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是已經有內閣了票擬了嗎?何必再讓司禮監抄多一遍為什麼這還是皇權強化的結果?
3
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票擬製度是明代中央決策的重要制度。明代制度,外廷官僚的章疏要先由通政司呈遞給皇帝御覽,之後發給文淵閣,由內閣大學士以皇帝的口吻草擬批覆內容,用墨書小票貼在原來的奏疏上,呈遞給皇帝。因為用墨書小票草擬,所以稱為票擬。在票擬呈遞給皇帝御覽後,如皇帝同意內閣意見,則用硃筆照批後將奏疏發出執行(宣德朝後,此項權力轉移到司禮監),如不同意則發還內閣重新票擬。此外,皇帝還可以把這份奏疏壓下,既不發下也不打回內閣,而是做冷處理,稱為留中。

    宣德皇帝

    我們一般認為票擬製度成形於宣宗宣德年間,但宣德初期票擬未成定製,宣宗只是常命重要大臣為皇帝顧問,以票擬形式參與決策,但這項權力並未專屬內閣,不是閣臣亦可參與,如夏元吉、蹇義等即不是閣臣而參與過票擬,這一形式有一些像洪武皇帝初廢丞相時與六部九卿面議政務。不過宣德朝最為重要,最受信賴的三位大臣即內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宣宗常問政於三楊,可以說他們促成了內閣票擬製度的形成。

    內閣會議(《大明王朝》劇照)

    票擬製度成為定製則是在正統年間。英宗正統皇帝九歲即位,主少國疑,皇帝遇事常面詢於太后,而張太后素以賢名稱著,為避免後宮干政,“太后避專,令閣臣議行”,此後內閣閣臣掌票擬之職始成定例。

    嚴嵩

    內閣票擬製度剛剛定行之際,還是“同寅協恭”,即所有閣臣協商辦理。直到弘治、正德年間首輔的地位才顯著上升,閣臣票擬“居首者始秉筆,地望與次相懸絕矣”,所以後來也稱內閣首輔為首揆。

    以上是我的回答,請老師及朋友們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張廷玉:《明史》

    《明實錄》

    趙軼峰:《票擬製度與明代政治》

  • 2 # 憶往今昔

    這個披紅所代表的就是皇權,代表人就是太監!太監們的權利來自於皇權,所以年輕的崇禎皇帝才一上臺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把魏忠賢這個和萬歲只差一歲的大太監給廢了!

    而票擬代表內閣對事物的處理意見,也就是我們擬(計劃)怎麼怎麼處理這件事。

    這個計劃(擬)要皇帝(皇權)同意批紅後才生效!透過這種手段確保了絕對的皇權,如果沒有批紅就辦事那就是亂臣賊子。通常批紅這事是皇帝批的,不過明朝皇帝多奇葩,就找了太監幫他幹這個事,太監因此就也有了來自於皇帝的權利,形成了閹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大佬估個價翡翠手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