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俊說歷史
-
2 # 朝文社
首先值得一說的,就是北宋晚期一場重要戰爭:河湟之戰。
北宋元符二年(1099)六月,銳意變法的宋哲宗君臣痛下決心,對長期勾結西夏的河湟吐蕃部落發起打擊。歷經“變法”後戰鬥力滿血上漲的宋軍,在名將王瞻的率領下渡過黃河,歷經三個月浴血苦戰,終於徹底平定河湟地區,將當地作亂的各部首領,統統押到大宋去。這塊自安史之亂起就丟失,且貫通絲綢之路的戰略要地,就此置於大宋王朝的直接控制下。是年九月,“宰臣章惇率百官上表賀收復青唐”。大宋,沉浸在光復國土的喜悅裡。
如此戰功,對於北宋王朝的國運,也本該有著重要意義:擁有這樣一塊寶地,就等於一支胳膊卡在了死敵西夏的脖子上,而且倘若大宋王朝能夠抓住這戰略機遇,隨後耐心經營這塊“寶地”,不但可以通過絲綢之路獲得鉅額財富,更可憑藉河湟豐美的水草,“孵化”充足的騎兵部隊。大宋王朝,也可以徹底和“積貧積弱”說再見,熱血崛起的“大局”,理論上說,已經一戰奠定。
結果,就靠這奇葩罪名,宋徽宗君臣們啟動了一波“反殺”操作:王瞻俘虜的作亂部落首領?趕緊一頓好吃好喝,然後給一堆高官頭銜後“禮送”回去。宋軍浴血收復的河湟國土?趕緊給我撤回來!為國立功的王瞻將軍?那更是被一口氣發配到海南島去!悲憤不已的王瞻將軍,被押到河南鄧州後不甘受辱,竟憤然自盡以證清白。這位一生為國血戰,令多少外敵膽寒的熱血軍人,就這樣倒在“自己人”的冷箭下。
諷刺的是,王瞻將軍前腳剛自盡,那些好吃好喝後放回河湟的“叛亂部落首領”,後腳就接著扯旗造反,結結實實給了大宋王朝一巴掌。雖然幾年後,宋徽宗也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再度平定河湟地區。可以他這種“輕佻”的風格,就是拿下了又怎會好好建設?不久後靖康之恥的慘劇,宋徽宗父子慘死北方的結局,看過這“反殺”一幕,已是可以想。
而能和這“反殺”一幕比“雷人”的,更有明朝抗倭援朝戰爭裡,一場叫人無語的攻堅戰:蔚山大血戰。
於是,經過縝密謀劃,是年十二月,四萬明軍雷霆出擊,兵分三路對蔚山形成合圍,然後對盤踞蔚山的上萬加藤清正部日軍發起迅烈打擊。以浙軍(當年戚家軍骨血)為先鋒的明軍似猛虎出籠般,把加藤清正的兩道防線砸得粉碎,將驚惶的日軍死死壓在蔚山“倭城”裡。只要乘勝再打一把,這支號稱“最凶殘”的日軍就將全軍覆沒,蔚山要地也將成為明軍囊中之物,十萬侵朝日軍後路被斷,頓時就是甕中之鱉。
換句話說,只要拿下島山,這就將是一場提前結束抗倭援朝戰事的重要戰役,更將是東亞戰爭史上,一場合圍攻堅戰的經典妙筆。可就是這關鍵時刻,負責此次戰事的明王朝“經略北韓軍務”楊鎬,表示不幹了!
