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燕國跟齊國的情況不太一樣。
雖然燕國也靠近大海,也煮海製鹽。
但是兩者發展鹽業的內外環境很不相同:
首先,燕國勞動力比齊國少。
從姜太公到齊桓公,齊國已經經歷了幾百年的治理,齊國的人口遠遠比燕國多。而當時的鹽業製造需要大量的人力,因為當時用人力來熬煮海水為鹽。
但就連齊國也不敢讓農民全部來熬煮海鹽,而要嚴格規定他們熬煮海鹽的時間,嚴令禁止老百姓在農忙時熬煮海鹽,從而保證農業生產。
人口更加稀少的燕國,是不可能抽出更多的人力來煮海製鹽的。
所以說燕國搞鹽業就具有致命的弱點,通俗的說就是勞動力不夠,那麼規模也就不會大到哪裡,那麼對稅收的影響也就有限。
第二,燕國比齊國更遠離中原。
齊國除了本國用鹽之外,還把大量的海鹽外銷到中原諸國,從而獲取鉅額的貿易利益。
當時燕國離中原,還隔了許多國家,要想把食鹽販運過來,所需運輸成本非常高。
如果就近賣給附近的少數民族部落,一是這些少數民族人口少,可以購買的數量有限;二是當時少數民族的生產力還非常落後,也不可能有太多的資金來購買。因此燕國周邊的潛在市場非常有限,想用食鹽貿易來賺錢很難啊!
第三,燕國商路的安全問題。
齊國毗鄰中原諸國,可以直接把食鹽買了這些國家。
而春秋時期的燕國,要到中原諸國就必須要經歷許多其他國家,包括少數民族國家和部族地盤,比如說中山國和許多少數民族盤踞的地方。
這些國家和部族奉行的是:打得贏的時候就搶你沒商量,打不贏的時候就跟你商貿!
燕國當時經常被人揍,要不是齊桓公,都快被山戎玩死了!
這樣的軍力,又如何保護商隊和商道!
燕國即便有強大的軍隊,也很難長期保護它的整個商貿路線,這樣所花費的代價是太過高昂的。
第四,燕國沒有像齊國一樣完整的產業政策。
齊國有名相管仲,所以能制定了關於鹽業的一系列相關的產業政策,不管是鹽的稅收,還是鹽的統購統銷的專賣政策,抑或是貿易的稅率政策。
正是這樣完善的產業政策體系,才支撐了整個齊國鹽業的發展和貿易。
而當時的燕國遠離中原,極端缺乏人才,是很難制定出這樣完善的產業政策。
春秋時期,燕國跟齊國的情況不太一樣。
雖然燕國也靠近大海,也煮海製鹽。
但是兩者發展鹽業的內外環境很不相同:
首先,燕國勞動力比齊國少。
從姜太公到齊桓公,齊國已經經歷了幾百年的治理,齊國的人口遠遠比燕國多。而當時的鹽業製造需要大量的人力,因為當時用人力來熬煮海水為鹽。
但就連齊國也不敢讓農民全部來熬煮海鹽,而要嚴格規定他們熬煮海鹽的時間,嚴令禁止老百姓在農忙時熬煮海鹽,從而保證農業生產。
人口更加稀少的燕國,是不可能抽出更多的人力來煮海製鹽的。
所以說燕國搞鹽業就具有致命的弱點,通俗的說就是勞動力不夠,那麼規模也就不會大到哪裡,那麼對稅收的影響也就有限。
第二,燕國比齊國更遠離中原。
齊國除了本國用鹽之外,還把大量的海鹽外銷到中原諸國,從而獲取鉅額的貿易利益。
當時燕國離中原,還隔了許多國家,要想把食鹽販運過來,所需運輸成本非常高。
如果就近賣給附近的少數民族部落,一是這些少數民族人口少,可以購買的數量有限;二是當時少數民族的生產力還非常落後,也不可能有太多的資金來購買。因此燕國周邊的潛在市場非常有限,想用食鹽貿易來賺錢很難啊!
第三,燕國商路的安全問題。
齊國毗鄰中原諸國,可以直接把食鹽買了這些國家。
而春秋時期的燕國,要到中原諸國就必須要經歷許多其他國家,包括少數民族國家和部族地盤,比如說中山國和許多少數民族盤踞的地方。
這些國家和部族奉行的是:打得贏的時候就搶你沒商量,打不贏的時候就跟你商貿!
燕國當時經常被人揍,要不是齊桓公,都快被山戎玩死了!
這樣的軍力,又如何保護商隊和商道!
燕國即便有強大的軍隊,也很難長期保護它的整個商貿路線,這樣所花費的代價是太過高昂的。
第四,燕國沒有像齊國一樣完整的產業政策。
齊國有名相管仲,所以能制定了關於鹽業的一系列相關的產業政策,不管是鹽的稅收,還是鹽的統購統銷的專賣政策,抑或是貿易的稅率政策。
正是這樣完善的產業政策體系,才支撐了整個齊國鹽業的發展和貿易。
而當時的燕國遠離中原,極端缺乏人才,是很難制定出這樣完善的產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