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寵溽吥驚

    歷史是不斷重複的,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三國時期外族入侵同樣也很頻繁,但相比於其他朝代為什麼感覺不到呢,其實簡單玩玩三國志的遊戲就能知道,因為曹操有四個人為他守護邊疆。沒有參與中原戰事,所以曝光率小。這四個人就是曹彰、田豫、閻柔、牽招,他們一直在邊疆駐守,一心一意抵抗著外族入侵,本事都很大,外族都被打怕了,曹操對他們也很放心,所以能全心全意的逐鹿中原,這四個人是沒參與到中原戰事,如果論資排輩可比中原戰場很多有名的武將更強,實力可不得了。

  • 2 # 段子首席詩人

    曹操打匈奴討烏丸,一直是他在守衛北方邊疆。而且很默契的是,每當曹操去打外敵,劉備孫權也就消停了看著曹操打

  • 3 # 魚龍舞69814756

    經過兩漢上百年的“調教”,那時候的大漢對周邊異族還是很具有優勢的,中原諸侯的一支偏師都能打的他們抬不起頭,白馬將軍公孫瓚在諸侯中不起眼,照樣是北方遊牧霸主鮮卑人的噩夢,入侵中原?敢做那種夢的都被打死了。。。。。。

  • 4 # 角度歷史

    三國時期並不是沒有外族入侵中原的事件,而是這些入侵都沒有突破防線,外族雖虎視眈眈,但也只能是看著卻吃不著,造成這種情況發生的歷史原因有一下兩點。

    1·兩漢時期對北方少數民族用兵

    漢初時,外族只有匈奴一家獨大。漢高祖劉邦經歷了“白登之圍”後,意識到用武力手段解決兩族問題不行,於是對匈奴一直採用“和親”政策,對內實施“休養生息”回覆並發展國力。至漢武帝時期,國力已經空前強大,漢武帝決心解決外患問題,對匈奴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雖有勝有敗,但總歸讓外族人覺得我們並不是那麼好欺負。

    西漢晚期,匈奴分為南、北匈奴。東漢時期,其他少數民族也逐漸成長起來,東漢軍隊聯合南匈奴、東胡烏恆、西戎氐羌等,打敗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西遷,巧的是西遷的北匈奴,把當時的西羅馬帝國給滅了。

    兩漢時期對匈奴的用兵,不僅沉重打擊了匈奴,更是給其他外族提個醒“想要入侵中原的,自己先掂量掂量”。

    2·曹操統一北方

    嚴格意義上講,曹操是屬於東漢末年人物,而不是三國時期。曹操殺董卓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不斷壯大。對內,消滅袁紹、呂布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恆、鮮卑等外族,打的這些人不敢鬧騰,曹操終統一中國北方。

    曹操統一北方後,在對待外族邊界問題上,也絲毫不敢大意,常年屯重兵把守,如曹彰、田豫等,皆為虎狼之師。而北方外族軍隊都是散兵遊勇,顯然不是曹軍對手,並且曹魏這種對外戰略,一直持續到三國時期。因此外族始終無法侵入中原。

    雖無侵入,但有遷入

    外族雖未能突破防線,入侵中原,單至東漢以來,就有不少外族以各種理由遷入中原,遷入的外族人就被世家大族當做下人、努力對對待。

    這種情況在東漢以及三國時期都能在掌握之中,但在西晉時,開始了大量外族南遷,其中關中與涼州一帶,外族人數已超過一半,加上西晉“八王之亂”,政府無力管轄,因此這些外族相互割據勢力,給後來的“永嘉只禍,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

  • 5 # 閱盡千山觀滄海

    並非如此。三國時期,邊疆的各個異族一直虎視眈眈,不停地尋機入侵中原。雖然三國時期中原大戰頻繁,像題主所說的“打成一鍋粥”,但是並沒有放棄對邊疆的經營,三國時期邊疆的戰場一直非常強勢,把異族打得抬不起頭來。

    公孫瓚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公孫瓚成名之後,坐鎮幽州,統兵抵禦鮮卑、烏桓。曾經率三千鐵騎大敗鮮卑,讓鮮卑一族不敢輕易寇邊;後又強勢擊敗張純、丘力居,並經常率領屬下“白馬義從”巡邊,異族無不望而生畏、望風而逃。後來公孫瓚被朝廷鋒味“降虜校尉”。

    蜀國也曾經對邊疆用兵。最著名的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在南疆開展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把孟獲打得屁股尿流,七擒七縱之後,只好歸降,諸葛亮有生之年,再也沒有反叛。諸葛亮用鐵血和計謀,讓南蠻異族不敢妄動,一勞永逸。

    吳國和魏國也沒有閒著。吳國的呂岱將軍駐守南方國門,緊盯著交趾的士燮家族,趁著士燮死亡,交趾內部不團結的空擋,呂岱對交趾進行強勢鎮壓,讓南方國門無憂。公孫瓚敗亡之後,曹操也滅了袁紹,大將田豫接掌幽州,持續保持對鮮卑和烏桓的強勢鎮壓,確保了北部邊疆的穩定。

    結語:

    可以說,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雖然在中原打得不可開交,但是卻沒有忘記邊疆的異族有可能入侵中原,都在邊疆留有後手,確保華夏大地不受外族侵犯。相比於那些打內戰的名將,這些戍邊的將領雖然名不見經傳,在《三國演義》中沒有太多的筆墨,但是卻更應該讓人銘記。

  • 6 # 阿蒙看電影

    我看了其他答主回答的答案,全部沒有回答到根本上,且聽我說。

    有一句話說的好,當馬克沁機槍發明後,遊牧民族都變的愛好歌舞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遊牧民族和中原民族有了軍事代差,騎兵沒有了優勢,那麼在把歷史往前推,當鐵器和馬蹬還沒有發明的時候,遊牧民族也都只能愛好歌舞!

    三國打成一鍋粥,為什麼沒有外族入侵,根本原因就是,當時的外族生產製度十分落後!次要原因是,社會族群也不夠發展。

    第一:中原掌握了先進的青銅器,鐵器冶煉技術。為什麼在漢以前,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中原民族都吊打遊牧民族?(除了漢高祖劉邦被圍了一次,這次也是有爭議的)那就是因為中原率先使用青銅器,率先使用鐵器,這時候的遊牧民族基本上還處於石器時代!面對用石器,用動物骨質當武器的遊牧民族,中原人的青銅器,鐵器是不是當時的馬克沁。

    甚至在一千多年後的明朝,後金之所以能強大起來,和晉商走私鹽鐵有莫大的關係!北方的遊牧民族很被動的就是沒有先進的科技,採礦冶鐵什麼的基本上都不會,只要中原王朝限制鹽鐵貿易,遊牧民族就被捏住了七寸,和中原民族沒有戰馬一樣的感受。基本上只能依靠南下掠奪鐵器和工匠,小部分掠奪對於大戰杯水車薪。

    第二:遊牧民族引以為傲的騎兵優勢並沒有凸現

    根據歷史研究,最少在三國前,中原乃至草原,都沒有發明出馬蹬

    所以漢朝對匈奴遠征,不管是西漢還是東漢,漢軍集結軍隊遠征草原,基本上是遇見匈奴,匈奴面對漢軍的戰車衝擊,只能被打的大敗逃跑。

    李凌五千步兵,匈奴集結了十萬大軍圍攻,20倍以上兵力,也只能和漢軍打消耗戰,漢軍武器糧草消耗沒了,才啃的動。

    騎兵優勢都沒有,別說南下攻城了,直到二千年後的後金,努爾哈赤的時候都沒有攻城能力,有野戰能力也只能野戰掠奪消耗,還是在皇太極時期,毛文龍手下孔有德那一批明軍帶著明朝最先進的火炮和火炮工匠投降了後金,才有了南下入主中原的勇氣。

    蒙古時期因為那時候的城牆基本上還是土城,比較矮,然後後期發明了回回炮,之所以南宋和蒙古能鋼那麼久,一個就是蒙古繼承製度,動不動內部反叛了,或者繼承問題,大軍打了一半回撤,另一個就是南宋多城,宋軍善於固守城池,蒙古在慢慢摸索下逐漸掌握了攻城技術,水戰技術,才滅亡了南宋。