因為仗打到此時,立大功的都是浙兵等“南兵”部隊,可楊鎬大人的鐵哥們,卻是統帥遼東軍的李如梅之流。眼看浙軍就要立大功,楊鎬腦袋快速轉動——這麼個大功勞,便宜浙軍這幫“外人”豈不可惜,還不如給我家好兄弟李如梅呢。於是,抗倭援朝戰爭裡,明軍最蠢的一幕上演了:即將攻破“倭城”的浙軍,突然被楊鎬嚴令撤了下來——你們先歇著,讓李如梅的遼東軍上。
可楊鎬哪裡想到,自己鐵了心要幫扶李如梅,可這李如梅卻“扶不上牆”,帶兵攻了一輪又一輪,卻是死活攻不下“倭城”。眼看滅頂之災的日軍,就在楊鎬的“幫扶”下,有驚無險續上了命。接下來的一個月,李如梅攻不動,明軍師老兵疲,反而又被日軍援軍包了餃子,只能忍痛放棄蔚山,含恨撤退。
而此時,已經鑄成大錯的楊鎬,卻更上演了錯上加錯的操作。一看日軍援軍來襲,他竟二話不說,自己撒腿逃命。群龍無首的明軍一片慌亂,在日軍的內外夾擊下傷亡慘重。幸虧先前被楊鎬“撤下”的浙軍,再次毫不猶豫站出來,在吳惟忠老將軍的率領下浴血阻擊,硬是以數千疲卒死扛上萬日本援軍,這才確保四萬明軍安然撤離,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厄運。
這場抗倭援朝後期最慘烈的攻堅戰裡,明軍以兩千多名將士陣亡的代價,取得了殲滅日軍五千多人的戰果。但拿下蔚山城的絕佳機會,卻伴隨著日軍這場反殺,白白付之東流。以至於“委棄於一旦,舉朝嗟恨。”直接的罪魁,就是“自殺式”操作的楊鎬。
可是,這場慘敗後,浴血挺身而出的浙軍,並未有任何表彰,釀成奇禍且表現醜陋的楊鎬,多年後又高調復出,指揮了關乎明朝國運的“薩爾滸大戰”,又不出意外的大敗虧輸。老實人總吃虧,私人自用者卻官運亨通,這樣的大明朝,衰敗的伏筆,已是悄然埋下。
說過了兩樁古代史上的典故,再看一樁晚清年間的:1852年的永安之戰。
1851年9月25日,還是“草創階段”的太平軍攻克永安城,但太平軍前腳剛進城,後腳各路清軍就把永安城圍得水洩不通。雙方對峙到次年四月,理論上說,太平軍餉道被斷,補給近乎枯竭,兵力也有限。清軍有源源不斷的後勤供應,兵馬是絕對優勢。大學士賽尚阿更親自跑來坐鎮指揮,似乎就是躺贏的節奏。
可問題是,此時的清軍,戰鬥力已嚴重衰敗,先前與太平軍幾次交手,白刃戰都吃血虧。甚至鰲山之戰裡,七個太平軍戰士一頓夜襲,竟打垮了上千清軍。至於清軍主帥賽尚阿?這位“大清忠臣”出征時排場極大,身邊帶足了七大姑八大姨家的親眷,以曾國藩的話說“帶小欽差七十五人”,一路上吹吹打打好不熱鬧,可到了戰場上就抓了瞎,就知道乾耗。
結果,耗到1852年4月5日,太平軍一個突襲,竟從清軍包圍圈裡打出個缺少,一路呼嘯向北殺去。原本只在西南大地苦戰的太平天國運動,這下終於似開閘洪水,呼嘯衝向了東南大地。這“反殺”,也是賽尚阿等一干“文臣武將”,活活“做”出來的。
可笑的是,被“反殺”了的賽尚阿,第一反應不是整軍再戰,卻是想法子糊弄。他從太平軍俘虜裡找出一位叫“洪大全”的仁兄,硬說此人是被自己俘虜的“洪秀全親哥哥”,敲鑼打鼓送到北京一頓海吹,然後又被事實啪啪打臉。賽尚阿也被咸豐皇帝一怒判了“斬監候”,差點命都搭上。
可問題是,打了這麼慘的敗仗,身為“重臣”的賽尚阿等人,“智慧”全用到了“吹牛”上。看過如此“畫風”就可知,清王朝的落後捱打,可不止是裝備的事兒。卻更有多少反思在其中。
參考資料:高天流雲《如果這是宋史》、梅毅《明:繁華與崩潰》《太平天國:理想的幻夢》、顧吉辰《北宋時期吐蕃政權與周鄰的關係》、馬伯庸,汗青《帝國最後的榮耀》、《明史》、《宋史》《九朝編年備要》、陸幹斌《太平軍早期戰鬥力探源》
