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能王較瘦

    當時的海上霸主是東吳,沒聽說有一句古詩所寫門泊東吳萬里船嗎?漢朝應該是中國的第一個巔峰,唯漢以強亡,既使分裂成魏蜀吳,當中的任何一個諸候國也可隨便打贏周邊的任何國家,史上雖然沒記載東吳對外的任何一場水上的戰爭,但憑著詩人眼中的描寫在一望無際的江面上停泊著東吳的戰船有一萬多里,應該是當時世上規模最大的水上力量了。

  • 2 # 江沉夜

    三國時期,有關於水的戰爭大多都發生在江河之上,關於海上戰爭都在三國後期,相對來說比較沒有知名度(筆者後面會補充說明)。不過,把舟船航行技術運用到海面上的事例 ,確是不少。

    公元230年,也就是東吳黃龍二年,孫權曾派遣一支船隊出海,前往夷洲(今臺灣)和亶洲(今日本)。一開始,船隊順利抵達了夷洲,可在後來前往亶洲的航路上,由於水土不服以及瘟疫的爆發(地圖上一瞅就知道去日本比去臺灣遠得多,何況人多自然就容易瘟疫)“士卒疫死者十亡八九”,導致了船隊不得不終止這場大航海,返回了東吳。

    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大陸到達臺灣的首次記載!

    雖然這次航海沒有抵達日本,可當時的日本和東吳往來卻未因此斷絕。現存的日本古籍中,不乏對魏晉時期吳人的記載,而且在日本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三百多枚三國吳地所產的銅鏡,更有甚者,在現安徽市朱然墓的出土了文物裡,就有一雙與現在日本木屐及其相似的漆木屐(現存於馬鞍山博物館),而朱然,恰好是東吳的名將。

    以上種種,都佐證了東吳與日本的貿易真實性。

    除了臺灣和日本,孫權也曾多次派遣船隊北上前往遼東,與當時遼東的土皇帝公孫淵進行貿易和外交,雖然跟遼東的往來從政治上講都以失敗告終,但卻並不妨礙我們對東吳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認識。

    下面來談談發生在海上或海邊的戰爭。

    公元226年,交州士徽叛亂,東吳名將呂岱“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前往討伐,攻滅。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逝世,孫權派遣羊衜、鄭胄、孫怡率船隊前往遼東。當時遼東公孫淵已被司馬懿所滅,吳軍在遼東半島進攻了魏軍,獲勝,俘虜了不少人口回國。

    公元242年秋,孫權派聶友、陸凱率領由三萬人馬組成的船隊遠征珠崖和儋耳(現南海),並征服,將這兩地方納入版圖,歸屬交州。

    可惜,關於海上的戰爭由於史料有限,只有起因和結果沒有具體過程。不過,從中我們倒也不難看出,三國時期,東吳有一定的海上軍事力量,更擁有當時的最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德杯8強賽RNG3:0戰勝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