    第三:社會體質的問題

    中原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強大的國家,人口多資源社會制度緊密。然而草原上游牧民族不僅人口少,還是分散的原始鬆散的部落聯盟制度。在三國之前,就只有冒頓時期,形成了比較緊密的部落聯盟,能統帥比較大規模的草原人口。冒頓死後基本上一盤散沙,匈奴經常分裂成南北兩派,內部瓦解,更別說那些東胡林胡什麼的了,更不會聽命於他們了。

    後面的蒙古滿清之所以強大,就是鐵木真那一部落,統一了其他部落,統一後改制。還有努爾哈赤的部落,統一了其他女真部落、蒙古部落,統一後改制八旗。才形成了強大的戰鬥力。

    白登之圍也是有爭議的!漢朝並不是打不贏而是因為冒進,劉邦為首的先頭部隊被圍,冒頓沒辦法啃下來,漢軍援軍又要到了,再打只能拼個二敗俱傷。

    當時是匈奴全勝時期,中原大地又經過了秦末農民起義,楚漢戰爭,是中原最弱的時期,匈奴全勝和中原最弱也只能打個二敗俱傷,匈奴人口少,冒頓沒有決戰的底氣,真打沒了匈奴要怕是幾百年才能恢復,漢朝人口多還不怕。然後匈奴退兵了。漢朝也是因為國家初定,國內異姓王還沒有擺平,國內百廢待興,不足以和匈奴拼個二敗俱傷,不然漢朝又可能傾覆,所以冒頓和劉邦達成共識共同退兵

    總結

    之所以三國打成一鍋粥,外族不敢入侵。

    第一是外族生產製度落後,武器有代差,中原民族有青銅以及鐵兵器優勢。

    第二是馬蹬等還沒有發明,遊牧民族沒有騎兵衝鋒的優勢,中原民族反而有戰車衝鋒的優勢。

    第三是遊牧民族人口少,還沒有形成緊密的社會團體——國家,還是鬆散的部落聯盟制度,中原民族三國時期隨便一個州牧軍閥都能吊打他們

  • 7 # 芳華正茂—K樂

    漢武帝:我雖已去,餘威尚在;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曹操:我曹姓子弟,北抗匈奴;

    孫權:我軍兒郎,滅了百越;

    劉備:西邊有我軍,西抗羌戎;

    三國時期基本上算是統一戰線,對凡是想染指中原大地的外族,魏蜀吳三國不遺餘力的打擊。

    漢末三國雖然各自為政,之間也有大戰,但是對待外族卻是一直的強硬,無論是西北地區羌人,鮮卑人的叛亂,經常看到當曹魏派派將領血腥鎮壓外族時候,另外兩方也不會趁火打劫。那時候意識很強,自家人打架歸打架,外族入侵一致對外。

    曹操時期的田豫、牽招、樑習等等

    對外戰爭中,少數民族在曹魏手中一直沒有討到便宜。除此之外,曹魏名將毌丘儉兩次出兵討伐高句麗,攻破丸都,幾亡其國。

    曹魏曾多次派名將,鎮守北疆,徵代郡烏桓、斬骨進、破軻比能,阻擋了胡人的南下和騷擾。

    對於三國時期外族不敢入侵您有什麼看法?

  • 8 # 百科解答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公元前214年,蒙恬奪回榆中後,秦始皇動用十萬民夫日夜勞作,歷時幾年修建萬里長城,秦始皇修長城第一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第二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無論誰統一天下,北方的遊牧民族,總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進攻中原。即便是漢高祖劉邦,也吃過匈奴的虧。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春天,劉邦下令讓韓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來抵抗匈奴,建都晉陽。這個時候韓信上書劉邦,把都城遷到馬邑,劉邦同意了。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天,劉邦親自率軍攻打韓信的軍隊,韓信投靠匈奴,韓信的部將曼丘臣、王黃擁立趙立為王。又集合韓信被擊敗逃散的軍隊,聯合匈奴一塊攻打漢朝。劉邦不顧探軍劉敬的勸告,中了匈奴的誘兵之計,劉邦被困在白登山,要不是陳平獻計,給匈奴王后閼氏許多禮物,劉邦恐怕就回不去了。

    但是沒有遏制突厥人進軍渭水,直逼長安城的步伐,突厥二十萬人馬在渭水北岸,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讓高士廉、房玄齡趕到渭水和頡利可汗對話。不久唐朝的軍隊趕到,頡利可汗害怕被擒,兩天後,雙方才斬白馬立盟。

    建安七年(202年)袁尚部將高幹、郭援聯合南匈奴進攻河東掠取關中,鍾繇寫信給馬騰、韓遂援助。馬騰便派馬超援助鍾繇,郭援渡過汾河的時候,被馬超截殺。作戰過程中,馬超雖然受傷,用布裹住受傷的腳繼續作戰。馬超部將龐德將郭援斬殺,隨後高幹和匈奴首領投降。

    官渡之戰後,袁紹病死,袁譚被殺,袁尚和袁熙被曹操打敗,在建安十年(公元205年)逃離烏桓,想借烏丸的力量和曹操抗衡,曹操要消滅袁氏殘餘勢力,統一北部中國,就非徵烏桓不行。

  • 9 # 雜學大師

    其實三國整體還是不亂的,在某種意義上屬於保持平衡的範圍。而且就因為三國他們經常打仗,所以導致每個國家的兵力儲備都很多。其實三國總體的實力要比東漢還要強,就是因為三國的士兵多。周邊的野蠻族他們也不是傻子,誰敢去打?

  • 10 # 正正話歷史

    至於當時的北方,也只有匈奴等部落可以對我們產生威脅。但是匈奴的勢力大多數都在以曹操為首的地方勢力的控制之下。而且加上曹操對於匈奴的治理,也是十分合理的,並且還允許匈奴的一些部落保留他們的傳統習俗,從而控制他們,讓他們不敢侵犯。

  • 11 # 聽紅顏

    三國時期,對邊疆外族來講,中中國人內戰跟神仙打架沒區別。有不怕死的試過想去撿便宜。結果就是跟七擒孟獲一樣的結局。

  • 12 # 三隊莊先生

    外族不侵略的時候,三個國家勾引鬥交打來打去,外族入侵時候一致對外還是很團結一心的,所以外族沒有機會了,三國那可都是能人異士啊

  • 13 # 船到橋頭自然直65891806

    三國打成一鍋粥?春秋戰國七國不也打成一鍋粥嗎?爭奪自己土地資源的都是外族。秦統一連線了長城,才有了新的邊界之說。元清之後,長城也不是邊界了。民族也不是單一的漢民族,而是融各民族為中華民族了。如果亞洲再有誰跟中國打,恐怕中華民族又要增加內容了。

  • 14 # 樹65059996

    漢朝的時候把周邊少數民族和國家打服了,尤其是匈奴,周邊沒什麼強力的外敵,到漢末黃巾起義也沒猥瑣發育起來,內部因素,大家雖然都是土皇帝割據,但是明面上還是以漢臣自居,大家內部打可以,聯合外人怕是要惹眾怒,要被圍毆的,這種骨氣延續了上千年,直到明朝末年,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是以漢人自稱

  • 15 # 南史氏

    三國時,北方匈奴已然四分五裂,各個小部族人少力微,沒有很強的大勢力,鎮守北方的公孫家,如遼東公孫度、遼西公孫瓚,都是對外絕對強橫的存在,及至公孫覆亡,曹操對北方略大的烏桓屢次征伐,張遼陣斬蹋頓,北方無慮;

    西方韓遂馬騰董卓雖有不臣,然而羌胡勢力一直被壓制,曹魏後來曾派曹真鎮守河西,至於西域,且顧不得;

    西南則是蜀漢鎮壓,長期不成氣候,交趾那邊士燮(吧)是土皇帝,蠻子無力北進;

    至此,晉一統之前,中原並無外患。

  • 16 # 史曉生

    外族入侵?不存在的,三國時期的那些大佬,巴不得有外族入侵呢,因為一旦這些人敢來,那就等同於免費的兵源和勞動力。

    縱觀古代歷史,外族入侵一直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從西周時代的犬戎,到秦漢時期的匈奴,總之,只要有機會,這些外族必定會侵擾中原王朝。

    但是在東漢末年的三國時代,這些外族卻異乎尋常的安靜。

    並且,如果當時有人建議外族的首領,說趁著中原混戰,不如前去侵擾一番的話,那麼提出這個建議的人,絕對會被吊起來打。

    為什麼呢?因為在當時的外族首領心裡,只要中原的那些大佬不來找他們麻煩,就已經是燒了高香了。

    至於說去中原侵擾搶地盤,那真是老壽星上吊,嫌自己命長了。

    當然,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並非是這些外族轉性了,也不是他們的作戰能力退化了,而是當時中原的各方大佬們,實在是太強了。

    我們都知道,從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開始,各地便先後湧現出一個接一個的諸侯和軍閥,這些諸侯和軍閥透過角逐,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方鼎立的局面。

    雖說大部分諸侯,在角逐中最終落敗消失,但隨便找出來一個,都是能將外族摁在地上摩擦的狠角色。

    而魏蜀吳這三個終極大佬,更是將外族爆錘的跪地求饒。

    那麼,當時都有誰為抗擊外族方面做出過功績呢?

