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呵呵8872

    是也不是,這一說法不完全正確。

    高校是職前教育的最後一環。其根本目的是為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和勞動者,大學畢業生作為高校的產品在走出高校後即走向社會分工的各個崗位和職業上,維繫社會的運作。這也是高校教育的價值體現,也是各個高校無論層次高低,都在抓就業率的原因所在。即便牛津劍橋也是如此,2018年在劍橋參訪時,就業中心主管不無得意的告訴我們:劍橋的就業資料比牛津好看。

    但,高校教育還有其他目的。比如,培養德行高尚的人、培養鑽研學術的人、為各產業/各領域提供專業支援和智力保障、傳承文化等等。這些內容既與就業緊密相關,但也相對獨立。其中既涉及人的全面培養,又涉及宏觀層面的社會任務,但也都是高校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更復雜的層面,還要涉及不同層面高校(專本碩博)的不同目標、培養方案、功能等等。但無論如何分析,都會最終導向一點:就業率很重要,但不是唯一。

  • 2 # 共享源就業管理

    不應該這麼說, 只看今天的就業率,不研究明天的發展趨勢,肯定要吃虧。每年7月和12月的就業率和就業情況,能說明什麼問題?是不是說明新生三五年後也會面對同樣的結果?這就要求學校對專業與社會未來的發展做充分論證。的確,過去的教育有滯後性,給就業帶來一定的影響;現在面向市場培養學生,固然可以與社會“同步”進行,但學校無條件面對當前就業市場並以此決定專業設定也有問題:入學時與社會同步,出校門會不會也與社會同步?如果同一個專業,今年不受歡迎,明年又受歡迎,學校應當如何處理?在社會急劇發展的今天,以固定的目光看待變化的時代,恐怕是錯誤的,也將給就讀的學生帶來損害。

    在農村改革過程中,普遍出現過農民跟著市場走而連連吃虧的現象。今年大豆值錢,政府大力組織農民生產大豆,到了收穫季節,大豆市場供過於求,價格下滑,農民連本錢都保不住。工業生產也吃過同樣的虧。結構調整的各種問題,高校應當認真研究,不要再吃類似“市場啥俏我種啥”的虧了。教育改革相對來說非常遲緩,農業與工業則早就應對市場了,它們有許多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都對辦好大學具有寶貴的借鑑意義。

    因此,就業率不能作為開設專業的惟一“硬槓槓”。正確的做法是:研究市場,適應市場,著力開發市場,在市場變化過程中,牢牢把握住其基本規律,併發揮自己的優勢,起到引導教育市場與社會人才市場的作用。教育超前性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它是社會前進的生力軍,代表著社會發展的方向,而不僅僅是社會發展的跟班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簽了三方協議,沒有籤合同,試用期可以辭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