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的簡單生活

    看完《黃金時代》後,我想。它既不象宣傳海報上拍得那麼美輪美奐,也不象另一些人批評得那麼不堪。平心而論,在當下的中國影壇,它確也算得上一部有追求、有情懷和有水準的藝術電影。由朋友們講述的那個蕭紅,倔強、執拗、軟弱、神經質、受到疾病困擾、對養育孩子沒有責任感,一生經歷傳奇,結局令人扼腕。這是一個有生活氣息的、年輕的、不諳世事的蕭紅,一個讓很多人猜不透的女人。

  • 2 # 遊離的Ca離子

    自上映以來,這部電影飽受口誅筆伐,看見最多的評價就是:“如坐針氈、提前離場。”

    如果把它當做一部故事片來看,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它確實是不好看的。

    但我覺得這部電影拍的很好。我很喜歡。

    這可以說是我這兩年來,看過的最喜歡的華語電影之一。還有一部,是馮小剛的《1942》

    1、

    它絕對不是一部故事性的傳記電影。它更像是一首零碎剪輯而成的散文詩:平緩、理性、幾近真實。

    要說按照蕭紅的人生,和許鞍華、李檣的功力,如果把這個拍成一部催人淚下、唏噓哀婉的故事,是一件不難的事情。許鞍華和李檣顯然沒有要這麼做。他們很顯然選擇了劍走偏鋒,盡情滿足他們自己的藝術追求,將大眾的趣味捨棄。

    對,我想許鞍華已經做好了捱罵的準備。這顯然不是一部拍給大眾看的電影。 對蕭紅沒有半點了解的人,這部片子根本就是雞同鴨講,不知所云。加上許導演為了追求藝術效果,影片使用了倒敘、插敘、直敘等多種敘事手法,時間軸整個被割裂,顯得凌亂細碎。然而對於知曉蕭紅事蹟的人來說,卻是有章可循,尚有邏輯。

    可是許鞍華太過於追求藝術性了。就連話劇式的旁白,打破第四層鏡與觀眾直接對話的手法,運用得顯得有些矯作而刻意,不如《紙牌屋》用得行雲流水。訪談式的人物採訪和陳述,是貫穿整個片子的引子,這個手法在華語電影可謂是另闢蹊徑,(我看過的片子少,倒也是未見過哪部華語片用過這樣手法)勇氣和魄力可嘉,但這種模仿紀錄片的形式加上之前看似雜亂的時間敘事方法,還是有待商討的。

    許鞍華想來一定是很想要力求事實就是、客觀真實。整部片子對於蕭紅的私生活和個人經歷,幾乎沒有做出評價和判斷。透過一個個與蕭紅有過接觸的人的嘴來一個個講述。整部電影彷彿能夠感覺到許鞍華畏首畏尾的顧慮:這裡不能煽情、那裡要剋制,要展現客觀的人性和蕭紅本身的面貌。”

    可畢竟這不是一部紀錄片,對於蕭紅那樣的人,就算是不小心夾雜了情感,那又怎麼樣呢?何必要將自己逼到這樣的境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微控制器可以用匯編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