    首先就是遼東的公孫瓚

    公孫瓚最早的時候,是遼東太守劉其手下的一個小官,之後因為捨命護衛劉其,得到了賞識,劉其將公孫瓚提拔為遼東屬國長史。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塞外的遊牧民族,多了一個令他們懼怕的角色。

    史料記載,在公孫瓚還擔任長史的時候,某次帶了數十名騎兵照例巡視關塞,結果恰好撞見了一隊鮮卑騎兵,人數足足有數百人,正在邊境上耀武揚威。

    如果按照常理,公孫瓚兵力遠遠少於對方,理應快速後撤,但公孫瓚畢竟是公孫瓚,他接下來的舉動,讓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

    他說,如果這個時候撤退,必然會被圍殺,倒不如衝上前去,破釜沉舟幹一場。

    “今不衝之,則死盡矣。”---公孫瓚

    之後,公孫瓚帶著幾十個騎兵,不要命地衝向鮮卑人,而這種捨命的氣勢,讓鮮卑騎兵一時震驚,最終,居然讓公孫瓚一方斬殺數十鮮卑人後,脫身而去。

    而鮮卑人在回去之後,紛紛相互告誡,說中原人悍勇異常,以後還是不要輕易越過邊境為好。

    “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三國志》

    而這還只是公孫瓚年輕時候,對陣外族的一次小陣仗,他在後來能威震塞外,就不得不說一說他麾下大名鼎鼎的“白馬義從”。

    公孫瓚喜歡騎白馬,當時人送外號“白馬將軍”,同時,為了提升整體戰鬥力,他又挑選了一部分善射之士,組成了近衛隊伍。

    這些人,與公孫瓚一樣同騎白色戰馬,作戰時與公孫瓚互為左右側翼,因此當時人們就稱這支隊伍為“白馬義從”。

    而公孫瓚帶著這支白馬義從,可沒少拿烏桓人練兵。

    公元184年,漁陽人張純引誘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叛亂,叛軍一度佔據遼東多個要地,為了平叛,公孫瓚受命率兵應敵,將張純等人擊敗,迫使其遠遁於烏桓境內。

    之後到了公元188年,為了徹底消除烏桓帶來的威脅,公孫瓚又率兵在遼東邊境大戰張純,最終將張純打得再次潰敗而逃。

    之後,公孫瓚因功受封為降虜校尉,自此開始統領兵馬,守護邊境。

    史料記載,公孫瓚每當聽到有烏桓、鮮卑等外族入侵的時候,就如同見到仇敵一般,瞬間怒氣值拉滿。

    並且,在對陣的時候,公孫瓚極為悍勇,帶著他的白馬義從多次深入烏桓境內,甚至能連續作戰至深夜。

    在這種不要命的打法下,烏桓只要聽到“白馬將軍”公孫瓚的名號,就嚇得瑟瑟發抖,更別提看到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了。

    當時烏桓部落流傳著一句話,叫做‘當避白馬”,意思就是看到白馬,趕緊跑就對了。

    “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

    正是由於公孫瓚的悍勇,以及他麾下的白馬義從的驍勇善戰,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遼東周邊的烏桓部落都十分消停,輕易不敢越過邊境一步。

    其次還有西涼的馬騰

    馬騰的祖上,是東漢時期大名鼎鼎的伏波將軍馬援,不過到了東漢末年,馬家已經落魄,就連馬騰自己也混到靠砍柴為生。

    不過,也正是因為天下大亂,馬騰得以參軍入伍,並在之後頗有建樹。

    而在馬騰有了自己的地盤之後,為了守好自己的家業,以及為了防止羌、氐等外族的入侵,不僅將自己麾下的兵士訓練成了精銳鐵騎,更是帶著這些精銳,將外族蠻夷打的苦不堪言。

    如果被打敗一次兩次,可能是不小心所致,但羌、氐等外族敗的次數多了就發現,自己在馬騰手裡根本討不到便宜。

    所以,在馬騰家族鎮守西涼的時候,外族們也根本沒有機會入侵中原。

    此外,還有曹操

    曹操收拾外族,宗旨就是誰不老實就狠狠收拾誰。

    黃巾之亂爆發後,原本在東漢當人質的南匈奴羌渠單于之子於夫羅趁機重整了勢力,並和白波賊一起進犯太原等地。

    之後,於夫羅又在曹操出兵陳留的時候,暗中聯合黑山賊支援袁術,惹得曹操大怒,派兵對其進行圍剿,於夫羅不敵,最終歸屬曹操。

    到了於夫羅死後,其子呼廚泉成為單于,又起了反叛之心,並且在公元202年,於平陽對曹操發動進攻。

    呼廚泉的蠢蠢欲動,曹操自然不會坐視不理,為了徹底解決這個隱患,曹操安排大將鍾繇討伐,最終,南匈奴大敗,單于呼廚泉也被呼廚泉俘虜。

    之後,曹操扣押了呼廚泉,並讓他當了一個宮廷內侍,而南匈奴則交給了右賢王進行管理。

    這樣一來,整個南匈奴,就基本被曹操控制,而為了便於管理,曹操將南匈奴分為5部,每部選尊貴者為帥,別令漢人為司馬,以此起到監督之用。

    而在這種嚴密的監督控制下,當時的南匈奴,雖說組織名義還存在,但實際上,權力已經盡數落入曹操手中。

    收拾完南匈奴之後,曹操又瞄上了烏桓,袁紹死後,曹操為了肅清袁氏勢力,在公元204年,趁著袁家內部互相攻伐的時候,出兵攻打鄴城。

    而在解決掉袁尚後,曹操考慮到烏桓經常入塞,早晚會是個禍害,因此就在公元207年,發兵遠征烏桓。

    當時的烏桓,共分為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史稱“三郡烏桓”,其首領為遼西部的蹋頓。

    當年八月,曹操親率大軍來到柳城附近,而直到此時,烏桓才發現曹軍來攻,不過,兩軍相遇之初,烏桓仗著人多勢眾,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裡。

    而最終,曹操派出大將張遼,將烏桓大軍擊敗,甚至烏桓首領蹋頓也死在了亂軍之中,而烏桓的二十萬精銳,全部投降了曹操。

    至此,烏桓被曹操徹底平定,而這也讓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原的爭霸之中。

    除了曹操,還有孫權。

    孫權對付的外族,主要是山越人。

    山越人的組成成分非常複雜,各種來歷的都有,但不管是什麼來歷,在東漢末年,形成了數股強大的勢力,這些人盤踞山林,對周邊造成了不少禍害。

    而到了孫吳政權建立之初,山越人更是成了其心腹大患。

    比如在孫策初到江東時,就曾經遭到山越的襲擊,之後袁術為了打擊孫策,還曾暗中派人聯絡上山越的幾個首領,對他們許以重金,讓他們共同攻打孫策。

    此外,在孫權剛當政時,也遭遇了類似事件,比如在建安八年,孫權西征黃祖,就在即將取得勝利之際,後方的山越人作亂,迫使孫權不得不因此退兵。

    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孫吳政權就開始不遺餘力地打擊山越。

    而為了徹底征服山越人,孫權先後派過太史慈、黃蓋、韓當、周泰、呂蒙等將領,去打擊和消滅作亂的山越人。

    到了後來,更是安排大將陸遜,諸葛恪擔任征討山越的主將。

    值得一提的是,孫吳政權對待山越人,並不是單純地將其消滅,而是在將其擊敗後,把那些俘虜而來的山越人二次利用,強壯的充當士兵,瘦弱的則分派去種田。

    並且,為了源源不斷地獲得這種兵源和勞動力,孫吳政權各種毒辣的計策層出不窮。

    比如在諸葛恪擔任征討山越主將期間,為了獲得更多人口,諸葛恪就制定了一個計策,那就是平常不和山越人交鋒,而只是將其分割成若干塊,而等到山越人的農作物成熟的時候,迅Superb兵搶奪其農作物。

