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西雜談
-
2 # 丹書戰史
這個問題的說法是不準確的,隨著社會的進步,整體上底層人士往上層社會爬升的通道,是越來越開放的。
有人類社會就會有階層,有人搞生產,就有人管理生產。堯舜禹時期由於普遍的知識體系落後,對於一個普通人要想混到管理層,更像是自然法則優勝劣汰,在社會實踐中展露一個人的領導才能,就算是禪讓制,也不可能讓位給一個整天悶不吭聲的人吧。
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機構的逐步完善,對優秀官員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傳統的貴族不需要奮鬥,天生的富貴命,而底層人民要想往上爬,往往有兩個渠道,一是找個名師學習知識,畢業了有很大機會進入廟堂為官,二是學得一技之長,到某個達官貴人門下當一個門人家臣,幹好了也是有出頭的機會的,有些人只有一股子蠻勁而沒有什麼學識的,就是當死侍了。這一套模式一直延續到漢初,這其中的典型人物如姜子牙,孫子,孔子和他的學生們,李斯等等,此外還有一些留名青史的刺客。
漢朝的時候出現了很大的轉機,對人才的任用不僅僅是隨機的發現了,而是出現了專門的制度,察舉製出現,也有稱舉孝廉。這一制度從全方位考察一個人的才能,被考察的人員往往是地方上推舉到中央的優秀人才。但是這一制度也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有權利定下人選的都是朝廷高官,被任用的人都是獲得要職,如果朝廷昏聵,則很容易形成朋黨,著名的袁紹家四世三公,就是依靠大量的門生給他們撐著。當然也有一些優秀人才,例如曹操就是舉孝廉出生。
到南北朝時期,這一制度再次發生變化,出現了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選拔人才主要是依據兩點,一個是個人的品行,另一個是家族出生。這種制度直接導致了出生好的人獲得的機會更多,而出生寒門的人則幾乎沒有希望一步登上高層,儘管這樣,讓本就出生寒門的人去從事一些地方上的管理工作,似乎也更符合民情,但是要往上爬,卻變得難上加難了。這一制度一直延續了四百來年。之後便是著名的科舉制。
回覆列表
從一個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秦國因為可以透過軍功讓你從奴隸變為平民 察舉制度是漢代選拔官吏的制度,但是到了末期直到南北朝,察舉制度變成了豪門權貴擴大勢力的工具。察孝廉、舉茂才的所謂標準,被拋到了九霄雲外,因此有童謠諷刺說:“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弟良將怯如雞”。所以權貴階級阻礙了底層發展,但事物都有兩面性,權貴階級也有它有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