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探索知道
-
2 # 小猴子的趣味雜談
南韓,領土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200萬,首都為首爾。
歷史上,北韓半島一直屬於中國的附屬國家,上供天朝,受到天朝的封賞。
甲午戰爭,滿清被日本打趴下了,北韓半島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
北韓半島被日本佔領後,一些有識之士始終沒有放棄民族獨立運動。一九一九年,南韓臨時政府在中國上海成立,李承晚被選舉成為臨時政府總統。抗戰期間,上海被日軍佔領,南韓臨時政府又跟隨中國政府遷移至重慶。
(PS:北韓當時作為日本的殖民地,不少棒子加入日本軍隊入侵中國,犯下了罪行。)
1945年,日本戰敗後,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三巨頭在雅爾塔會議決定了北韓的最終命運。北韓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美蘇軍隊接管,北韓正式分裂。
1948年,美國宣佈並承認李承晚為北韓總統,成立了大韓民國。蘇聯緊隨其後,宣佈金日成為北韓最高領導人,成立了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半島自從局勢愈發的緊張。)
1950年6月,北韓半島上爆發了軍事衝突。
1953年7月27日中美雙方簽署《北韓停戰協定》後,戰爭暫時結束了。
南韓此時已經滿目瘡痍,在日本殖民地期間,因為北韓北方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所以日本人多開發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資源匱乏。此時又經歷了數年的北韓戰爭,加上南韓高層的貪汙腐敗,南韓愈發的混亂。
1960年,南韓的人均GDP只有不到90美元。
1961年5月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李承晚政權,朴正熙上臺後便建立了專制軍政府。
1962-1972年,南韓政府實施了兩個五年計劃。這套發展模式源自蘇聯,作為後發國家,南韓迅速開始了工業化的道路。
南韓在此期間,大力發展經濟,南韓經濟依靠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獲得了成功。但是經濟高速發展下的惡果也隱隱開始浮現。
1970年,由於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收入差異過大,而且收入差距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導致了農村人口的大批流動。
農村人口的大量無序遷移,帶來了諸多的城市問題和社會難題,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弱質化,農業後繼無人,加上農業機械化發展滯後,導致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業瀕臨崩潰的邊緣。
新村運動
朴正熙在全國範圍內主導了“新村運動”。
搞任何思想道德教育,必須要有載體,否則大家只能空談而不會有實際行動。“新村運動”便是提高國民道德水準、文明程度和社會凝聚力的良好載體。人們參加“新村運動”,不僅能改變農村和國家的面貌,更能提高社會整體的思想道德水準。
南韓的“新村運動”既是農村城市化的動力,也是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潤滑劑。
朴正熙在發動“新村運動”的同時,大力打擊了腐敗,提升公民的教育,為以後的南韓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
1979年,南韓人均約1500美元。
亞洲,香港,臺灣,新加坡,南韓因為經濟的高速發展,一起跨入了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之列,被稱作“東亞四小龍”。
1990年,南韓人均GDP約6200美元左右。
1953年-1996年間南韓經濟的迅速發展。因漢江貫穿了首爾的中心,將首爾分為江南和江北,故以漢江為名,被稱為“漢江奇蹟”。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前,南韓人均GDP就已經超過10000美元。但金融危機使南韓經濟遭受重創。
1998年南韓經濟竟破天荒地出現了負增長。在國難面前,南韓人表現出了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南韓各地的獻金運動,各界民眾包括海外韓僑紛紛踴躍捐出美元、金銀首飾來充實外匯儲備,共紓國難,場面令人感動。
2005年,南韓經濟景氣正全面恢復。
南韓人均GDP約19000美元,既日本、新加坡之後,成為亞洲第三個發達國家。
2017年,南韓人均GDP約29000美元。