    這樣一來,沒有了農作物的山越人,就不得不因為缺乏糧食導致飢餓,一旦飢餓,就必須從大山裡走出來找能夠活命的糧食,而他們只要出來,就馬上會成為孫吳大軍的俘虜。

    靠著這種方式,以及數十年的不斷征討,孫吳政權範圍的內的山越人,九成以上都被迫走出山林,一部分成了孫吳計程車兵,另一部分則成了孫吳的勞動力。

    最後就是劉備

    劉備一方對抗外族的經歷,並沒有曹操、孫權等人多,不過,有個被諸葛亮當經驗包來回刷了七次的孟獲,還是比較值得一提的。

    孟獲所在的地區叫做南中,南中包括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在劉備病逝之後,蜀國大臣朱褒、雍闓、高定等人聯合南中的豪強發動叛變,而孟獲便參與其中。

    叛亂最開始的時候,諸葛亮考慮到蜀漢當時的局勢,因此並未馬上出兵,而是先和東吳修好,並在準備一年左右的兵力補充、整訓等戰役準備工作後,在公元225年,啟動的平定南中之亂的戰役。

    最終,在當年年中,諸葛亮生擒孟獲,隨後大軍繼續西進,到了當年秋天,所有叛亂均被諸葛亮平定。

    當然,正史上孟獲並沒有被七擒七縱,但他確實是成了諸葛亮平定南中時的一個最大經驗包。

    以上便是三國時期,部分對抗和抵禦外族的諸侯和將領,而透過他們的相關經歷就能看出,三國時期的外族,真的禁不住這些諸侯大佬們捶打,隨便一箇中原大佬出手,都能讓外族跪地求饒。

    那麼問題來了,是這些外族在三國時期統一變弱了嗎?當然不是,而是三國時期的諸侯和軍閥,個個都變強了。

    要知道,三國時期群雄的軍隊,哪一個不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由於天下局勢的變化,他們均是為自己而戰,如果實力太弱,早就被消滅吞併了。

    並且在三國時期,不管是哪一方陣營,裡面均是人才濟濟,奇謀百出的軍師、能征善戰的武將,隨便一抓,就是一大把。

    這些人在各為其主的混戰中,早就練就了一身本領,收拾不了其他群雄和軍閥,收拾一個外族,還是綽綽有餘的。

    這就好比,幾個王者級別的高手在對戰,豈容一兩個青銅的選手在一旁搗亂?

    更何況,經歷了東漢末年的亂世,導致中原人口銳減,而諸侯和群雄們正發愁去哪裡弄點兵源,而在這種時候外族入侵,就相當於主動送上門的大禮包。

    所以,不是三國時期的外族不入侵,而是當時,外族要麼正給中原的大佬賣命,要麼就是正走向即將賣命的路上。

    其他的異族,躲都躲不及,何來敢入侵中原,即便是來了,也只是為某一方勢力增加點勞動力和人口罷了。

    最後再來說說三國時期,鎮守邊疆的幾個將領

    遼東的公孫瓚,西涼的馬騰,以及拿山越當免費人力資源庫的孫權,還有曹操和諸葛亮,這些均在前文已經提過,在此不做贅述。

    這裡單獨說說曹魏麾下的兩個“冷門將領”。

    第一個是田豫。

    田豫最早是跟著劉備混的,但在劉備任豫州刺史後,田豫以母親病重為由,離開了劉備,並在不久後投奔了曹操。

    而在曹操這裡,田豫發揮出了一個名將的才能與風采。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代北烏桓反叛,曹操命曹彰征討,田豫隨軍,大軍初到之際,遭到了烏桓兵的伏擊,一時間亂作一團。

    情急之下,田豫根據地形,利用戰車佈置出圓形戰陣,並安排弓箭手站在戰陣之中,幾輪齊射之後,烏桓損失慘重,不得不就此退去。

    之後,田豫率兵乘勝追擊,不僅大破烏桓軍,還捎帶著把前來救援的鮮卑軍隊擊敗。最終迫使鮮卑首領軻比能隻身逃往塞北。

    到了曹丕登基後,田豫被任命為護烏丸校尉,當時北方遊牧民族為了抵抗中原政權,便聯合結盟,而田豫敏銳的意識到這種聯盟對中原的危害,因此,先後採用離間之計,分化了遊牧民族的關係。

    並且,田豫還多次採取捧一個打一個的計策,將比能、彌加、素利等多個鮮卑人的部落分而擊破,最終逐步平定了那些有意反叛的外族部落。

    由此,田豫的大名威震沙漠,而他也為穩定曹魏邊境,做出了突出貢獻。

    第二個則是牽招。

    牽招和劉備曾是同學,但最終並沒有被劉備所用,而是投奔了袁紹。

    到了袁紹死後,袁尚被曹操擊敗,牽招歸順曹操,並以一己之力,勸服對抗曹操的柳城烏丸退兵,因功被封為護烏丸校尉。

    曹丕登基後,考慮到牽招有對抗外族的經驗,便派他坐鎮雁門郡,擔任此地太守。

    在此期間,牽招聯合田豫,多次擊敗來犯的鮮卑軍,並在在其晚年之際,還識破諸葛亮意欲聯合軻比能的計謀,及時阻止了雙方結盟,迫使諸葛亮北伐退兵。

    正是因為牽招在坐鎮北疆期間,令外族聞之色變,因此,在《三國志》中,作者陳壽就評價他為“威風遠振,治邊威績顯著”。

    田豫和牽招,是三國時期兩個並不算太出名的武將,但即便如此,照樣能把外族打的滿地找牙。

    所以,透過他們二人也能看出,三國時期真的是人才濟濟,在這種情況下,外族根本就沒有招架之力,那些中原大佬不主動找他們麻煩,就已經是燒高香了,哪裡還有膽子去入侵中原呢?

    不過,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僅僅在幾十年後,也就是司馬家族的晉朝建立之後,那些被中原群雄打得跪地求饒的外族,卻一個個耀武揚威,在中原大地上橫行無忌,最終給中原帶來了近百年的黑暗。

    由此就可以證明,司馬家族究竟是何等的拉胯。

    綜上所述,三國時期雖說群雄們在中原打成了一鍋粥,但外族卻沒敢在這個時候入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來了基本上等同於送死,並且還給中原的群雄們提供免費的勞動力和兵源,所以為了保命,只能是有多遠躲多遠,根本不敢來中原霍霍。

  • 17 # 圍爐煮酒話春秋

    別看三國時期諸侯紛爭,但外族絕對不敢貿然入侵,不僅如此,諸侯們還時常擄掠外族人口當勞動力,或者拉上戰場當炮灰,實在太悲慘。

    很多人應該瞭解,早在夏朝之前,就有大量外族入侵中原,戰國時期匈奴等外族逐漸崛起,變得十分強大,襲擾了中原王朝幾百年,一直到漢武帝痛擊匈奴,匈奴這才老實了許多。

    漢武帝之後,漢朝繼續採取對周邊外族進行極力打壓的政策,到東漢末年,幾乎沒有哪個外族敢跟中原王朝扳手腕了,這也是漢末到三國時期外族異常安靜的原因所在。

    這一時期,外族只求自保,哪裡敢去入侵中原王朝,除非嫌自己活得不夠長,但這還不能使他們獨善其身,他們的生活時刻處在危機之中,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曹魏、蜀漢和東吳等政權都不斷“胖揍”外族,並對他們進行掠奪,具體情況如何,我們一一瞭解一下。

    01,曹魏陣營征服烏桓、匈奴、鮮卑等族。

    東漢末年,趁著匈奴逐漸式微,中原混戰不斷,烏桓開始崛起,遷移到遼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居住。

    起初,公孫瓚佔據遼東,對烏桓進行了嚴厲打擊,烏桓差點就被滅掉了,但後來袁紹消滅了公孫瓚,曹操又滅掉了袁紹,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袁熙投奔烏桓,共同對抗曹操。

