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悠悠我心

    五月五端午節又要到了,農村有句俗語“清明插柳枝,端午插艾蒲”,在這天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會懸掛艾草和菖蒲。記得小時候每家每戶都會提前一天在門前掛上艾草和菖蒲,可這究竟有什麼講究呢?

    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農曆五月份在農村又被稱為“惡月”和“毒月”,由舒適的春天步入炎熱的夏日,各類細菌滋生,人體身體機能會受到極大的考驗。端午節又稱“民間衛生節”,這一天大夥都會清掃庭院,打掃房間衛生。“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在古代因為條件有限,人們很容易受溼氣侵蝕影響而感染疾病。而艾草和菖蒲是可以治病的藥草,它們都是民間常用的溫和中藥材,具有活血祛瘀、理氣去溼,強身健體的功效。比如用艾草煮水,然後用來泡澡,對於溼疹有良好療效。

    農曆五月份是菖蒲和艾草生長最旺盛的時期,這個時候它們的香氣最濃,人們採摘回來,用它們淨化室內空氣,激濁除腐和殺菌,可以有效驅除病菌。以前沒有蚊香和殺蟲劑,菖蒲和艾草就成了農村家庭必備的“驅蚊藥”,小時候就經常使用晒乾了的艾草燃燒冒煙來驅蚊。

    農村端陽節門口掛艾草和菖蒲還有“招福驅邪”的寓意。古人說“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民間裡認為艾草可以招百福,讓家人身體健康,帶給家庭福氣。菖蒲形狀似劍,人民認為是斬妖除魔的強大利器,插在門口可以辟邪。當然這裡只是表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希望家人健康平安!

  • 2 # 奇石賞記

    為什麼端午節家裡門前要掛艾草與菖蒲?一說你就明白了,古人真講究。"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其實從古詩句中就可以清楚瞭解到,端午五月五,正是天氣越來越熱的時候,在古代因為條件有限,人們很容易受溼氣侵蝕影響而感染疾病。而艾草是可以治病的藥草,在家裡擺放些可以起到消除病毒和驅除蚊蟲的作用,發展到後來,端午節在門前掛艾草就有了祈求家人身體健康的美好寓意了。

    至於菖蒲,其葉子形似劍,除了自身自帶殺蟲滅菌效果,古人將它掛在門前也是想起到驅邪避害的用處。甚至還有更講究的,還會把菖蒲直接剪成寶劍形狀,是不是很有意思?

  • 3 # 明明詩書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

    端午節,還有二十多個別稱,是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的一個。如有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五黃節、詩人節、屈原日、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等。

    這些名字可不是隨便取的,每個名字都是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反映。以菖蒲節、艾節為例,古人認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陽氣旺,且菖蒲、艾草長勢茂盛。每逢端午節,人們有在門上掛菖蒲或艾草闢陰邪的習俗,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艾節”。

    浣溪沙·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這首詞是蘇軾所寫,主要描述的是北宋時期的女性過端午節的情形。上闕描述她們節日前的準備活動,下闕刻畫她們按照習俗,在手臂上纏上彩線,在鬢角掛上驅邪、保平安的符籙,互相表達節日祝福。

    端午時值仲夏,是面板病多發季,民間認為端午日是草木藥性在一年裡最強的一天,這天採的草藥治面板病、去邪氣最為靈驗、有效,有在端午採草藥、洗藥浴的習俗,因此端午節也稱 “浴蘭節”。“明朝端午浴芳蘭”也證實了這個習俗確實存在。

    這是一篇民俗詞,寫了芳蘭浴、纏綵線、掛符籙、互送祝福等節日習俗,為還原端午習俗、文化提供了佐證材料。

    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是陸游所寫,描述的南宋時期過端午的情況。五月五日過節,故端午節也稱“重五節”。另外,在端午日,少女有佩戴靈符、插石榴花的習俗,也稱“女兒節”。這首詩提到了:插石榴花、包粽子、插艾蒿、配藥儲藥等節日習俗。忙乎許久,直到太陽西斜才準備停當,高興的舉杯慶賀節日。

    此詩語言質樸,那山間火紅的石榴花,那有兩個尖角的可愛的粽子,那插在高冠上的艾蒿……簡簡單單,沒有修飾、做作,字裡行間透露出詩人的閒適細膩。

    節令門·端陽  

    櫻桃桑椹與菖蒲,

    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

    卻疑賬主怕靈符。

    這是清代李靜山所寫。在端午節,買了櫻、桃、桑椹、菖蒲,買了雄黃酒,還在家門口貼上了靈符,雖然有了雄黃、菖蒲、靈符等辟邪之物,還是擔心債主找上門來找晦氣。描述了過端午習俗,表達人民真實的生活情況,幽默中帶點兒苦澀。

