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梁道源

    孔子熱愛學習,通讀大周典籍,研習《易經》作易傳,虛心求學,問禮於老子,一生學習不止,探索不息,追求人類社會生存之道。

    孟子孔子之信徒,學習儒家之術,又納入自己的學說,常與諸子百家論道,在學術爭論中,對社會的認知逐漸提升。

    孔子孟子博愛多才,毫無疑問是學而時習之,思而不殆,溫故而知新的結果,孔孟二聖踏著學習這個進步的階梯,思考是智慧的源泉,而學富五車,成就大智慧者的。

  • 2 # UU49298428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人是透過與他人的對比來認識自己的。能從身邊人發現亮點,好敏銳的觀察力呀!

    子曰:溫故而知新。時時總結過往經驗,如此不但能鞏固已知舊學亦能感知事物的新變化。

    先寫這兩點,有感悟再補充吧!

  • 3 # 波羅密2

    這個問題很難精確無誤的回答,畢竟兩位老先生離我們太遙遠了,但是要成為博學的人大概規律還是有的。

    一、謙虛好學,愛看書,並且是博賢群書,各種各樣的書籍和學說,都有所涉獵,這樣是博學原因之一。

    二、兩人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有充足的社會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還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總之見多識廣。

    三、兩人都有遠大的志向和良好環境。孔子十五志於學,孟子從小有一個優秀引路人,孟母對孟子的影響。

    四、兩人都能學以致用,且痴心不改,也善於積累和總結,並且整理下來,形成相應的體系。

    當然,還有兩人的道德修養和智慧有過人之處,一家之言!

  • 4 # 楊宇林745

    所謂留心處處皆學問,萬事萬物的背後,都包涵著自然關係與邏輯的展現,科學如此,數學如此,哲學也如此,有一些學問與道理,能夠使人一法通而萬法通,這些學問與道理是因為切中了自然邏輯,如果沒有切中自然邏輯的學問,就必然產生片面性與侷限性,這些學問伸展開來,就必然出現矛盾,學問與理論,又要作用於人世社會與環境歷史的檢驗,再反過來又是對認識關係與理論的疏通乃至於否定,孔孟之道,是人世自身維持與社會家庭相互關係的辯證,再承於社會關係與自身維持並理於皆同性的維繫關係的長遠與否去辯證是非與善惡,以此而構建善惡觀,是非觀,生命意義的倫理道德價值觀,以此形成中華文明的倫理道德價值觀的構建,在這個關係上,對比於現代教育,現代教育的破缺性就出現了,孔孟之道的教育,是生命意義與道義形成與踐行的教育,是立於自身的生命天性而理於生命長遠相維的本性,再去理於家庭與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責任與道義,孔孟之道,把握住了生命之性的本質關係來辯證社會人倫,而現代教育對生命之性的本質其實是認識不清的。。。所謂的博學,是一定要認識自然與人文的一些本質的關係才能有博學的基礎,如果對自然與人文的一些基礎關係都認知不清的話,所謂的博學,只是一類偽科學與詭辯學而已。。。這類學問是無法構建立身立人的原則與道義的,它也無法去構建善惡觀是非觀與價值觀的,所有的學問,在應用於人文社會與人與人之間,它都必然形成為人處世的學問,最終又要歸於人世社會關係的道義與責任,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猛龍隊的西亞卡姆傳球成功率能高於凱爾特人隊的塔圖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