    烏桓的這一做法讓曹操不能忍,便於建安十二年遠征烏桓,不過他帶領先頭部隊走得太快,一路抵達了白狼山,大部隊還在後方,他身邊只有少量軍隊。

    很多將領說不能貿然進攻,但張遼力排眾議,認為可以趁著烏桓沒有防備,發起突然襲擊。

    張遼的勇氣讓曹操十分欽佩,曹操便讓他帶領張郃、曹純等人向烏桓發起進攻,著名的白狼山之戰爆發。

    在這場戰役中,烏桓與袁尚、袁熙率領數萬騎兵倉皇抵達白狼山,與張遼爆發了激戰,張遼本部人馬很少,卻殺得烏桓軍隊七零八落,斬烏桓單于蹋頓及名王以下十餘人,俘虜二十餘萬人,可見烏桓根本不是張遼的對手。

    在這場戰役中,曹操的虎豹騎表現不俗,是取勝的重要原因,但張遼的正確指揮和勇猛作戰,才是取勝的關鍵所在,他在此戰過後聲名鵲起,被拿來與衛青、霍去病相比。

    烏桓戰敗之後,曹操將其精銳騎兵萬餘人編入軍中,其他人則原地安置,自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烏桓都處在恢復期,無法對中原王朝形成威脅,一直到西晉末期五胡亂華,才重新活躍起來。

    在搞定烏桓之後,曹操開始著手控制匈奴,當時匈奴主體主要是西漢時投奔漢朝的南匈奴,南匈奴趁著東漢末期軍閥混戰,逐漸脫離控制,但此時南匈奴實力其實並不是很強大,對中原王朝有很強的畏懼心理。

    儘管南匈奴很老實,但曹操還是不放心,他為了穩定北方,創造南下爭霸的機會,便於建安二十一年稱魏王的,南匈奴呼廚泉單于入朝祝賀的機會,將呼廚泉單于給扣押了。

    聽說單于被扣押了,南匈奴人根本不敢吭聲,不過曹操對呼廚泉單于以禮相待,同時派遣他的右賢王回去管理南匈奴,並將南匈奴分為五個部落,每一個部落確立一個匈奴人作為領導者,另外派遣一個漢人過去擔任司馬,實施監督職責。

    就這樣,南匈奴部落的組織雖然還保留著,但其實已經被曹操控制著,南匈奴作為一個國家已經名存實亡了。

    不僅如此,南匈奴各部都將兄弟子侄送到曹魏當人質,這些匈奴貴族長期接受漢人教育,到西晉時期已經完全漢化了。

    比如,呼廚泉單于哥哥於夫羅單于的孫子劉淵,就長期住在中原,是一個徹底漢化的匈奴人,後來他趁八王之亂重新統一南匈奴,並南下中原消滅了西晉,是五胡亂華的主要策劃者。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軍隊中就出現過烏桓、匈奴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士兵的身影,這些人是曹操為了補充兵源而強行徵召的,戰鬥力其實還是很不錯的,但也只能充當曹軍的炮灰。

    曹操在降服南匈奴、烏桓之後,鮮卑人趁此機會攻打,佔領了南匈奴和烏桓不少地盤,大有崛起之勢。

    曹丕篡漢之後,一個叫做軻比能的鮮卑人志在統一鮮卑各部,於是向曹丕投誠,得到了與曹魏進行經濟往來的機會。

    趁著與曹魏關係好,軻比能花了近十年時間,統一了鮮卑大部,佔領了漠南地區,因此逐漸發展壯大,成為曹魏北方最大的威脅。

    比如,231年諸葛亮北伐之後,就曾派人聯絡軻比能,讓他跟蜀漢軍隊一起夾擊曹魏,他覺得這是個獨立的好機會,於是出兵到曹魏邊境,兵屯石城,對曹魏形成威懾之勢。

    當時,曹魏皇帝是魏明帝曹叡,他洞悉了諸葛亮和軻比能的意圖,於是派遣大將牽招領軍抵禦軻比能,致使軻比能無法發起有效進攻。

    等到諸葛亮退軍之後,曹叡決定收拾軻比能了,但沒想到軻比能卻率先對曹魏下手。

    事情是這樣,軻比能為了佔領幷州,竟然引誘幷州四刺史的屬下步度根背叛,事情被畢軌知道了,便派遣大軍征討軻比能,不料被軻比能擊敗。

    曹叡得知這件事後,感到非常生氣,於是派遣秦朗領兵征討,本以為軻比能挺能打的,沒想到被秦朗給擊敗了。

    眼看打不過秦朗,軻比能撒丫子逃到漠北,因此儲存了實力,此時秦朗如果繼續追擊,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這個時候,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想到了一個辦法,即擒賊先擒王,他找到一個叫韓龍的刺客,潛入漠北將軻比能給刺殺了。

    軻比能死後,其部眾四分五裂,曹叡適時採取對策,導致鮮卑各部征伐不斷,最終走向衰落,鮮卑也逐漸成為被中原王朝奴役的物件,西晉時期許多鮮卑人被遷往內地,成為勞動力或者士兵。

    鮮卑沒落之後,北方就再也沒有強大的外族政權了,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些外族不斷被迫前往內地,成為中原王朝剝削的物件,他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直到八王之亂後才趁機發起反戈一擊。

    02,蜀漢陣營對南蠻的打擊。

    蜀漢奪取益州和漢中之後,南中地區(雲貴和四川西南部)就成為了蜀漢的版圖,這個地方生活著許多蠻人,被稱之為南蠻,一說是今天的彝族。

    劉備去世之後,南蠻首領追隨益州郡大姓雍闓起等人反叛蜀漢,還鼓動當地夷人一起出兵,諸葛亮為了平定叛亂,於是率軍征討。

    實際上,南蠻的實力並不是很強,諸葛亮的重點也不在戰爭,而在收歸人心,因此就出現了七擒孟獲這個故事,孟獲最終臣服,被諸葛亮帶到成都,一度擔任了御史中丞之職。

    孟獲臣服蜀漢之後,諸葛亮在南中設定了六個郡,派遣官員前去管理,但保留了原來的少數民族,由各自酋長負責管理。

    而隨著南中的平定,蜀漢版圖延伸到了貴州最東部,雲南最西部,甚至進入緬甸境內,諸葛亮之後的霍弋、張嶷、馬忠等人,都為鞏固在這些地方的統治而立下功勞。

    蜀漢平定南中的意義非凡,獲得了不少戰略物資,但收穫更大的卻是兵源,從諸葛亮開始,蜀漢軍中就出現了許多少數民族將士。

    比如,諸葛亮一手建立的無當飛軍,就是利用南中蠻夷和青羌組成的軍隊,人數大約萬餘戶(舉家為兵),王平是第一任領導人。

    無當飛軍可不得了,他們披甲執銳,使用弓弩和毒箭,可翻山越嶺,非常擅長野戰,多次參與諸葛亮北伐。

    比如,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馬謖被圍困的時候,王平就率領無當飛軍掩護其撤退,這一仗讓王平逐漸崛起,戰後被封為討寇將軍,無當飛軍也逐漸成為蜀漢的主力軍隊之一。

    而無當飛軍的覆滅,則發生在姜維第七次北伐,為了掩護主力車隊,無當飛軍的首領張嶷率軍與兩倍於已的魏軍進行了最後一戰,五千無當飛軍與魏軍同歸於盡,可謂慘烈至極。

    雖然無當飛軍沒有完全消失,但因為損失慘重,已經失去了建制,只能配合主力作戰,比如在防守陽平關的時候,就出現了無當飛軍的身影。

    03,東吳陣營對山越、山夷的劫掠。

    所謂山越,其實是東南山區武裝集團的泛稱,成分非常複雜,什麼民族都有,但主要是秦漢時期東甌、閩越、于越以及其他百越部落後裔,他們佔山為王,長期不受中原王朝控制,是孫權的心腹大患。

    其實,山越人居住在山裡,對東吳政權構不成大的威脅,只是時不時下山劫掠一番,但孫權的想法不一樣,他知道山越人驍勇善戰,是可靠的兵源,決定對其進行掠奪。

    從建安五年孫權開始對山越用兵開始,在隨後長達三十八年時間裡,孫權從山越那裡劫掠了大量人口,讓山越人成為士兵、勞動力,以應對與曹魏、蜀漢的戰事。

    期間,山越也發起過大規模反抗,但由於軍事意識薄弱,武器裝備差,且組織能力有限,結果毫無疑問都被孫權給鎮壓了,到237年前後,山越徹底臣服東吳,成為東吳源源不斷的兵源。

    如果說山越跟東吳接壤,被孫權欺負倒也可以理解,那山夷及很無辜了。

    230年,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將士萬餘人出海尋找夷洲和亶洲,最終找到了夷洲,但未找到亶洲。

    這裡的亶洲,現在不知道是哪裡,當年秦始皇讓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尋找長不老藥,就是來到亶洲,一說亶洲就是日本。

    夷洲現在已經確定是臺灣,那孫權派人去找夷洲和亶洲,目的何在呢?