南韓產業以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半導體、電子、汽車、造船、鋼鐵、化工、機械、化妝品等產業產量均進入世界前10名。
(1992年中韓建交,經貿關係迅速發展,兩國經濟關係十分密切。南韓現在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大陸的市場。)
南韓採用的是政府積極干預產業與經濟的發展模式。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支撐企業的發展。南韓政府用政策傾斜,大力推動大型企業的發展,成果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
南韓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國。
美國大量的資金、科技支援,是南韓崛起的關鍵。
最後,來一張我曾經喜歡的女神。
-
3 # 洪鐘財經
經濟是否發達,與面積大小、人口多寡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面積龐大、人口眾多的發達國家有美國。面積很小、人口不多的發達國家,有以色列、新加坡、盧森堡。因此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里的南韓能夠成為經濟發達的國家並不意外。
和南歐的一些國家相比,比如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南韓的整體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水平並不落後於他們。
南韓的成功,與其採用了出口導向型經濟戰略有很大的關係。其實,包括日本、亞洲四小龍,以及現在的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都採用出口導向型經濟戰略,都有很大的關係。製造業和對外貿易,是這個經濟戰略的核心。這些國家或地區和經濟發展對出口貿易都比較依賴。
2018年南韓進出口總額超過6000億美元,對外貿易依賴度接近40%。這個比例放在全球是屬於比較高的水平的。就拿三星電子來說,其營業收入的2/3都是來自海外。如果沒有對外貿易,三星電子規模會小得多。南韓的汽車業、造船業對外貿易依賴度也非常高。
當然南韓除了製造業,在旅遊、娛樂產業的發展也是小有名氣的。尤其是南韓的現代娛樂,在東亞範圍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形成了韓流。
-
4 # 歷史雜談說
南韓經濟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之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亞洲四小龍之一。南韓同時也是未來11國中唯一一個發達國。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南韓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按國際匯率和相對購買力指標計算在世界排名皆位居第13位。南韓是世界第6大出口國和第9大進口國。截至2015年3月,南韓已與包括美國、歐盟、中國在內的52個國家簽訂了14個自由貿易協定,其“經濟領土”規模達世界GDP的73.5%。
自20世紀60年代,南韓根據本國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使經濟發展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1962-1996年,南韓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從87美元增長到10548美元,34年間增長了120餘倍,創造了“漢江奇蹟”。1996年,南韓加入了有“富國俱樂部”之稱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南韓經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為應對危機,南韓政府在IMF體制下,對企業、金融、公共部門和勞動關係四個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南韓成為東亞遭受金融危機衝擊國家中最早恢復的國家。通過改革,南韓經濟實現了從低階產品出口型經濟向資訊高科技型經濟的轉變,同時也增強了南韓抵禦諸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能力。
