解來概括一下。動畫化的觀點是基於黑格爾的二戰後”歷史的完結”,結合科耶夫的觀點認為二戰後的美華人民生活迴歸動物化:“美國式的生活被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商品所包圍,或者隨著媒體起舞改變行為模式的消費社會,與其說是人類,還不如稱之為動物。像小鳥築巢、蜘蛛結網,像青蛙與蟬似的舉辦音樂會,像動物的孩子般遊玩、像成年的野獸般一逞性慾”。

    在東浩紀看來,日本的消費文化如今只不過是美國動物化的“擬像”,因此也是動物化。與動物化相對的是“清高主義”:“自命清高者和諷刺的主體便是不相信世界上的實質價值。不過也因為如此,他們反而不得不假裝相信形式上的價值觀,有時甚至無法避免為了形式(表象)而犧牲實質。科耶夫認為這種“因此反而”即為主體的活動性;齊澤克描述,這種顛倒是主體無法控制的強制性結構。人們雖然知道無濟於事卻依然切腹。”

    清高主義表現在御宅族中則是:《御宅族學入門》指出,“御宅族感性的核心,是由“即使知道是騙人的,還可以真心被感動”的距離感所支撐的”。御宅族們知道“大人去看那些‘騙小孩’的電視節目,其實是種很沒意義的行為”。例如深受他們喜愛的特攝戰隊影集與機器人動畫,幾乎每一部都用差不多的設定與情節展開,單就此看來每個作品可以說都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岡田鬥司夫對御宅族感性的說明,正是由實質上的無意義、將形式上的價值、“志趣”抽離而成立。像這樣的抽離,便是科耶夫所記述的自命清高的特徵。按照齊澤克的理論,這種悖論或顛倒性與人類心理之原理有關。御宅族知道自己喜歡的東西是“擬像”是騙人的.而另一方面繼續自命清高的投入進去。東浩紀這裡還舉了一個例子,說經常有御宅說遇到某個角色之後自己的人生髮生了改變,而御宅在講述這個虛擬角色時往往如同講述真實的角色一般,這種現象彷彿毒品中毒。

    總體來說桎梏於出版時間,《動物化的後現代》很多例子比較老舊,不過在18年後的今天看來一些觀點依然主流具有前瞻性,對於喜歡研究宅文化的可以去看一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是多少歲出來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