    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根據推測,大機率也是尋找長生不老藥,但結果讓孫權感到意外。

    衛溫、諸葛直來到夷洲之後,發現島上住著很多原始人,他們髡髮穿耳,男女老幼睡在一張大床上,他們使用石頭作為工具,鹿角作為武器,還生活在原始社會末期。

    衛溫、諸葛直毫不費力就征服了夷洲,最後帶著幾千人回到了東吳,本以為這樣可以立功,沒想到孫權缺以“違詔無功”將兩人殺死,很顯然訴孫權的目的不是俘虜人口,而是尋找某種東西。

    不過,這件事也給了孫權啟發,他認為夷洲可以成為一個兵源地,於是派兵到夷洲駐紮,在夷洲實施統治,將人口源源不斷地運往東吳。

    這些從夷洲來的人,就被稱之為山夷,是東吳主動對外擴張獲得的人口,也是三國時期最悲慘的外族之一。

    當然了,除了山越、山夷之外,孫權還派人到荊州掠奪五溪夷,到嶺南掠奪俚人,將這些人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並對他們進行奴役。

    當然了,除了曹魏、蜀漢和東吳之外,涼州馬騰、韓遂以及董卓,對涼州地區氐、羌的控制,也是值得說一下的。

    大約在漢靈帝時期,涼州漢陽人王國率領氐、羌發起叛亂,後來漢人馬騰、韓遂逐漸成為這支軍隊的領導,並組建了由氐、羌及漢人組成的西涼鐵騎。

    而在平定這次叛亂的過程中,董卓以豪族身份領導了一支涼州軍隊也快速崛起,成為西涼鐵騎的另外一支。

    歷史上,西涼鐵騎驍勇善戰,讓人聞風喪膽,素有“涼州大馬,橫行天下”之稱,可見氐、羌部落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但歷史上長期受漢人控制,不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

    後來,董卓帶著三千西涼鐵騎入京,逐漸發展成為一支十分強大的軍隊,但沒幾年董卓就被呂布殺死,這支軍隊就逐漸土崩瓦解了,大部分被曹操收編。

    而馬騰、韓遂領導的這一支西涼鐵騎,起初是臣服於曹操的,但馬騰之子馬超懷疑曹操有吞併涼州的想法,所以起兵反曹,經過艱苦卓越的戰鬥,韓遂所部最終被曹操吞併,而馬超則率領一部分人馬投奔了劉備,這支西涼鐵騎也成為蜀漢最精銳的軍隊之一。

    曹操得到涼州之後,涼州就成為蜀漢和曹魏的中間地帶,居住在武都、陰平一帶的河西諸羌,成為蜀漢和曹魏拉攏的物件,兩國相互攻伐之時,多次派人強迫羌人入伍,羌人也成為了兩國戰爭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舉個例子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涼州天水郡人姜維投降,後來他幫助蜀漢招降了涼州地區大量羌人、胡人,後來他主持北伐,也曾將胡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招降,這些人毫無例外成為了蜀漢進攻曹魏的排頭兵。

    看完以上內容我們可以得知,三國時期確實存在大量外族,以匈奴、烏桓、鮮卑、氐、羌等部落為最,但在這些部落在經歷了漢人長期打壓之後,到三國時期其實都不是很強大,雖然他們發起了許多叛亂,但三國並沒有花太大力氣就平定了他們。

    不僅如此,這些外族的處境其實都不太好,不但無法與三國進行抗衡,甚至還成為三國掠奪人口和物資的物件,長期遭受奴役和壓迫,根本抬不起頭來。

    當然了,為了防止這些部落惹麻煩,三國還是派了一些人去鎮守邊疆的,比如蜀漢時期的霍弋、張嶷、馬忠鎮守南中,他們鞏固了蜀漢對南中的統治;曹魏則派遣田豫和牽招去鎮守北方,將鮮卑和烏桓等部落拿捏地死死的。

    總之,三國對於外族的管理,其實還是很嚴格的,但並不需要花太大力氣,只需要派遣幾個二三流的大將就可以搞定,根本不需要三國那些大佬親自出手。

    由此可見,三國時期各諸侯還是很強大的,可以說是一個神仙打架的年代,只不過西晉建立之後,司馬氏子孫爭權奪利,引發了嚴重內訌,外族趁著這個間隙積蓄實力,聯合起來發起了五胡亂華,終結了被中原王朝統治的時代,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也由此到來。

  • 18 # 妖火說歷史

    因為三國時期的歷史,實在是太過精彩,所以絕大多數人在讀三國曆史的時候,注意的都是三國之間的混戰。相對來說,外族入侵這種事情的戲份,就要差很多了。

    但實際上,三國時代並非沒有外族入侵,只不過是因為三國的牛人太多,基本上都被打回去了而已。

    混亂的三國時代,之所以沒有被外敵趁虛而入,主要其實應該感謝以下幾個人,他們分別是:曹操、諸葛亮、孫權、馬騰、曹彰以及王雄。

    三國時代,不是沒有外敵入侵,只不過這些入侵,最後被以上這幾個人給粉碎了而已。

    首先是曹操。曹操第一次需要面對外族,已經是官渡之戰以後的事情了。官渡之戰結束之後,曹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當時北方四州,還在袁家的控制範圍之內。實際上,官渡之戰結束以後,袁紹集團的整體實力,其實依然在曹操集團之上。

    但問題是,就在官渡之戰結束後不久,袁紹就病死了。袁紹死後,整個袁氏集團分裂了。他的幾個兒子和女婿,各自擁兵獨立,彼此之間還相互征戰,這就給了曹操趁虛而入的機會。但即便如此,接下來曹操也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徹底拿下北方四州。

    而在曹操攻略北方四州的後期,袁氏集團這邊,為了抵禦曹操的進攻,便曾經一度和南匈奴聯手。匈奴在漢朝的時候,曾經一度是漢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經過漢朝數百年的持續打壓之後,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匈奴早已經徹底分裂。其中南匈奴被漢朝內遷,北匈奴則是向西遷移到了歐洲那邊。

    而這次和袁家聯手的,就是南匈奴。當時南匈奴這邊,在位的是呼廚泉單于。呼廚泉單于見到漢朝內亂,本來也是雄心壯志,想要帶領匈奴再度崛起,所以才會和袁家聯手,趁機作亂。也就是在南匈奴這次作亂的過程當中,那位蔡文姬被俘虜,抓去了北方,所以後來才會有文姬歸漢的事情。

    南匈奴的這次出手,可以說是穩準狠,恰好在漢朝最分裂的時候發力。但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面對的是曹操。所以,就在南匈奴開始作亂之後不久,曹操便直接派兵前去反擊。當時曹操甚至都沒派主力,只是派了一個文官鍾繇,領兵前去。

    結果,匈奴連鍾繇都沒打過,直接就被推平了。後來等到曹操稱王之後,這位呼廚泉單于,為了避免匈奴被再次進攻,所以就來朝賀,結果還被曹操給軟禁起來了。在這之後,曹操直接把南匈奴一分為五,分成了五個部落,分別派人管轄。

    這樣一來,昔日強盛一時的南匈奴,自然也就再難進犯中原了。

    除了南匈奴之外,曹操還解決了一個叫烏丸的外敵。烏丸原本屬於東胡族,在秦朝之前,東胡也是北方一個大族,但是到了秦漢的時候,東胡被匈奴給打壓下去了,成了匈奴的附屬族群。等到匈奴被漢朝打下去之後,東胡才再度崛起。

    而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東胡內部,有兩個分支很強大。一個是鮮卑,另一個就是烏丸。

