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哈爾故事

    首先,作者必須是三觀正的人,不要脫離人性,這無需多解釋。

    其次,多觀察生活,生活中很多怪事、奇事、開心事、氣憤事等或多或少都有故事因子,要分析它的本質,加以利用。

    再次,想寫好故事,作者必須是喜歡故事和故事創作的人。多讀多練,多琢磨,多體驗。

    最後,要掌握故事創作的基本方法,瞄準“新、奇、巧、趣”,要在“情理之中,預料之外”上多下功夫。 有些作者,往往有“好點子”,但是依然寫不出故事。這太可惜了。遇到這種情況,要善於調集所有的創作手段,透過充分鋪墊、想像、發揮、挖掘、豐富、烘托、延伸,渲染,把“點子”突顯出來,不能直奔故事核,簡單化。對於好故事核,要倍加珍惜。

    另外,故事不能沒有主題,主題必須體現正能量。一個好的故事,讀者明知道是假的,之所以喜歡,是因為故事細節真實,邏輯清楚,情節發展有其必然性。

    下面再說說故事核“好點子”從哪裡來?

    題主所說的故事核和故事的“點子”我理解是一個意思,也就是故事的核心情節,相當於戲劇裡的“包袱”。

    故事核的好壞直接決定故事的成敗,可以說素材再多,不如有一個好的故事核,沒有好的“點子”寫不出好故事。

    那麼好故事的“金點子”從哪裡來?經常寫故事的作者都有一個同感,好故事的“金點子”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為什麼有的作者總是能想到金點子呢?這說明“金點子”並非無章可循。

    我的體會是:

    一方面,一個好的故事創作者對生活必須有深刻的領悟,善於觀察和體驗人生,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也就是說,故事源於生活,但是創作好故事,一定要在高於生活上多下功夫。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作者安徒生為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人的冷漠無情,把小女孩兒現實生活和美好幻象對照著寫,更襯托出了小女孩的可憐和悲慘。這樣的故事,沒有對現實深刻的認識是寫不出來。

    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故事源。生活是故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經常發生很多事,有些事本身就帶有故事性,只是缺乏提煉和昇華。如果照搬過來,可能俗不可耐,一但加工好了就可能是“藝術品”。比如,我們在春晚看到的沈騰和馬麗演的小品《扶不扶》就是這樣。一個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一個關於廣為詬病的“碰瓷”問題,經過加工,變成了經典的故事。小品演完了,你或許覺得這樣的故事你也能寫,但是你卻未必駕馭得了。原因就是琢磨不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輻射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