南韓經濟產業結構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發生了重大的轉變,農業在南韓GDP的比重不斷快速下降。2014年,南韓第一、二、三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達到2.3%、38.3%、59.4%。由於20世紀60-80年代南韓政府通過大力扶植大企業發展經濟,大企業在南韓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小企業雖然在數目上佔到南韓企業的99%以上,但在南韓經濟的比重較小。2012年,南韓十大財團的資產GDP比重高達85%。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南韓取得了民族獨立,但政治、經濟都處於一片混亂之中。由於日本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大批撤離以及許多裝置遭到破壞,大批企業在光復後都處在癱瘓狀態。北韓半島的南北分治也隔斷了日佔時期“北工南農”的經濟聯絡,使南部能源、原材料和裝置得不到供給,通貨膨脹嚴重。為穩定混亂的局面,美國政府通過佔領區救護資金和經濟協助處(ECA),向南韓提供了價值5.3億美元包括糧食、救護用品、生活必需品、能源、通訊運輸裝置、建材等的經濟援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物資供應短缺的狀況。
戰後恢復期(1945-1962)
1948年8月,大韓民國正式成立後,確定了自然資源國有、重要產業國營和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原則。新成立的政府建立了負責管理經濟計劃的經濟企劃處,及其諮詢機構經濟委員會。這一時期,南韓經濟政策主要是集中在穩定物價,發展農業和日用消費品工業。按照“耕者有其田”的原則,南韓開展了土地改革。美國對新成立的大韓民國政府繼續進行了援助。1948年12月至1950年6月,美國向南韓提供了1.5億美元的物資援助。
1950年6月25日,北韓戰爭爆發,正在恢復的南韓經濟遭到更為嚴重的破壞。1953年7月,戰爭結束後,南韓40%的人口處在失業狀態,完全失業人數高達240萬。三年的北韓戰爭使南韓損失303,200萬美元,南韓經濟賴以發展的基礎幾乎全部被摧毀,其中金屬工業的85%,機械工業的80%,化學工業的65%,紡織工業的65%都遭到破壞。1951-1953年,南韓批發價格後零售價格分別上升了17倍和14倍。在國際社會援助下,南韓開始重建經濟。1953-1960年間,聯合國和美國分別向南韓提供了1.2億美元和17.4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南韓經濟從1953年開始恢復,當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25.7%。不過在1954-1957年,南韓出現了年均40%的通貨膨脹。1957年下半年起,南韓實施了“財政安定計劃”,使通貨膨脹率、糧食價格大幅下降,穩定了物價。1953-1961年,南韓經濟取得了年均3.9%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南韓在教育、農地改革、進口替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為日後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基礎。
高速發展期(1961-1979)
1960-1965年,南韓經濟政策開始由“財政安定計劃”轉為工業化政策,發展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取代了以前的進口替代政策。1962年,南韓開始實施第一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南韓經濟也開始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1962-1972年,南韓根據本國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重點發展了勞動密集產業,並加強了基礎設施的建設。1973-1981年,南韓將經濟發展中心轉移到以鋼鐵、造船、有色金屬、石油化工、汽車製造、電子產業為重點的資本密集型重化工產業。
1962-1979年,南韓經濟保持了年均9.8%的增速,出口年均增速達到了40%,國民生產總值從25億美元增加到385億美元,人均國民收入也由85美元提高到1640美元。隨著南韓工業化程序的深入,南韓經濟產業結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農、林、漁等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由36.6%下降到19.1%。1965-1980年,南韓絕對貧困人口的比例也從40%下降到了10%。非農部門的失業率由1963年的16.3%降為1979年的5.6%。