    所以,當時袁紹集團被擊敗之後,烏丸也趁虛而入。但是結果,曹操打贏了袁紹之後,趁勢直接進攻烏丸。結果在白狼山一戰當中,烏丸被曹操打得全軍覆沒,就連烏丸的單于,都被曹操麾下的大將張遼給幹掉了。

    所以,此戰之後,烏丸徹底沒落,後來更是直接被曹魏政權同化,再也無法威脅內地的安全了。

    等到曹操統一了北方,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之後,這時候曹魏北方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敵人。這個敵人,就是鮮卑。

    之前北方草原上的幾個強大勢力,匈奴被漢朝打趴下了,匈奴分化出來的南匈奴,剛想崛起,也被曹操給揍下去了。匈奴趴下之後,北方草原上就出現了勢力真空。而東胡這邊,烏丸剛想崛起,就被曹操給打下去了。如此一來,剩下的鮮卑,等於在北方就毫無顧忌,完全可以肆意發展了。

    所以,等到曹操統一北方之後,鮮卑就成了曹魏在北方新的大敵。曹操打赤壁之戰的時候,鮮卑忙著在北方擴張,收攏草原上的那些部落。等到曹操打漢中之戰的時候,這時候鮮卑已經相當強大了,隨時都能威脅曹魏政權的北方。

    最關鍵的是,當時鮮卑這邊,出了一個叫軻比能的強人。在軻比能的帶領下,鮮卑諸部被先後他統一。等到曹操在漢中和劉備對峙的時候,軻比能更是直接帶了幾萬精銳,在曹魏邊境虎視眈眈。結果就在軻比能剛剛想進攻的時候,卻被曹操的兒子曹彰擋住了。因為當時曹彰實在太猛,所以軻比能直接被嚇了回去。

    就這樣,等到諸葛亮去世之後,曹魏政權在南方沒有了牽制,終於可以徹底騰出手來,解決一下鮮卑問題了。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一個重量級人物王雄,就出場了。

    在那幾個解決外族問題的人當中,王雄無疑是名氣最小的一個,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他。王雄最有名的身份,就是他後來有個孫子,叫王戎,這個王戎是竹林七賢之一。

    不過,在面對外敵這件事上,恰恰是這個不出名的王雄,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諸葛亮去世之後,王雄當時正擔任幽州刺史。當時鮮卑內部,已經被軻比能統一,隨時有可能南下,侵犯曹魏的腹地。偏偏在這個時候,曹魏的皇帝曹叡,因為熬死了諸葛亮,覺得自己做皇帝做得還可以了,所以就開始貪圖享樂。

    皇帝貪圖享樂,北方的鮮卑卻虎視眈眈,這對曹魏政權來說,無疑是一個壞訊息。所以這個時候,身為幽州刺史的王雄,就打算自己動手了。

    但問題是,當時王雄只是一個地方刺史,手裡又沒有兵權,根本沒辦法調動太多軍隊。在沒法調動軍隊的情況下,王雄又能做什麼呢?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來,王雄選擇了一條很另類的路,他選擇派出一個叫韓龍的刺客,直接把軻比能給刺殺了。

    對於韓龍這個人,史書上基本沒有多少記載。除了刺殺軻比能這件事這位,韓龍在史書上就是一片空白。

    但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這次刺殺,無疑徹底改變了歷史,甚至可以說,直接決定了後面東晉十六國以及南北朝的歷史走向。

    因為當時的鮮卑,剛剛被整合不久,內部還存在了很多矛盾。所以軻比能被刺殺之後,鮮卑就徹底分裂了。此後的幾十年裡,一直到西晉滅亡,鮮卑內部都沒能再出現像軻比能這樣的強人,把鮮卑徹底統一起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西晉滅亡的時候,鮮卑不是以一個整體南線,而是分成了好多個部落,各自為政,比如拓跋、慕容、段、吐谷渾這些部落,後來就各自建立了各自的政權。尤其是拓跋,後來還建立了北魏,直接統一了整個北方。

    這還只是鮮卑內部各自為政,各自建立政權的結果。如果在西晉末年,鮮卑是以一個整體的形式南下,那說不定就沒有什麼東晉了,整個晉朝都被鮮卑給滅了。

    從這一點來說,王雄主持的這次刺殺,無疑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歷史。

    除此之外,諸葛亮、孫權、馬騰這三位,在對抗外敵方面,也非常強勢。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曾經多次率兵南征,《三國演義》當中的七擒孟獲,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當然,正史上對於到底有沒有七擒孟獲這件事,一直存疑,不過諸葛亮南征確實是有的。

    而東吳這邊,當年孫策剛剛打下江東六郡,便被刺客刺殺而死。孫策死後,孫權少年即位,當時東吳內部矛盾重重,差點就直接分裂了。多虧了孫權還算有點手段,總算是沒有讓東吳集團分裂。而在孫策去世之後,南方的山越又趁機作亂。結果孫權掌權之後,直接把山越當成了經驗包,沒事就去刷一刷。所以最後,山越直接被東吳這邊給融合了,再也沒有任何威脅。

    至於常年鎮守在西涼的馬騰,雖然在內戰方面差點意思,但是在對付鎮守邊疆這件事上,確實做得可圈可點。東漢末年,董卓率領西涼軍前往長安之後,漢朝在涼州地區的力量,逐漸變得空虛起來。而涼州這邊,偏偏又生活了大量的羌族。

    當年在東漢鼎盛時期,涼州地區的羌人,就一直都是一個讓東漢政府很頭疼的問題。後來東漢政府採取了各種辦法,才讓羌族徹底分裂,沒有對東漢形成太大的威脅。而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董卓雖然帶走了大量的涼州精銳,導致涼州地區的漢朝軍事力量相對薄弱。但是接下來,以馬騰韓遂等人為首的涼州軍閥,卻趁勢而起,佔領了涼州地區。

    馬騰等人佔領涼州這段時間,直接震懾了涼州的羌人。一直到馬騰敗亡,涼州都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羌人叛亂。而且,曹操打袁紹的時候,南匈奴趁機作亂,馬騰還派兵前去牽制南匈奴,所以後來鍾繇才能輕易把南匈奴打趴下。

    不管當時馬騰到底是基於怎樣的利益考慮,至少在對付外敵這件事上,他做得還是很給力的。

    總之,在混亂的三國時代,其實並非沒有外敵入侵。只不過,三國時代猛人實在太多,單拎出任何一個來,都是有可能在其他時代統一天下的猛人。有這麼多的猛人在,外族就算入侵,最後自然也只能被打回去了。

  • 19 # 歷史百小生

    三國時期,中原混戰,軍閥林立。

    按說,這應該是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侵擾的絕佳機會,但事實上,這個時期的邊境,是異常的穩定。別說入侵了,甚至你根本就不知道,這個時候的北方遊牧民族在幹啥,因為這個階段的他們,實在是太沒存在感了。

    是遊牧民族變慫了,消失了,溫順了,低調了?怎麼可能!

    自古以來,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的遊牧文明之間,就存在著天然的較量,這是由兩種文明不同的生活方式所決定的。農耕文明自給自足,過的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遊牧文明馳騁草原,吃了上頓沒下頓,一旦沒有東西吃,他們就南下侵擾中原,撈一票就走,絕不戀戰。

    這種生活方式,就決定了,他們根本不可能老老實實的在草原待著,三國時期之所以沒有發生大規模入侵事件,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北方遊牧民族,勢力最大的就是匈奴,但是,在漢武帝用44年時間,持續不斷的打擊之下,到東漢末年,匈奴已經分化,北匈奴西逃,去歐洲“恰飯”了,南匈奴歸附大漢,不再造次。

    懾於大漢的天威,北方遺留的少數民族,鮮卑,烏桓,羌,氐等都不敢輕舉妄動。

    另外,這些遊牧民族還處於分散的部落式生活,沒有形成一個像匈奴一樣,強大的,統一的國家政權,自然不可能與強大的大漢對抗。

    第二,三國時期各派軍閥的戰鬥力,實在是太強悍,名將雲集,他們這幫人打起來,那就是一個巨大的“絞肉機”,把誰扔進都會被絞的粉碎,那些遊牧民族們,只敢遠遠的看著,沒有一個人敢踏入中原一步。