-
3 # 溪仔x
歷史上這種戰役有很多,我舉其中比較特殊的一戰《凡爾登會戰》,這一戰作戰雙方死亡慘重,這場戰役本來勝負以定,因為一枚歪打正著的炮彈!改變了戰局。
凡爾登會戰,後期炮火成了左右戰局的重要力量,德軍在一戰多年儲備的眾多大口徑火炮狂施淫威,而法軍戰備不足炮火虛弱處於劣勢。1916年4月雙方炮擊兩天兩夜後的一天,位於馬斯河上游的法軍某炮兵陣地彈藥所剩無幾,炮兵傷亡過半,不得已指揮官只好起用一批毫無打炮經驗的後勤人員頂替上陣,其中有幾位年輕的法軍士兵,因為從來沒有開過炮一點經驗也沒有,在沒有瞄準的情況下手忙腳亂的發射了一發炮彈,一開炮這位膽小的士兵失聲叫道,我的炮彈打偏了。
這發炮彈的發射確實證明了他的技能,炮彈偏的離譜,敵軍陣地在東北方向,炮彈卻飛向了西北方向,在彈藥短缺的情況下,這種行為絕對有理由被視為自殺。指揮官氣急敗壞跑過來,這時只聽見炮彈飛出去的方向傳來了一聲沉悶的爆炸,接著是巨大的連片爆炸,爆炸聲連綿不絕,持續了近三十分鐘,原來這發炮彈鬼斧神差地偏到了森林裡德軍的一個重要祕密軍火基地,併成功的穿過狹窄的通風口引爆了基地所儲備的全部彈藥,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一次爆炸,德軍六十多萬大口徑炮彈和其他數以十噸彈藥毀得一乾二淨。於是德軍陣地上無數門大炮成了一堆廢鐵,剛才還焦頭爛額的法軍元帥貝當喜出望外,抓住時機大舉反攻喪失了炮火支援的德軍陣地。
於是凡爾登會戰以能征善戰的德軍的失敗而載入史冊,並進而決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結局,時至今日,我們已無法得知當年的法中國人是如何評價毫無經驗糟糕至極的法軍士兵和他那一發打偏了的炮彈。
歷史就是這樣巧合,也許是上天註定,也許是人為決定的,但是有些事情科學也無法解釋。就像塞爾維亞青年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偶然伴隨著必然,沒有塞爾維亞青年也許還會有其他國家的青年,只不過點火的人不一樣罷了,一炮打偏炸燬了德軍的彈藥,這個士兵也是一個導火索,後期德軍失敗是必然的,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
4 # 非正常歷史研究室
五代薊州之戰
本來已經戰勝對方,主將卻浪到陣前被抓而全軍覆沒的悲慘歷史。
心懷不忿的劉守光伺機攻下幽州,囚禁父親劉仁恭,並且自任盧龍節度使。
此時,劉仁恭的長子義昌節度使劉守文聽聞此事,率兵攻打弟弟劉守光,沒想到卻兩戰兩敗,不得已,需求外援,向契丹和吐谷渾求援。
契丹和吐谷渾共派出四萬大軍,劉守文憑藉著大軍,輕鬆擊敗弟弟劉守光的軍隊,本來勝利在望,此時的劉守文卻一個人跑到陣前,裝出難過的樣子,甚至流淚的說道“不要殺害我的弟弟”,做足了戲。
沒想到劉守光手下元行欽看到劉守文居然一個人跑到陣前,二話不說,直接一個飛馬衝陣,直接生擒了劉守文,而劉守文的軍隊見主將被擒,軍心渙散,被劉守光趁機返工,扭轉局勢,最終獲得勝利。
隨後劉守光挾制著哥哥劉守文進攻滄州,雖然劉守文的部將擁立其兒子堅守,但無濟於事,不久滄州陷落,劉守文連同自己的兒子一同被殺。
明明勝券在握,非要陣前上演哭戲,結果被反殺,實在可悲!
