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斬情絲9282

    長子:太子朱慈烺,崇禎嫡長子,生母為周皇后,崇禎二年年初出生,次年便被冊立為皇太子。李自成進犯京師時,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人上書,請求讓太子朱慈烺到南京監國,旋即因京師淪陷未果。李自成入京後為收攏人心,封朱慈烺為宋王,並留于軍中。

    不久,李自成東征吳三桂,令朱慈烺隨行,結果兵敗於山海關。吳三桂在擊潰李自成後,本打算擁立朱慈烺為帝,但此時的朱慈烺卻已不知所蹤,或許死於亂軍之中。南明時期,弘光帝追諡朱慈烺為獻愍太子,監國、魯王朱以海則追諡其為悼皇帝。

    次子:懷王朱慈烜,崇禎嫡次子,生母為周皇后,崇禎二年年末出生,但不久即夭折。次年崇禎追諡朱慈烜為懷隱王,並葬於翠微山。

    三子:定王朱慈炯,崇禎嫡三子,生母為周皇后,崇禎五年生,崇禎十六年獲封定王。李自成入京後為收攏人心,封朱慈炯為定安公,並留于軍中。不久,李自成東征吳三桂,令朱慈炯隨行,結果兵敗於山海關,朱慈炯於亂軍中失蹤,最終下落不明。

    四子:永王朱慈炤,崇禎庶子,生母為田貴妃,生於崇禎六年,生前獲封為永王。李自成入京後為收攏人心,賜予朱慈炤爵位,並留于軍中。不久,李自成東征吳三桂,令朱慈炤隨行,結果兵敗於山海關,朱慈炤在亂軍中跟隨毛姓軍官逃難,後在鳳陽被一位王姓給事中收養,並化名為王士元。

    滿清統一後,朱慈炤為避禍,定居在餘姚,靠教書為生,一直不敢透露自己的身份。然而在1708年,年已75歲的朱慈炤終於被識破,被清廷逮捕後處於凌遲之刑,妻兒老小全部被殺。為掩人耳目,清廷故意將朱慈炤混淆為崇禎第五子朱慈煥,但朱慈煥年僅5歲便早夭,以此來證明朱慈炤的“朱三太子”身份為假。這個騙術,也令後世經常分不清朱慈炤、朱慈煥二人生平。

    正因為此,朱慈煥儘管早夭,但在民間極富神話色彩,所以反清人士於起事之際,經常會打出“朱三太子”的旗號,這“朱三太子”便是朱慈煥。

    六子:朱慈燦,崇禎庶子,生母為田貴妃,崇禎十年生,年僅2歲即早夭,死後被追諡為悼懷王。

    七子:朱某,本名、生卒年均不詳,崇禎庶子,生母為田貴妃,年僅3歲即早夭,死後被追諡為悼良王。

  • 2 # 史海擺渡人

    獻愍太子朱慈烺,母孝節烈皇后周氏,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初四日生,李敗退時不知所終。

    懷隱王朱慈烜,母孝節烈皇后周氏,崇禎二年十二月初三生,不久薨,崇禎三年二月初二日命禮部定諡號追封,崇禎五年正月二十二日葬於翠微山之原。

    定哀王朱慈炯,母孝節烈皇后周氏,1644年不知所終。

    永悼王朱慈炤,母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1644年不知所終。

    悼靈王朱慈煥(1633年-1637年),母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崇禎帝第五子。民間所謂“朱三太子”,則是將朱慈煥誤當是朱慈炯,傳言他活著,故清兵入關之後,許多人假借他的名義起事,意圖反清復明,造成清政府的統治難題。

    悼懷王朱慈燦,母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崇禎十年生,崇禎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卒,追封悼懷王,同年九月十六日葬翠微山之原。

    悼良王,母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田氏,三歲殤。

    坤儀公主(名不詳),母莊烈愍皇后周氏,早夭。

    長平公主朱媺娖(1630-1646),周皇后所出。朱媺娖生母為王順妃之說法實為1996年臺灣作家林佩芬所寫的《天問·明末春秋》一書中的杜撰情節,但後來卻被多次引用。而公主年紀,“甲申年十六”的說法僅僅存在於明史,其餘史籍均作甲申年十五,並都寫明為周皇后所出,與《崇禎長編》記錄公主生於“崇禎三年(1630年),中宮出”相符。因此明史應是記錯了公主年齡,公主實際應為1630年出生。