由於南韓在20世紀60-70年代過分偏重於發展出口產業,忽略了內需的發展,隨著南韓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政府主導經濟的能力和效率在不斷下降。70年代,南韓的重化工政策使得南韓經濟結構失衡。1979年,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機的爆發導致南韓1980年出現自1956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國際收支赤字達到53億美元。面對危機,南韓政府不得不進行經濟政策和結構的調整,加強市場機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結構調整期(1980-1996)
1980年,南韓出臺了穩定經濟、促進市場自由化和調整產業結構的措施,使南韓經濟回到平穩發展的軌道。1986年起,南韓利用國際市場的“三低”(低利率、低匯率、低油價)有利條件,實現了連續3年的高增長低通貨膨脹率的發展。1986年,經濟增長率達到12.9%,而物價增長僅為2.8%,國際收支首次出現46億美元的盈餘。1988年,南韓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4127美元。南韓在這一年還成功舉辦了第二十四屆奧運會。20世紀90年代,南韓開始面向21世紀的發展,為成為發達國家做準備。1992年,南韓首位自朴正熙之後的文人總統金泳三當選南韓總統。金泳三提出了“新經濟發展五年計劃”,為以往的經濟開發五年計劃畫上了句號。1996年10月11日,南韓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第29個成員國,是繼日本之後第二個加入這個“富國俱樂部”的亞洲國家。
金融危機之後再發展階段(1997-至今)
1997年7月,亞洲金融危機席捲南韓。南韓外債高築、企業紛紛倒閉、貨幣急劇貶值、外匯儲備銳減,失業率高升。政府主導的外向型經濟弊端被充分暴露。在IMF體制下,金大中政府對企業、金融、公共事業和勞動用工四個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1999年,南韓經濟在1998年縮水7%之後,迅速增長9.5%,成為東亞遭受金融危機衝擊的國家中最早恢復的國家。
為應對21世紀世界發展的潮流,南韓自亞洲金融危機後,將發展高科技提升為國家戰略,並在2003年開始實施“第二次科技立國”戰略[。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南韓的電子、造船、汽車和鋼鐵產業都實現了新的飛躍。2006年,南韓已經在半導體、手機、液晶顯示器、網際網路普及率和造船業的競爭力在IMD科技競爭力排名中世界第一,技術競爭力世界第六,科學競爭力世界第。
亞洲金融危機後的南韓政府還大力倡導發展文化產業。1999年,金大中政府將文化部門的預算提高了40%,使文化預算首次佔到總預算的1%。南韓文化產業在南韓政府的扶植下蓬勃發展,使南韓文化躋身全球文化舞臺,形成“韓流”。目前,文化產業已經發展成為南韓的支柱產業之一。南韓計劃在2020年將自己打造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強國。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南韓一度被認為可能步冰島的後塵,成為世界第二個破產的國家。但南韓經過亞洲金融危機的洗禮後,抗金融危機的能力大為提高,不到一年,南韓竟成為OECD國家中恢復最快的國家。2009年,在大多數發達國家經濟呈現負增長的情況下,南韓經濟實現了0.2%的正增長。2010年,南韓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1%,時隔3年重新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人均GDP時隔3年後重新超過2萬美元,外匯儲備達2915.7億美元,外匯儲量世界第六。
-
5 # 布夫舟
首先來看一下南韓的經濟發展情況。1961年的時候南韓GDP是21.7億美元,2006年的時候是8771.9億美元,45年的時間增長了404倍。2017年,南韓的GDP是15458億美元,世界排名第11位。南韓作為一個國土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里的國家,能夠有這樣的成績是相當了不起的。
第一,美中國人的幫助。南韓經濟能夠騰飛非常關鍵因素在於美國幫助南韓發展經濟。李承晚時期的南韓經濟其實還比不上北韓的。不過北韓戰爭結束以後,美國便開始援助南韓。特別是朴正熙政變成功以後,很多美國專業的工作小組進入了南韓政府的經濟部門,幫助南韓發展經濟。
美國不僅為南韓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而且美國的援助直接推動了南韓經濟的騰飛。
第二、成功了進行了產業升級。南韓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不足,市場是非常有限的。早期的南韓也是以出口為導向的,通俗點說就是靠著當時南韓廉價的勞動力來發展經濟。這也非常符合當時西方發達國家產業升級的需要。所以南韓從1962年到1970年,經濟增長了12.8倍,出口增長率達到了38%。