-
5 # 玉麒麟v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中破壞性最大的戰役,傷亡人數近百萬,使凡爾登成了駭人聽聞的“絞肉機”和“人間地獄”。但是不幸之中也有巧合,使戰爭的天平倒向法國,否則傷亡不止百萬人了。
德軍進攻凡爾登第五集團軍有17個師,1200多門火炮,而法國的第三集團軍只有632門火炮,凡爾登戰役幾乎使法國瀕臨崩潰,殘酷的戰鬥造成嚴重的心理影響,幾乎導致法軍叛變。
在法軍幾乎快要崩潰的邊緣,法國的火炮遭受了德國火炮的沉重打擊,致使法軍只能進行報復性的還擊。在某一次還擊中,一名法國炮兵可能是裝錯了標尺,一發炮彈直接命中了德軍彈藥庫,頓時火光沖天,大規模爆炸摧毀了德軍炮兵的希望。
這一發幸運的炮彈拯救了被動的法軍,對於凡爾登戰役的勝利,這枚歪打正著的炮彈可以說功不可沒。雖然凡爾登戰役雖是兩軍相持,德國還是佔據了一定的優勢,但是法軍一發炮彈入魂,對於成功反殺德國也是大功一件。
-
6 # 藍白旗幟
提名淝水之戰!八十幾萬打八萬人的大優勢之下,前秦離奇翻車,導致東晉逃過一劫,苻堅底下反骨仔紛紛重奪基業。
(1)充滿隱患的統一
所以在掃平北方之後,看似空前強大的前秦其實危機四伏,就像魯迅說的一樣,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
(2)東晉的絕地反擊
在兩軍對弈的時候,苻堅還很頭鐵地派朱序去勸降,結果朱序就把前秦的底細出賣得一乾二淨,勸東晉主將全軍出擊,先幹掉前秦的前鋒。謝石聽了朱序的建議,馬上帶兵擊潰了前秦的前鋒,防止了被前秦一陣猛攻帶走勝利。
但其實先鋒營是損失不算什麼,導致局勢崩盤在苻堅的操作失誤上,這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典範。苻堅麾下眾將堅持要在淝水河邊阻敵,苻堅堅持要後撤渡半而擊。但是苻堅沒想過自己人多勢眾,前軍之令,後軍未必能傳到,後軍只看前軍後撤,不曉其意,暗想是不是前軍敗了。
而前秦帝國與他的君王苻堅在此次淝水大戰中也大傷元氣,不久後煙消雲散。
-
7 # 黑屋2
寫幾個經典案例:
1、秦晉聯合伐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暗中出城見秦君,說秦國與鄭國之間隔著晉國,即使打下了鄭國,你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呢?鄰居的強大,就是您的衰弱,晉國打下了鄭國,在東方沒有有顧慮了,必然要向西朝進攻打秦國。秦君深為贊同,於是撤軍回國,晉軍孤立無援,也就撤了。
2、五國伐齊:樂毅率秦燕魏趙楚五國軍隊伐齊,齊國七十餘城最後只剩下莒和即墨。田單先離間樂毅和燕王,燕王以騎劫代替樂毅指揮。隨後放出風聲,說我們的祖墳都在城外,就怕燕國破壞我們的祖墳,燕軍馬上把齊軍的祖墳給掘了,齊軍大怒。然後又放出風聲,說齊人最怕燕軍割我們的俘虜的鼻子,那樣會把我們嚇死的,燕軍就把所有俘虜的鼻子都給割了,堅定了齊軍的抗爭決心。然後田單佈置火牛陣,先衝擊前面的燕軍,然後即墨守軍殺出,燕軍大敗,田單趁勢收復七十多城
3、章邯圍陳餘與趙王,諸侯聯軍到達戰場,卻不投入戰鬥,坐視章邯與趙國互鬥。項羽殺死統領宋義,帶兩萬人殺向秦軍,結果七戰七捷,章邯投降,秦軍大部被坑殺。
4、孫堅跨江擊劉表:孫堅參與諸侯聯軍討伐董卓,後來因為得到了玉璽而撤退,袁紹暗中寫信給劉表,讓他攔截孫堅,於是兩家打了一仗,孫堅大敗。後來袁紹與袁術鬧矛盾,擔憂劉表勢力,於是袁術聯絡孫堅,表示我們兩家合作,你打劉表我打袁紹,這一仗就這麼開始了。起初很順利,一戰生擒黃祖,隨後進圍荊州。蒯越獻計,建議劉表派人去向袁紹求救,劉表部將呂公遵令殺出重圍,並在附近的土山上安置了各種機關。孫堅見有人突圍,就帶了幾名騎兵過來察看情況,結果被呂公設定的弓箭射死,江東軍隨後與劉表講和,送還黃祖。
5、北非戰場,有一批義大利軍隊決定向英軍投降,但是英軍之前的戰事都很順利,覺得打贏這幫貨們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就拒絕了他們的請求。意軍惱羞成怒,隨後跟英中國人大打出手,結果英中國人被打敗,而且損失慘重,不得已接受了意軍的投降。
-
8 # 臥聞海棠
要說勝局已定卻被極限反殺的例子的話,發生在中國東晉時期的淝水之戰,就算不能排第一,排個前三絕對沒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淝水之戰雙方兵力差距之大,歷史上也罕有其匹。
淝水之戰背景東漢末年,三國並立,後來司馬氏篡魏,並一統中原,原本國家統一應該是好事情,但奈何司馬氏開國幾代國君一個比一個差,短短几十年就讓國家再度陷入分裂狀態,還導致北方被少數民族佔據,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亂世。