    昭仁公主(名不詳)(1639-1644),1644年被崇禎帝殺死。

    餘三女皆早逝,無考。

  • 3 # 伯虎42

    明萬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陽曆已經是1611年2月6日),正逢小年夜。距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式遷都北京已經過去了一百八十九年,大明京師(北京)皇宮紫禁城內的太子寢宮——慈慶宮中,皇太子朱常洛的第五個兒子出生了,其生母為皇太子之低階媵妾“淑女”劉氏。

    雖然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時,萬曆帝朱翊鈞在萬般無奈之下勉強立庶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但是受寵的鄭貴妃想要奪嫡、以親生兒子皇三子朱常洵取代朱常洛皇太子之位的覬覦心思一直未消,所以朱常洛的皇太子生涯依舊如履薄冰、心情壓抑。

    處在黯淡無光、朝不保夕的惡劣環境下,皇太子朱常洛長期抑鬱惶恐、性情敏感、行動謹慎,時時處在對外保持低調、懦弱、謙卑的心態,導致未老先衰,不到三十歲的年紀,精神上已經過度衰老,膽小怕事、自我封閉。所以,自顧不暇的他在對待親生兒子們的態度上,也因此多有疏遠遺忘、沒有精力和心情加以照顧教導,造成了兒子們自幼沒有得到系統的教育,童年生活慘淡。七個兒子中,先後夭折五人,只有長子朱由校和五子朱由檢得以長大。

    即使朱由校和朱由檢兄弟平安成長,但由於幼年時的卑微處境(朱由校、朱由檢兄弟的生母先後在詭異的後宮爭鬥中死於非命,而父親朱常洛對他們也疏於培養,隨意安排其他太子妃嬪代為撫養),導致他們的性格各有缺陷,或貪玩少學或偏執猜忌,大明社稷也由此導致衰亡傾頹,這都是後話了。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五十八歲的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駕崩,在如履薄冰境遇下煎熬了十九年的皇太子朱常洛終於得以熬出了頭,於八月初一正式登基,即皇帝位,即大明第十三代皇帝——明光宗。

    光宗即位之初,還是頗想有一番作為的,他把父親神宗在位時期的諸如礦稅、榷稅等弊政一一罷除,又把因因神宗怠政導致的內閣、六部、諸司部門缺額全部增補官員、使得大明中樞得以正常運轉,再發皇宮內帑銀予遼東、西北各邊鎮,犒賞駐守士卒。這可以看出光宗確實是想振作頹廢已久的大明朝政,扭轉因神宗中晚年怠政而千瘡百孔的大明危局的。

    可是不過一個月後,萬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三十,即位才二十九天的明光宗朱常洛,幾乎沒有真正享受過皇帝的權柄、及身為天下至尊威嚴,就突然因病去世。臨終前光宗召英國公張惟賢、內閣首輔方從哲等重臣入宮,將皇長子朱由校託付給他們,遺命諸臣輔佐皇長子,承繼大統。

    光宗駕崩後,皇長子朱由校繼位,改萬曆四十八年八月之後為泰昌元年,給了父親身後一絲安慰。同時以明年為天啟元年。朱由校即大明第十四代皇帝——明熹宗。

    天啟二年(1622年),熹宗將唯一的弟弟朱由檢冊立為信王,並預備將河南信陽作為弟弟的藩國。這時的朱由檢,剛滿十二歲。

    自天啟二年至天啟七年(1622-1627年),信王在京師度過了五年時光,這五年裡,大明朝堂內外狂風駭浪、險象環生;內部東林黨和閹黨的爭鬥趨於白熱化,並導致大批官員被貶斥出朝或者下獄瘐死,外部遼東局勢愈發糜爛,後金步步進逼,關外大片疆土丟失。大明社稷積重難返,已經顯露頹勢。而熹宗熱衷於木匠之藝,政務一委魏忠賢及其黨羽,以其勢力制衡東林黨。魏忠賢則藉機矯詔操控朝政,皇權因此旁落。