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南韓生產這些低端的產品已經越來越沒有優勢了。這種情況下,南韓決定將自己的產業結構進行升級,迅速提高了自身的技術水平。
南韓畢竟有美中國人的幫助,加上自身的獨特位置,使得他能夠同美國、歐洲,新興國家保持很好的聯絡。比如南韓積極推進世界一體化和亞太一體化,使得自身能夠佔據有利地位,利用國際機遇發展本國的經濟。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6 # 趙凡丁201
1丶儒家文化涵養深厚,人民吃苦耐勞,勤勉奮進,一旦具備適當環境條件,經濟即會迅速發展起來。2戰後,東亞最先發展起來的“亞洲4小龍”之新加坡丶香港丶臺灣丶南韓等均為儒家文化圈內的地區或國家。其前期發展模式均為:權威主義+人民勤奮上進。
2丶強人政治驅動下的統制經濟。上世紀50年代末,南韓GDP僅有23億美元,人均GDP100美元/年。1961年朴正熙發動軍事政變上臺。朴正熙為取得其軍政府合法性及國際上的認可,渴望將其治下的南韓快速打成工業化國家。他上臺後即採取了非常手段,拘捕了所有國內大企業(包括三星丶現代集團等)的老闆,協迫他們與軍政府達成協議,在軍政府指導下發展國民經濟。
3丶傾國家之力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向優先發展的產業及大企業傾斜。自1962年起,樸政府成立經濟計劃委員會,制定了多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據報道,朴正熙每月召開有內閣政府官員丶銀行家丶大企業家參加的經濟會議,對經濟問題進行研究,對政府官員及大企業進行業績考核。
4丶挖取3桶金,達成經濟起飛的最初啟動資本金。(1)樸政權通過與日本談判,雙方達成妥協,獲得1筆日本賠款,作為經濟發展第1桶金,投入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如漢城一釜山國內第1條高速公路建設)丶基礎工業建設等。(2)以反對共產主義為名,獲得美國大筆資金援助(約130億美元),是為第2桶金。(3)1968年,南韓積極派軍隊參加越南戰爭,作為回報,美軍將在越南建設軍營丶公路等合同給了南韓企業。南韓現代集團丶南韓航空等大企業從中取得鉅額收入,在政府指導下投入南韓工業發展,是為南韓挖到的啟動經濟發展的第3桶金(西方發達國家及日本的發展是靠掠奪殖民地資源和財富完成了最初的原始資本積累)。
5丶南韓的產業發展,主要是依賴私人家族式壟斷大企業為牽引主體,由幾個巨無霸企業支撐起南韓經濟發展的大樑。(這種產業發展模型,有其效率高,節省資源,減少無效競爭的優越性,同時也有巨大缺欠)。
6丶注重頂層設計,抓住機遇,從基礎建設做起,承接產業升級,拓展海外市場,實現了階梯式發展。(1)南韓抓住了上世紀60年代,日本及西方國家產業升級的機遇,承接西方特別是日本轉移過來的上游產業,完成了初步工業化。(2)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國民收入丶公民社會福利丶全民教育水準有了較大提升,經濟發展大提速。通過舉辦漢城奧運會,使南韓經濟發展的“漢江奇蹟”,名揚世界。(3)實現了產業丶技術多次適時有序的轉型升級。完成了從紡織丶水泥輕工結構到鋼鐵丶造船丶化工等重工結構的過渡,尤其造船業曾達世界領先水準。又成功實現重工業轉型至電子等高階工業結構。(4)在西方國家市場飽合以後,南韓又抓住中國改革開放的機遇,大舉擠進中國市場,成為中國重要貿易伙伴。如今南韓GDP達1.53萬億美元(2017年),人均GDP約2.9萬美元。
-
7 # 小熊紐斯
正文之前先來看一組資料:
2017年全年,南韓的GDP總量達到1.530萬億美元,排在世界的第11位。2017年國民人均收入達到2.9萬美元,今年有望突破3萬美元。有專家預測,隨著南韓經濟的持續發展在國民收入方面將有望超過日本。另外在人類發展指數方面南韓已經超過了日本。可以說南韓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中等發達國家了。很多人會想就在幾十年前還積貧積弱的南韓如何在短短几十年時間躋身發達國家行列?這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內部因素:
1.由於日本幾十年的殖民統治,南韓雖然經濟落後,但是基礎設施非常先進。這也正式之後各大企業發展起來的根本。
2.朴正熙政變上臺後發誓要改變南韓落後的狀態。成立了由幾百人組成智囊祕書團研究適合南韓的經濟政策,最後確定南韓適合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模式。由於朴正熙集大權於一身,釋出的政令可以得到有效的貫徹。南韓的經濟開始突飛猛進的發展。其政策包括:政府扶持大企業財團(包括三星,樂金,SK等等);制定保護主義(對進口品徵收高額關稅,甚至有些品種禁止進口);全國範圍內修建高速公路;新農村運動等。
2.南韓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南韓人在當時為了經濟發展也做出了巨大犧牲。高強度的勞動,艱苦的生活條件,微薄的報酬南韓人並沒有抱怨,堅定地支援著國家的發展。從1998年金融危機,南韓人的舉動就可見一般。