後來,北方一個少數民族國家秦國,史稱前秦,國君苻堅即位,啟用了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王猛,很快便把前秦發展成北方最強的國家,並且最後統一了整個北方。統一北方之後,苻堅決定南下,消滅掉偏安一隅的東晉,從而一統全國。
不得不說,苻堅也算得上是一代雄主。當時,前秦綜合國力、能動員的兵力都遠超東晉,兩個政權之間的實力相差極為懸殊,苻堅組織了一直80萬人的大軍,揮師南下,而此時的東晉,東拼西湊,也只能湊出8萬軍隊出來。
出征前,有人勸諫苻堅,說時機不成熟,況且東晉擁有長江天險,不一定能成事。但苻堅看著自己的80萬大軍,很傲然地說:
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淝水之戰過程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時東晉朝廷啟用了謝安為相,謝安的侄子謝玄熟讀兵法,謝安命謝玄組建了北府軍,與前秦交戰的主力就是謝玄領導的北府兵。
前秦南下之後,與東晉之間的戰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淮南之戰,在淮南之戰中,前秦就屢屢受挫,一直打了五年,都沒有取得什麼決定性的戰果。於是,苻堅決定發動淝水決戰。
在淝水決戰中,原本正面交鋒北府兵是打不過的,但前秦軍隊過河過到一半的時候,苻堅決定後退,引北府兵渡河追擊,然後自己再趁北府兵過河的時候攻擊,這樣一來就能大獲全勝。誰知在他們退後的過程中,謝玄派人散播傳言說前秦敗了,使得前秦軍隊軍心大亂,然後北府兵趁機進擊,竟然一舉把前秦軍隊打得潰不成軍。
前秦軍隊一路潰逃,路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很快就成了一盤散沙。而此時前秦統一北方其實還沒多久,軍隊中還有很多其他勢力,一看有機會,立刻就脫離了前秦大軍,自己跑路了。這樣一來,前秦便徹底潰敗了。最終,淝水之戰以謝玄率領的北府兵完勝而告終。
可以說,80萬對8萬,事先可能會覺得拴頭豬當主帥都能贏,但偏偏苻堅就被反殺了。
-
9 # 窗外木橋
勝局已定的前景下前功盡棄的戰例,歷史上並不少見,三國時期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都屬於此類,然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當屬著名的白登之圍。1
公元前201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率領10萬騎兵殺向雁門關,駐守雁門地區的漢軍大將韓王信抵擋不住匈奴攻勢,派使者與匈奴求和,這一行為引起劉邦的不滿,下旨責備。
韓王信擔心被劉邦誅殺,叛心一起,向匈奴大軍獻出馬邑城,並與匈奴組成聯軍一路南下,攻城略寨,很快便打到太原郡。劉邦震怒,親率32萬大軍予以回擊。
至此,雁門關以南已盡數落入漢軍手中,達到了平定叛亂的效果。
3而作為刀光劍影裡取得皇位的劉邦,不滿足於當下戰績,為加快追剿速度,不顧謀士劉敬的再三苦諫,執意要率輕騎繼續北進追殺冒頓,帶領為數不多的騎兵迅速進入大同地區。
冒頓從探子那裡早已得知,突前的不是漢軍大部隊,而是大漢天子率領的一小撮騎兵。於是,冒頓避開了漢軍鋒芒,並提前在白登山設好埋伏,引誘漢軍上當。
此時正直北方寒冬,劉邦的軍隊沒有後援,糧草缺乏,很多士兵的手被凍壞,繼續對峙下去,非要全軍覆沒不可。
冒頓被說動了,命部隊讓開一個口子,放劉邦等人出包圍圈。這樣,劉邦才得以脫險。
4眼看著勝利果實到手,卻被人狠狠涮了一遭,導致此後劉邦對匈奴的態度發生改變,不是一味的征戰,而是和親,這一政策保障了長城沿線幾百年的和平,影響深遠。
白登之圍是劉邦戎馬生涯裡的小事,但對中國來說是大事,如果劉邦遇難,朝廷勢必大亂,剛剛建立的漢朝有可能被分割,楚漢爭霸的亂世再次出現,亂到何年無人知曉,這樣,也就沒有了漢人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更不會有“漢唐盛世”一說。
-
10 # 講歷史的倉鼠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小編先問問大家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是什麼?而小編認為的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以合適的方式,開始一場正確的戰爭!也就是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之理!