    天啟六年(1626年),熹宗和皇后張氏親自主持,為弟弟信王挑選了原籍蘇州的北直隸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大興)生員周奎之女為信王正妃,又另選袁氏、田氏為次妃,然後為信王舉辦了盛大賜婚典禮。因熹宗自己的三個兒子先後夭折,此時沒有子嗣,所以十六歲的信王大婚後也沒有前往藩地之國,而是繼續留居京師,實際上被當做皇儲對待。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因西苑遊玩時不慎落水,導致病菌侵入肺腑,身體浮腫,臥床不起,之後病情迅速惡化。八月十二,自知命不久矣的熹宗召弟弟信王朱由檢入宮,在乾清宮病榻前拉著他的手說:“來,吾弟當為堯舜。”朱由檢對著哥哥哭泣叩首,言詞不能成句。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熹宗駕崩,按照他之前奉遺詔,信王朱由檢在八月二十四繼承大統,登基稱帝,以明年為崇禎元年。即大明第十五代皇帝——明思宗。這一年,朱由檢十七歲。而他所面對的,是一個風雨飄搖、千瘡百孔的王朝。

    天啟七年(1627年)十一月初一,經過三個月的準備,思宗發動反擊,將禍亂朝綱四年之久的魏氏閹黨集團一舉拔除,將皇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之後思宗重用東林一黨,朝堂中失去制衡點。崇禎一朝因文官集團坐大,謀取私利,導致政局逐漸惡化混沌,中樞政令紊亂、思宗本人又舉措失當,大明江山在十七年後終於傾覆。不過這些不是本文的講述重點,就略過不提了。

    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初四,周皇后為思宗單下嫡長子,這讓十八歲的思宗大喜過望,親自為嫡長子賜名“慈烺”。然後下詔曉諭天下:

    “朕為帝王應天曆而奉宗祧,首重元儲。尤隆世嫡,朕以渺躬,嗣位丕基,祗念我皇祖皇考,集慶發祥,源深緒遠。佇昌嗣續,仰慰治謀。茲荷上帝居歆,宗祊垂佑。二月初四日第一子生,系皇后周氏出,中闈開冢嫡之先。萬國愜元良之祝。”

    以此表示自己獲得嫡子的興奮之情。

    崇禎三年(1630年),思宗於南薰殿授予剛滿一歲的長子朱慈烺皇太子金冊金寶,並遣官祭告天地宗廟社稷,正式冊立朱慈烺為皇太子。這也是大明有史以來,第二個為中宮皇后所出的皇太子(廣義上:仁宗、宣宗、英宗都是皇后所生的嫡子(英宗存疑),也先後受封皇太子。但是成祖徐皇后生仁宗時尚為燕王妃、仁宗張皇后生宣宗時是燕世子妃、宣宗孫皇后生英宗時為貴妃,都不是皇后身份。大明真正意義上第一個由中宮皇后所出的皇太子,是武宗朱厚照,由孝宗張皇后所生。)

    周皇后在崇禎二年十二月初三(陽曆是1630年1月)再為思宗誕育皇次子(距皇長子誕生僅僅十個月,可以說幾乎無間隔),賜名為朱慈烜。

    崇禎五年(1632年)三月,思宗皇三子誕生,生母依舊是周皇后,賜名為朱慈炯。思宗的前三個兒子全部是嫡子,都是中宮周皇后所生,這也可以看出思宗和周皇后夫妻之間感情之深厚。

    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田貴妃為思宗誕育第四子,這也是思宗第一個庶子。賜名為朱慈炤。

    崇禎九年(1636年),田貴妃誕育皇五子,賜名為朱慈煥。

    崇禎十年(1637年),皇六子誕生,生母也是田貴妃,賜名為朱慈燦。

    崇禎十一年(1638年),思宗第七子出生,生母田貴妃。不過這個兒子的賜名沒有被記載下來,所以無名。這也是思宗最小的兒子。

    如上述,思宗一共七子,分別是:

    皇長子朱慈烺

    皇次子朱慈烜

    皇三子朱慈炯

    皇四子朱慈炤

    皇五子朱慈煥

    皇六子朱慈燦

    皇七子(名已軼)

    其中,皇長子、皇次子、皇三子同為周皇后所出;皇四子、皇五子、皇六子、皇七子為田貴妃所出。這表明思宗的後宮,規模確實是非常小了。

    前文有述:崇禎三年(1630年),皇長子,同時也是嫡長子的朱慈烺被冊立為皇太子,成為大明王朝的新一代嗣君。

    其餘六位皇子中:

    皇次子朱慈烜在崇禎三年(1630年)夭折,時年一歲(實際半歲),後追封為懷隱王;

    皇三子朱慈炯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九月冊立為定王;