    當然,也有不怕死的,敢過來撩虎鬚的,都被狠狠的揍趴下了,不僅僅是北方,西方,南方,東方都有一些想火中取栗的。

    在這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更主要一些。下面我們就看一下,都有哪些名將在鎮守邊疆,打退了遊牧民族的蠢蠢欲動之心。

    北方的公孫瓚和曹操

    北方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南匈奴,鮮卑和烏桓,與他們作戰的主要是公孫瓚曹操

    公孫瓚是東漢末年的軍閥之一,他的勢力範圍主要在華北,遼東。和袁紹不同,公孫瓚是靠著自己的實力,從底層一步步爬上來的。

    他雖然出身於遼西貴族,但他的母親是個小妾,屬於“庶出”,在家裡沒啥地位,長大後僅僅是在涿郡謀取了一個“書佐”的職位,就是太守的一個小秘書,負責整理一下文書,寫個資料啥的。

    但是,公孫瓚長的一表人才,身材魁梧,被涿郡太守個看中了,把女兒嫁給了他,公孫瓚就成了太守的女婿。有了這個身份,公孫瓚被推薦到東漢大儒盧植門下學習,同班同學還有劉備。

    公孫瓚學成歸來後,老丈人已經調離涿郡,新任太守叫劉基。不管誰當領導,公孫瓚都得搞好關係,誰知道,和劉基的關係剛剛搞好,他犯事兒了,被髮配到南方。公孫瓚挺仗義,化妝成一個小卒,一路上照顧劉基。

    俗話說:“越努力,越幸福”,公孫瓚的努力沒白費,半路上,劉基被特赦了,官復原職,估計背地裡也動用了不少關係。回到涿郡後,公孫瓚被舉為“孝廉”,正式進入官場,任職遼東屬國長史。

    公孫瓚所在的地方,與鮮卑和烏桓交界,有一天,他帶著十幾個人在外巡視,遭遇一隊鮮卑人,數量在100多人,手下都勸他先避一避,但是公孫瓚大聲的說:“今天不衝過去,就是死路一條”。說完他就率先衝出去。

    憑藉這十幾個人,公孫瓚愣是打敗了100多個鮮卑人,也讓他聲名鵲起,被任命為涿縣縣令。

    從此以後,公孫瓚又招募了一批親信,組成了一支屬於他自己的“親兵衛隊”,因為公孫瓚喜歡騎白馬,這些親兵就被稱為“白馬義從”,其中有個年輕人,叫“趙子龍”。

    178年,漁陽人張純聯合烏桓首領丘力居發動叛亂,朝廷發3000精兵給公孫瓚指揮,授予他全權處理平叛事宜。公孫瓚帶著這3000人,外加自己的“白馬義從”迅速平叛,烏桓首領舉手投降。

    公孫瓚打仗特別勇猛,身為主將,卻總是當先鋒,一馬當先出戰,因此,鮮卑人和烏桓人當中流傳一句話:“當避白馬”。

    正是因為有公孫瓚在遼東,鮮卑和烏桓才不敢造次。但是,後來公孫瓚在和袁紹的鬥爭中,兵敗自殺。

    南匈奴,自從呼韓邪單于娶了王昭君之後,和大漢的關係就一直不錯,但他們畢竟是外族,不可能和大漢真正的一心,東漢時期,南匈奴又分裂為“南北兩個匈奴”。

    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爆發,朝廷要求南匈奴出兵平叛,匈奴內部意見不一致,有人主張出兵,有人不同意出兵,再次爆發內戰,南匈奴單于羌渠的兒子於夫羅帶著部眾南下幷州中部,建王庭於河東郡,也自立為單于。

    192年,於夫羅聯合袁紹進攻曹操,被曹操打敗,曹操將南匈奴的人口全部內遷,並把他們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分,分別派人擔任司馬來監督,同時把匈奴單于扣押在鄴城看管,牢牢的控制住了南匈奴。

    不過,曹操這種做法,也為後世埋下了隱患,西晉末年起兵造反的劉淵,就是南匈奴人。

    207年,曹操打敗了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紹已經死了),袁尚就跑到了烏桓。

    對於要不要追擊袁尚,曹操集團內部意見不統一,有人主張追擊,原因是袁紹集團和烏桓向來關係不錯,袁尚在烏桓,始終是個隱患,不定什麼時候就從屁股後面捅過來了。

    有人不主張追擊,主要是距離太遠,1000多公里,萬一大軍出動,劉備搞偷襲怎麼辦。

    最終,權衡利弊之下,曹操決定出擊烏桓。

    出擊烏桓,曹操親自帶隊,但是前敵總指揮是張遼。他派出一隊疑兵,走環渤海線,走到半路上故意不走了,還散佈訊息,天氣寒冷,等到明年再進攻,以迷惑烏桓。

    另一路主力,走白狼山線路,一路上翻山越嶺,很快就到達了烏桓的大本營柳城。由於曹操是突襲,烏桓人還沒有反應過來,隊伍還沒有擺開,就被曹操的5000虎豹騎給包了餃子,20萬人投降,烏桓單于蹋頓死於亂軍之中。

    這一戰,給曹操補充了20萬的人口,兵力,從此以後,烏桓這個北方少數民族,就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了。

    西方的馬騰

    西邊的少數民族部落,主要是“羌人”。

    羌,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族群,長期在西北一帶生活,據說羌人是夏朝後裔,商湯滅夏後,逃入西北,一直被商朝追殺,但是始終也沒有殺滅。

    周人遷徙到岐山後,漸漸定居下來,改變生活習慣,逐漸與羌人分離,但是,他們仍然是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

    羌人主要的生活地在涼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一帶,東漢末年,馬騰割據涼州,稱霸一方。

    馬騰的母親是羌人,因此,他身上有羌人的血統,他與董卓不同,董卓在涼州,代表是朝廷的力量,而馬騰,代表的是涼州本土的力量。

    正是因為有馬騰的存在,羌人與大漢之間沒有什麼大的衝突。

    東方孫權

    在東南,有一支“山越”人,在東漢末年脫離朝廷,發展成大大小小獨立的山頭,首領稱為“帥”或者“大帥”。

    山越的成分比較複雜,有春秋戰國時期的越人後裔,有當地的土著,有逃避戰亂的豪強,還有黃巾軍的殘部。

    在孫氏家族沒有站穩江東的時候,山越就在袁術的鼓動下,多次進攻孫策,成為孫氏家族的心腹大患。孫權當家後派出多路人馬圍剿山越,時間長達十幾年。

    之後,孫權把這些山越人集體遷往平原,成為吳國的兵源和勞動力,山越也就消失在歷史的舞臺。

    南方的諸葛亮

    蜀國的地盤,包含了今天的雲貴川三省,這裡有大量的少數民族,長期以來絕世獨立,不與中原文化交流。

    劉備到了這裡以後,自然會有當地的豪強不服,蜀國大臣朱褒、雍闓、高定聯合南中豪強孟獲發動叛亂,諸葛亮親自帶兵征服南中。

    在小說中,諸葛亮是七擒孟獲,但事實上,孟獲被俘後就歸降了蜀國,從此以後南中平定。

    三國時期,雖然軍閥割據,相互混戰,但是,這也變相的是一種守衛邊關,每個軍閥割據的地盤,都會與外族交界,為了守護自己的地盤,也必然會和外族拼命,雖然內戰不斷,但是,卻出乎意料的守衛了邊疆。

    西晉建立後,名將隕落,戰鬥力下降,八王之亂掏空了西晉王朝,此時,內遷中原的匈奴,羌,氐,鮮卑、羯趁機發難,推翻了西晉,掀開了五胡亂華的血淚史。

    有人說,同樣是內亂,為啥三國時候沒事兒,八王之亂就引發了一場大亂燉?

    這是有本質區別的,三國時期,割據的軍閥是“獨立創業”的“精英人士”,他們的每一寸地盤,都是自己用鮮血打下來,自然不容外人染指。

    而八王之亂,純粹就是一群紈絝子弟分家產,蛋糕就那麼大,都想分的更多,誰還管家裡進外人了沒有,甚至,有的人還聯合外族一起來搶蛋糕,這個家,最後不敗才怪。

    說到底,三國時期,割據一方的軍閥,都有意無意的承擔起了守衛邊疆的任務,雖然這並不一定是他們的本意,但是卻達到了事實上的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讀完一遍還想再次翻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