  • 4 # 關山聽風

    2020年的端午節,因農曆閏了四月,好像來得慢些。而南方的梅子正熟,與往年的端午節季節差不多,古人定的時令不會差得很遠。

    端午節是中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一般我們認為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而中國還有一些地方把五月十五稱為大端午,南方有些地方,端午節從五月初五開始,每個地方每天都有村子過端午節,直到五月十五才結束。

    五月是一年的炎熱酷暑即將來臨的時候,是流行病、瘟瘴疫癘將發的季節。從現在醫學上來看,古代以瘟瘴疫癘命名的流行病,現在有了醫學名稱,就是乙型腦炎與腦脊髓炎,發病率最高,尤其是乙型腦炎通過蚊子傳播,而腦脊髓炎通過空氣傳播。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而五月五日則是惡日、毒日

    端午節那天,民間很久以前就有掛菖蒲和艾草的習俗。如《詩經.采葛》:“彼採艾兮。”又如,南北朝樑宗懍著的《荊楚歲時記》就有這樣的句子:

    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按:宗測字文度,嘗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採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師曠佔》曰:“歲多病則艾先生。”

    可見古時五月五日掛艾草風俗就已盛行了,可以說採艾掛艾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習俗,可能比端午節的起源還要早,有很多文史方面的專家提出了這一觀點,但沒有歷史實證,至今也不了了之。直到現在,楚地(今湖北、湖南)在端午節時,將艾草菖蒲一起捆紮後,分成人字形掛於門楣上,這種習俗依然沿襲古風,沒有變化。這種人字形掛法,事實上是為了擴大艾草菖蒲香氣的擴散範圍,發揮更大的作用。

    古人因對各種流行病認知有限,他們就將流行病說成是“毒氣”和“邪氣”,認為是“鬼”在作怪,於是,民間菖蒲和艾草主要的功能就成了“除邪辟穢”、“辟邪驅鬼”、“驅邪卻鬼”等迷信的說法。

    古人很早就認識了菖蒲和艾草藥性,如菖蒲菖蒲的氣味芳香,可闢穢化濁、解毒驅邪的功效,中國古代人民很早就將其列入預防疾病的常用藥。而艾草能發出濃烈香氣,可以驅蚊蠅、滅菌消毒,預防疾病,同時也是一種內外兼用的草藥,可治多種疾病。

    其實在山區,端午節前後,過去人們有上山採集草藥的習慣,只是將菖蒲和艾草掛在門上,其它的草藥晒乾後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如今,臨近端午節的時候,集市上擺滿了各種新採來的草藥。據說端午節前後採的草藥藥效最好。這種說法已被現代中醫藥物學部分否定了,科學也證明,草藥的採集,不同的草藥應在不同的季節採集,但這種民間端午採草藥的習俗依然流傳下來。

    由此可見,端午節菖蒲和艾草的傳統習俗,其真正的目的還是預防疾病,比如,艾草驅蚊蠅、滅菌消毒就是為了切斷流行病的傳播源,預防疾病擴散。同時,如出現不明疾病時,可用掛在門上的菖蒲和艾草應急,使病情暫時緩解,偏遠農村均有這種傳統習慣。

  • 5 # 有緣人153832681

    中國傳統節日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傳承。端午節也不例外,端午節是為了記念愛國詩人屈原,這個節日曆史意義深遠而又偉大,吃粽子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習俗流傳至今,感恩的心永遠不會忘記。

    菖蒲和艾草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氣味芳香,有驅蟲殺菌之功效。

    掛菖蒲和艾草,主要是避邪,有鎮宅之功效,有百毒不侵神奇魅力。

  • 6 # 金順土

    菖蒲,有消炎、健食,驅蟲、去邪穢等功效。艾草,有去邪溼氣,驅趕蛟蟲等作用。

    端午節正當盛夏來臨,氣溫越來越高,不但邪穢溼氣重,蚊蟲也很多,食慾睡眠都難。古代人們沒有現代的科技,用它們來以致用,也算是一種好的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軍師司馬懿虎嘯龍吟》是否有吹捧司馬懿、黑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