    皇四子朱慈炤於崇禎十五年(1641年)三月冊立為永王;

    皇五子朱慈煥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夭折,時年五歲(實際四歲),後追封為悼靈王;

    皇六子朱慈燦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夭折,時年三歲(實際兩歲),後追封為悼懷王;

    皇七子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夭折,時年三歲(實際兩歲),後追封為悼良王;

    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思宗諸子最終存活的,只有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三人而已。

    之後,李自成帶著這三位皇子,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前往山海關,征討拒不歸順的寧遠總兵吳三桂。但是由於吳三桂暗中引清兵(後金於崇禎九年(1636年)改國號清)入關,在一片石伏擊大順軍,導致李自成兵敗,不得不退兵,並最終撤離京師返回西安。

    皇太子朱慈烺脫險後,歷盡艱辛從山海關逃回京師,此時京師已經落入清軍之手。為了自保,他在京師隱居於好心人家半年之久,直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末,局勢逐漸安定,朱慈烺才找到了尚居於京師的外祖父周奎家,想避難於此。但周家反而將其出賣,獻給了清攝政王多爾袞。多爾袞既不想留著朱慈烺,導致明朝舊臣奉其為主,從而對清軍統治中原不利;同時也不能公開將其殺害,那樣則讓清軍“為明朝報君父之仇”的說法不攻自破。

    但是他的“朱三太子”稱號,卻被後世眾多義軍反覆使用,在順治八年(1651年)、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四十八年(1708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七年(1729年),甚至乾隆初年,都有義軍以此名號舉事,以對抗清朝,其中尤以康熙十年(1671年)京師人楊起隆用“朱三太子”旗號舉兵起事最為聲勢浩大。

    自乾隆中期以後,因為按照年齡來算,“朱三太子”即使活著,也是超過百歲高齡的老者,義軍舉事不便再他為旗號,所以“朱三太子”才逐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不再成為起義者的旗幟和號召力了。

    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在崇禎十七年國變的時候年僅十二歲,還是一個懵懂少年。和兩個哥哥早早遭逢多舛命運不同的是,他在李自成兵敗一片石時,趁亂逃走,並在大順軍撤出京師的時候被一個姓毛的大順軍將領收留。之後二人一路南逃,來到河南,在這裡種了一年的地,相依為命。

    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抵達河南,在當地清查起義軍餘部,毛姓將領不能存身,只得告別朱慈炤,隻身逃往他鄉。臨別前他囑咐朱慈炤,不要留在河南,趕緊逃往南方藏身。

    心懷大明的胡鄉紳立即向朱慈炤表明了願意保護照顧他的心跡,並把他帶回自己的家,還把女兒嫁給他,讓漂泊了近十年的朱慈炤終於得以不再流浪,生活安定下來。從比,朱慈炤就以王士元的名字,在餘姚定居下來,並以在私塾教書為業。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五十年。

    但是朱慈炤身為大明皇室子孫、思宗的皇子,即使隱居民間幾十年,到底也沒能擺脫自己心中那高人一等的意識,和根深蒂固的皇家思想。他在給兒子們命名時,都是按照“和”字排輩,而且後一字一律帶“土”偏旁,孫子的名字也是“怡”字輩,後一字帶“金”偏旁。這些怪異的命名,和他平日裡那掩飾不住的貴胄氣質,終於洩露了他的身份,不少抗清義軍都來到餘姚暗地裡尋找他,想要擁戴他為主,作為舉兵起義的旗幟。

    朱慈炤少年失國流浪,又隱居了幾十年,再也沒有恢復社稷的雄心,義軍們要把他擁戴為主的舉動使他又害怕又羞愧。為了不使雙方都難堪,他選擇了避開,從餘姚遷到寧波鎮海、又從鎮海遷到湖州長興,以求安穩。但這並沒有使他躲過災禍,他的身份最終還是給他帶來了滅頂之災。

    得到訊息後的清廷大吃一驚,康熙帝嚴令江南地方官員緝查搜捕,要把朱慈炤捉拿到案。長興縣官吏得到命令後,不敢怠慢,馬上實施抓捕。大難臨頭之下,朱慈炤才向全家人告知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並要大家趕快分頭躲避。

    此時朱慈炤的兒子已經有一人去世,尚餘五子一孫。為保全家族男丁,不拖累他們避難,朱慈炤的一妻一妾和大兒媳及三個女兒都自縊身亡。剩餘七位男丁則分頭逃避。朱慈炤自己帶著兩個兒子躲避到山東汶上縣,改名張用觀,以給別人當家庭教師為生。其餘子孫也紛紛四散逃亡。

    “我今年七十餘歲,鬢髮皆白、血氣已衰;當年三藩作亂時我都沒有造反,何況如今太平清寧之日。再者造反要佔據城池,囤積糧草,聚集人馬,打造兵器;這些事情,我做沒做過一件呢?”