中國古語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或許古人也沒有想到中國的古理在外國也適用!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西班牙和英國於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強大的無敵艦隊,慘遭英國軍艦“反殺”幾乎全軍覆沒!
這次海戰,西班牙實力強大,戰船威力巨大,且兵力達3萬餘人,號稱為“最幸運的無敵艦隊”。而當時英國軍隊規模不大,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也只有9000人。兩軍相比,眾寡懸殊,西班牙明顯佔據絕對優勢。就在大家都以為英國艦隊要完敗收場的時候,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英國藉助先進的火炮和有利的天氣使這場海戰的結局以西班牙慘遭毀滅性的失敗而告終,“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完成了這次“反殺”!
戰爭經過
1588年5月,由大貴族麥地納·西頓尼亞(曾經是陸軍)率領的無敵艦隊駛離西班牙,這支船隊包括重型軍艦和其他型別艦船134艘,火炮 2430門,水手和炮手8000人,接舷戰步兵 23000人,神職人員和其他各類人員300人, 總兵力達3萬餘人,實力非同一般。
而英國方面能應敵的各種形狀的艦船, 大大小小湊在一起約有140艘,其中大部分 是海盜的武裝商船,規模不大,整個艦隊作戰 人員也只有900人。眾寡懸殊,戰爭的優勢 顯然在西班牙一方。
7月21日至29日(一說 7月底至8月初),雙方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 次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
當英國艦隊發現“無敵艦隊”進入英吉利海峽後,立即搶佔上風方位,主動出擊。無敵艦隊總司令西頓尼亞則按傳統戰略,命令西班牙艦佇列成半月形迎戰。但西班牙艦隊的陣勢很快被打亂,損失慘重。
西頓尼亞無心戀戰,傳令撤出戰鬥,向東退駛。到了晚上,英軍又施展火攻。經過一天的激戰,疲憊的戰士們都正在酣睡之中,誰也沒有想到死神竟會降臨到他們頭上。
西頓尼亞從夢中驚醒,手足無措,慌忙傳令:砍斷錨索,起航避讓。在一片混亂之中,各船競相逃避,他們或是互相撞沉,或被大火燒燬。西頓尼亞原想等火船漂過以後,再恢復戰鬥序列,誰知由於他錯誤地下達了斷錨的命令,多數軍艦都喪失了兩個主錨,根本無法停船,只好任風吹去。西頓尼亞眼見大勢已去,不敢再戰,遂率殘艦敗卒,繞道返國。
為什麼強大的“無敵艦隊”會被英軍“反殺”?
其中原因有二:一就是不佔人和
西班牙的連年征戰和君主專制已經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恨,國內危機四伏。因而,這場戰爭並沒有得到民心!
其次就是“無敵艦隊”的西頓尼亞本事是個陸軍將領,而且暈船。讓這樣一個外行而且暈船的人擔任指揮那有不敗的道理!
二就是不佔天時:
因為當時西班牙艦隊遇上了大西洋的大浪和狂風,致使戰艦損失嚴重!從而被反殺!
回覆列表
蘇聯和芬蘭的蘇芬之戰
兩個國家之間一直就互相看不順眼,尤其是蘇聯,總是想找機會把芬蘭這個小國家從地圖上抹掉。在開打之前,蘇聯的高層領導人對這場打架十分自信,相當看好自家的士兵,覺得面對那樣的小國家,就算是嗓門大一點,就會把他們給威懾住。
從此西蒙被稱為“白色死神”,西蒙的出現嚴重動搖了蘇聯的士氣,蘇聯高層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殺死他!可是派出去的士兵無一例外都被他給解決掉了。
第二年,芬蘭就在德國的幫助下,出兵攻打蘇聯,奪回了失去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