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誰Yu共鳴

    這是一個充滿缺陷的世界,沒有完美的人,沒有完全瞭解自己的人,因為大家都習慣了眼睛向外看,能夠時時刻刻向內觀察自己內心的人估計少之又少。大家對自己都瞭解到了什麼程度?這就取決於誰能更多的向內觀察自己的內心了。該怎麼進行自我提升呢?在現在這個浮躁、貪婪與慾望基本吞噬了人性的社會,能有這種想法實屬不易,這就是初心,堅持初心,專注初心,祝福你,你行的。

  • 2 # 季東澄

    你好。

    自己,這個詞語必須有一個定義。所學有限,無法確定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還是找一個個人可以確認且信任的答案。斗膽借一下禪宗關於這個的說法。

    心為鏡,它是一個每個人和外界連線的工具。只要身外有物,它必然映外界事物而產生一個純粹的概念(相)。

    若人整體對這個概念有主動或被動聯絡,則心會從平靜狀態轉換成波瀾狀態。所謂波瀾,就是念頭從潛意識界產生進而上升到意識界。

    此刻人整體主動或被動的隨著念頭走。這裡分主動和被動,是因為一個因素。那就是人因為修行而得來的定力。修行得法的人會清楚地察覺念頭的起落,因個人需求進行選擇是否跟著走。這是主動行為。未經過修行的人或者可能窮其一生也未有過自察(觀察到念頭起落現象)體驗,只是一味地跟著走。這是被動行為。有句話這麼形容被動行為,捧著金碗在討飯。說的就是這個。

    跟著念頭走,那麼就會產生一個“我”的意識(修行者也一樣。只不過修行者是做減法,詣在去執)。從一到多,潛移默化,意識和潛意識的互生糾纏,加上時間推移和遇事物的慣性作用,這樣自己這個概念就建立起來了。

    說到這兒,再談關於自己的提升就比較恰當。

    有兩個方向。一是,向內。二是,向外。

    向內,有純粹地提升。比如修行。因為毫無功利心可言,所以謂之純粹。還有相對地提升。比如求知,求學。因為有我這個因素在主導,所以相對。

    向外,則太多太多。不作多言。

    先認清自己是怎麼來的,才有基礎去談如何提升。之後,才是方向。

    先取法,再納術。

    個人是這麼認為的。一家之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堅持自律就能過得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