    主審官員聽到回答後,也覺得合情合理,對於這樣一個遲暮老人,也不便太過苛刻,於是把問案卷宗彙總,向康熙帝上報,請朝廷定奪。

    但是康熙帝得到奏報後,直接下達詔令:“其雖無謀反事,但朱家父子不可有。”同時,為了混淆視聽,證明這個被抓獲的朱慈炤是假冒的,康熙帝使用了當年多爾袞的那一招,故意把朱慈炤和五弟朱慈煥調換排行,由三法司審訊並斷案:

    “查王士元供系稱前明莊烈帝第五子,而莊烈帝第五子朱慈煥已亡故於崇禎十四年。又遵旨傳前明年老太監辨認,皆言不識。王士元確係假冒,依律應凌遲處死。”

    就這樣,七十六歲的朱慈炤,和他的五個兒子,都被清朝處死,而且是以“假冒前明皇子”的罪名。他死後,明思宗崇禎帝的子孫從世間徹底消失,再也沒有任何留存。大明皇室帝系的正統後裔,也至此全部斷絕。思宗的七個兒子,走過了或長或短多舛的一生,殊途同歸,全部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 4 # 樓哥看歷史

    朱由檢其人

    朱由檢,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生於慈慶宮。其長兄朱由校即位後,於天啟二年(公元1627年)受封信王。本來大明的皇位和朱由檢是沒有關係的,他的命運就是成年之後到自己的封國就藩,然後在明末的亂世之中被義軍殺掉。

    但是不曾想他的哥哥朱由校雖然生了三個兒子,卻一個都沒能存活下來。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朱由校駕崩,是為明熹宗。信王朱由校作為明熹宗唯一在世的弟弟,按照《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的原則即位,改明年為崇禎元年。朱由檢即位後,原來的信王妃周氏被冊為皇后。

    崇禎帝御筆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殉國,終年三十四歲。周皇后也於當天自盡殉國。由於朱由檢生前並沒修建陵墓,李自成只得將帝后二人葬於崇禎帝寵妃田貴妃墓園中。清軍入關後,將墓園改稱思陵,併為朱由檢上諡號為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即位後追諡崇禎帝為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後改為毅宗。

    思陵

    崇禎帝子嗣

    朱由檢一共7子,其子周皇后生3子,田貴妃生4子。

    夭折4子第二子懷隱王朱慈烜,生於崇禎二年,生母周皇后,早夭。第五子悼靈王朱慈煥,生於崇禎九年,生母田貴妃,早夭。第六子悼懷王朱慈燦,生於崇禎十年,生母田貴妃,早夭。第七子悼良王,生母田貴妃,早夭。成年3子

    崇禎帝三位成年皇子分別是皇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炤。

    朱慈烺,朱由檢嫡長子,生母周皇后。生於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於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立為皇太子。北京城破之後,朱慈烺被李自成俘虜,並被封為宋王。但李自成的大順軍在一片石被吳三桂和清軍聯手擊敗之後,朱慈烺在亂軍中失蹤。南明弘光帝即位後追封其為獻閔太子。

    朱慈炯,朱由檢第三子,生母周皇后。生於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封為定王。北京城破之後,朱慈炯也被李自成俘虜,並被封為定安公。和其兄皇太子朱慈烺一樣,定王也在大順軍敗退之際不知所蹤。南明弘光帝即位後追封其為定哀王。

    朱慈炤,朱由檢第四子,生母田貴妃。生於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封為永王。北京城破之後,朱慈炤即不知所蹤,此後成為困擾清廷數十年的“朱三太子”。

    永王朱慈炤影視劇形象

    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炤被清廷逮捕。暴君玄燁不顧親口所說善待明朝宗室的話,即下令將其凌遲處死。

    先是奉差查審大嵐山賊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賊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會審。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禎第四子。...得上諭令曰朱三即王士元,著凌遲處死。伊子...俱著立斬。—《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三十五》

  • 5 # 小島知風

    1988年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老君山傳出了發現明末帝崇禎皇帝朱由檢長子也就是太子朱慈烺之墓,這也引發了世人對崇禎兒子們的結局關注。

    崇禎一生有七子六女,不過夭折了不少孩子,在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時,崇禎身邊還有次女長平公主和三女昭仁公主以及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

    1644年三月十八日清晨,李自成的起義軍圍攻京城,崇禎召集不來大臣上朝,他就明白大勢已去,大明要亡了,他為了儲存血脈特意將三個兒子派人送了出去。

    送走兒子之後,崇禎就先命令妻子周皇后和袁貴妃自縊殉國,又讓哥哥天啟帝朱由校的妻子也就是皇嫂懿安張皇后自縊殉國。隨後崇禎又持劍親手刺死了年僅6歲的三女昭仁公主,在準備殺次女年僅15歲的長平公主時,由於長平公主揮臂擋劍被砍斷一臂,暈死過去,崇禎以為她死了,就沒再理會。

    後來長平公主僥倖活了下來,她和因體重超重壓斷繩子沒能自縊成功的袁貴妃都被清朝贍養起來,她們倆都在清朝順治時期去世。

    在賜死妻子、嫂子又殺女之後,崇禎試圖在太監們的保護下突圍失敗,最終崇禎無奈之下帶著心腹太監王承恩跑到景山自縊殉國。

    崇禎本以為把三個兒子搶先送走就能保證他們平安,結果他的三個兒子最終還是全都落到了李自成手裡。

    原來崇禎派太監王之心、慄宗周、王之俊三人護送三個兒子去靖難名將朱能的後人成國公朱純臣處,崇禎親自手書給朱純臣下旨命他總督京城兵馬,伺機護送三位皇子到南京再造大明。

    但是李自成起義軍很快攻進了京城,朱純臣早已被義軍誅殺,當時起義軍已經在京城四處開始搜捕明朝皇室,王之心、慄宗周、王之俊護送著三名皇子出宮很快就遇到義軍盤查,王之心當場被義軍所殺,慄宗周和王之俊十分害怕,於是主動將三名皇子交給了起義軍,就這樣崇禎的三個兒子就被帶到了李自成面前。

    朱慈烺畢竟是從小被當成大明接班人培養,十分有氣度,他見到李自成之後並不害怕,他的兩個弟弟在他的帶領下也都肅然不懼,李自成看他們兄弟三人最大的朱慈烺不過15歲,朱慈炯和朱慈炤分別只有12歲和11歲,這三個小娃娃居然絲毫沒有恐懼之色,讓李自成對他們刮目相看。

    李自成特意為嚇唬朱慈烺嚴厲地問他為何朱明皇室會失去江山,朱慈烺則很淡定地回答奸臣誤國,還給李自成提醒,不要信任這些投降的明朝官員,這些人都是不忠不義之輩,反而會誤了李自成的大業,朱慈烺還要求李自成速速把自己和弟弟們都殺掉。

    朱慈烺的回答讓李自成對他刮目相看,李自成沒有殺害朱慈烺三兄弟,而是告訴他們,稱他們都是無辜的孩子,自己是起義軍替天行道,不會加害他們。於是朱慈烺又向李自成提出要以帝王之禮安葬崇禎的要求,被李自成答允。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由此才能歸葬於明十三陵之中。

    後來李自成派人去山海關與統率明朝精銳騎兵關寧鐵騎的總兵吳三桂談判,當時吳三桂得知太子朱慈烺還在世,於是以關寧鐵騎的實力要求李自成尊朱慈烺為義興皇帝,並以朱慈烺的名義頒佈全國,宣佈明朝與李自成起義軍合力抗清。

    結果後來由於李自成拷掠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於是吳李之間談判就崩盤了。李自成親率大軍前往山海關準備滅掉吳三桂,而吳三桂為了抵禦李自成只得向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投降,引清兵入關。

    李自成在率軍攻打吳三桂時,為了能要挾吳三桂,特意把朱慈烺三兄弟也帶在軍中,最後李自成的起義軍被吳三桂聯合清兵擊敗,在敗逃途中,朱慈烺三兄弟則趁亂逃跑了。不過由於三兄弟在逃跑中失散,因此三人最終結局也各不相同,下面就說一說三兄弟的各自結局。

    隱居老君山出家的朱慈烺

    由於朱慈烺逃跑之後下落不知所蹤,南明政權為了滿清利用朱慈烺做文章,於是崇禎的堂兄朱由崧在南明登基稱帝后,就替朱慈烺發喪,稱其在清軍入關時被滿清殺害,並追諡朱慈烺為獻慜太子,在魯王朱以海監國時期又改追諡朱慈烺為悼皇帝。

    但是現代老君山上出現了朱慈烺隱居當道士的事蹟,還有太子墓的出現,因此不少歷史學者認為朱慈烺後來很可能逃跑到了老君山上當了道士隱居起來。

    其實朱慈烺很有可能逃跑到老君山,歷史上崇禎在位期間曾多次派人到欒川開採銀礦,朱慈烺也跟隨崇禎來到過欒川縣,他對這裡應該比較熟悉。加上崇禎的爺爺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曾在欒川老君山敕建了金頂太清觀,所以朱慈烺是很可能逃亡到了這裡並在金頂太清觀出家當了道士。

    按照老君山下太子墓中的碑文記載朱慈烺一直活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才去世,終年51歲,現今老君山一帶還流傳著很多朱慈烺的傳說。

    讓康熙頭疼的朱三太子朱慈炯

    崇禎第三子朱慈炯在逃跑之後也是不知所蹤,不過誰也不會想到朱慈炯後來會成為清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清聖祖康熙皇帝的噩夢。

    在康熙一朝但凡爆發反清復明的起義,都會打出朱三太子朱慈炯的名號,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楊起隆假冒朱慈炯一案。

    康熙十二年(1673年)爆發了以清朝平西王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在三藩之亂爆發的同時,京城也爆發了朱三太子率起義軍企圖攻打紫禁城一事。

    朱三太子攻打紫禁城的事情由於訊息被洩露,因此還沒來得及攻打紫禁城,就已經被清朝政府給剿滅。但是組織者朱三太子朱慈炯卻沒有被抓住,此後一直在逃。

    直到七年後也就是康熙十九年(1680年),潛逃七年之久的朱三太子在西安被撫遠大將軍圖海抓獲,隨即被押送京城審訊。

    康熙為了審理朱三太子,特意找來了前明舊臣和宮廷太監辨認,後經辨認才知道這個人並不是朱慈炯,在被戳穿之後,朱三太子才招供自己真名叫楊起隆。

    原來這個楊起隆是無業遊民,自幼在京城長大,他和很多前明的宮廷老太監都很熟識,從他們那得知了崇禎和皇子們的生活習慣。

    因此楊起隆後來看到三藩之亂導致天下大亂,於是他就萌發了趁亂冒充朱慈炯以反清復明為口號來號召一些無業遊民還有漢八旗包衣奴才準備攻打紫禁城的想法。最終楊起隆被康熙下令凌遲處死。

    雖然楊起隆被殺了,但是此後康熙時期爆發的福建漳州蔡演起義、江蘇太倉張念一起義、江南金和尚起義、浙江四明山起義,這些起義軍都打出了輔佐朱三太子反清復明的口號,朱慈炯就成了那個時期反清復明的金字招牌,讓康熙頭疼不已。

    不過據清末民初的歷史學家孟森先生考證,康熙最後還是真正捕殺了朱慈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時,康熙巡幸江南,康熙在南巡期間他又被人以朱三太子反清復明的名義行刺,康熙怒不可遏,於是命令全國各地的地方官暗中一定要加大力度排查朱慈炯的行蹤。

    後來山東汶上縣當時已經75歲的教書先生王士元被當地官員盯上了,當地官員之所以重點排查王士元,就是因為這個人給子孫後代起名字十分怪異,起的名字都是五行字旁的生僻字,字輩排行也都很像朱明皇室的字輩排行,所以地方官就把這個王士元抓了起來審訊。

    審訊過程非常順利,王士元很坦然地交代自己就是崇禎皇帝第三子定王朱慈炯。原來當初朱慈炯在逃亡過程中被一名前明王姓官員所救,這名官員先帶他逃回了浙江餘姚老家,但是隨著後來清軍攻入江南,他們覺得不安全,於是就跑到了山東汶上縣定居。

    此後朱慈炯就改姓為王,並起名為王士元,這個名字也是原是王的諧音,他還認這名王姓官員為父親,二人以父子相稱。

    後來朱慈炯一直隱姓埋名以教書為生,朱慈炯娶妻生子之後,他不忍背棄祖宗宗譜,加上他以為改姓為王也不會再引人注意。於是他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給明成祖朱棣這一脈定下的字輩中“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以自己“慈”字輩的下一輩“和”字以及第三個字的“土”字偏旁部首給兒子起名字。

    就這樣已經75歲的朱慈炯及他的子孫都被押到京城交由康熙親審,但是康熙卻堅持不承認朱慈炯的身份,原因就是清朝為了安撫天下漢人之心,曾承諾將奉朱明皇室後裔為王爵,奉養朱明皇室後裔。

    但是把前朝皇室後裔留下來總是定時炸彈,尤其朱慈炯的朱三太子名號還這麼有號召力。所以康熙堅決不承認王士元就是朱慈炯,以冒充明朝皇室為罪名,將王士元及其子孫後代全部處斬。

    後來經歷史學家孟森先生考證,康熙就是故意不承認朱慈炯身份,他想借機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所以才把王士元全家滿門全部誅殺,否則僅一個冒充明朝皇室罪名也不至於牽扯滿門老幼,這就是康熙做下的殺人滅口之事。

    歸根到底朱三太子在康熙時期能成為反清復明的金字招牌,還這麼有號召力,還在於南明最先給真正的太子朱慈烺發喪,這樣一來朱慈烺不管是失蹤還是怎麼著,在名義上就已經沒了,而朱慈烺這個大太子沒了之後,朱慈炯這三個太子就比較名正言順了,加上朱慈炯一直找不到蹤跡,所以在康熙時期朱三太子朱慈炯就成了反清復明的金字招牌。

    隱居貴州子孫後代繁衍至今的朱慈炤

    在2000年經貴州明史學家蘭東興教授考證,認定在貴州遵義巷口鎮發現的清朝康熙時期鄒公夫妻合葬墓的墓主人系崇禎皇帝第四子永王朱慈炤夫妻合葬墓。

    原來當年朱慈炤趁亂逃跑之後,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了明朝吏部侍郎鄒元標之子鄒之麟,朱慈炤得到了鄒之麟的救助。

    鄒之麟先是帶朱慈炤跑到了自己的老家江西吉安,但是由於清軍後來很快攻到了江南,鄒之麟擔心朱慈炤會被查出來,於是又不遠千里帶他奔赴大西南,跑到了貴州遵義定居。

    此後朱慈炤認鄒之麟為父,改名為鄒啟貴,他和鄒之麟就這樣在巷口鎮定居,以農耕為生。

    而朱慈炤所生的後人也都放棄了明朝皇室的字輩名字,朱慈炤一輩子隱姓埋名結婚生子都沒有被發現,他在臨死時向子孫交代了自己實為崇禎帝第四子朱慈炤,並告誡子孫後人不可外洩身份,而身份的傳承只能長輩臨死時口述傳承。

    同時朱慈炤在臨死時還定下祖訓任何情況下鄒姓後人都不得與朱姓通婚,並把當初他逃跑時隨身攜帶永王玉印傳給了長子這一支,讓長房這一支珍惜信物傳承下去。

    朱慈炤去世後他的後人不敢給他的墳墓立碑,因此在清朝朱慈炤的墳墓只是一處墳堆,直到民國時期,清政府被徹底推翻,鄒氏後人才敢給朱慈炤立下了墓碑。

    直到現代,朱慈炤的後人已經在貴州遵義繁衍生根,到目前為止已經傳承了十三代,現今遵義鄒姓後人300餘人共分6支,分居遵義各地,這些鄒姓後人皆為朱慈炤後裔。每年清明節遵義各支的鄒姓後人都會齊聚在巷口鎮,為祖先鄒啟貴也就是朱慈炤掃墓,朱慈炤的永王印信至今還在長房這一支傳承。

    寫在最後

    所以明末帝崇禎這一生有七個兒子,不過夭折了四個,在他自縊殉國時還有三個兒子,崇禎為了儲存血脈,特意把三個兒子送走,結果還都被李自成抓住了,幸好崇禎的三個兒子都能僥倖在那個戰亂時代活下來。

    老大朱慈烺出家當了道士;老三朱慈炯一直隱藏了六十多年,結果沒隱住還是暴露了,被康熙滿門誅殺滅口了;老四朱慈炤就比較聰明,一直隱居在偏遠的西南地區遵義,不僅自己能善終,子孫後代也十分繁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是強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