外部因素:
1.冷戰時期,美國及其控制下的日本為了與蘇聯抗衡,在北韓半島扶植南韓。美日對南韓提供大量的資金,技術支援。並將低端製造業訂單委託給南韓生產。另外和中國不同朴正熙接受了日本的鉅額戰爭賠款。這次錢幫助南韓建設大量的基礎設施。
2.越戰時,南韓為美國擔任補給基地,從而過得了巨大利益。大家都知道美國就是靠發戰爭財起家的。而且南韓為了換取美國更大的支援,派兵參加越戰。
所以說南韓成為發達國家並非偶然是集合了正確的經濟政策,開明的領導者,勤奮的國民,外部源源不斷的資金技術支援等多種因素於一身的結果。
-
8 # Downing313
體量雖然和天朝不能比,和日本比也小了幾號。但在亞洲四小龍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無可置疑,當發展水平都到了一個檔次的時候,人口與土地的優勢,會比較明顯。南韓雖不是大國,但和同檔次小而福的國家比起來(如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新加坡、香港),還是大很多,決定了發展潛力比這些國家很大,尤其總GDP。
產業完善,尤其是工業基礎完善,幾乎沒有什麼南韓製造不出來的(航天等超高技術除外),而工業基礎的完善有有賴於人口與土地資源的豐富,像香港、新加坡最後製造業都不發達或逐步退出,更多是金融、轉口貿易、石油加工等。
南韓一直像經營一個企業一樣在經營國家,很能審時度勢,靈活調整產業。像亞洲金融風暴後,迅速做出產業調整,大力發展以娛樂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帶動了化妝品、服裝、旅遊等多個行業的發展。
南韓雖然總統多沒有好下場,政壇內鬥嚴重,但這種內鬥沒有影響到經濟上的折騰,南韓幾乎沒出現後任總統在經濟政策上徹底推翻前任的情況。幾任總統在經濟上非常務實,政治大方向上也把握的很準,可能就朴槿惠是個例外,薩德導彈得罪了中國,所以以三星為代表的財閥勢力暗中發力搞掉總統。財閥在南韓政治上扮演者一股重要力量,尤其南韓是以大財閥為主,只要南韓GDP下滑,大財閥集團首先損失嚴重,所以總統要是在經濟上太不靠譜,大財閥就會想辦法影響政策。
教育優良,絕大多數南韓年輕人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對比一下,中國還有大量年輕人沒接受過高中教育,甚至香港年輕人接受大學教育的比例在發達地區也比較偏低。為南韓提供了大量高素質人才,及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加上儒家國家人民特有的勤勞努力,南韓人的工作效率與創造力都特別高。
從漢江奇蹟起,南韓在經濟上最多隻是速度放緩,但從沒有過大退步的情況,即沒有日本的泡沫十多年,也沒有臺灣和香港的產業轉型不利,縱使遇上亞洲金融危機也沒過幾年就挺過去了。這麼多年多上升積累,想不積累財富都不行。
持續不間斷的發展,基礎工業體系的紮實,第三產業的發達,且擁有一定競爭力的科研水平,高素質的人口資源,較為充足的國土資源(與很多小而富的國家相比),政治上的相對穩定,以及單一民族萬眾一心,縱使無法和中國比資源豐富,無法和日本比產品競爭力,但南韓已具備傑出國家的很多素質,想經濟不發達都很難
-
9 # Francoeur123
南韓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確實很讓人佩服,同時對中國的發展很有借鑑意義。在北韓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南韓的經濟狀況非常差,幾乎是世界倒數,但在短短的六十年間,卻一躍成為發達國家,不僅僅是運氣好,更多的是自身的努力。
首先,南韓抓住了歐美和日本產業升級的轉折期,大力發展歐美日本淘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解決了就業問題,也為自己的工業化打下了基礎。另外,南韓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沒有自我滿足,而是努力通過合資發展技術,提高工業附加值。後來的結果是斐然的,南韓的經濟迅Sagitar飛,一步一個腳印邁入發達國家的水平。
我長期在國外生活,工作中接觸到的南韓人也有,南韓經濟發達,絕不是簡單的小國家好治理這種膚淺的解釋能行得通的。首先,人家的技術確實比我們先進,這個不得不服。就比如在非洲,空調首選肯定是LG,非洲兄弟就信這個牌子,大街上跑的現代車越來越多,隨處可見。反倒是在國內被封神的大眾在非洲是完完全全的小眾品牌。更不用說三星這種巨無霸了,光是手機硬體,試問全球有誰能比得上?反觀中國,在非洲,我們的產品還基本集中在小商品領域,這種東西技術含量低,且為了價格降低質量,造成中國商品廉價質量差的印象。目前在非洲,華為手機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但根據我的觀察,一般工薪階層用華為的比較多,但當地有錢有勢的黑人還是用蘋果和三星為主。其次,南韓的全球影響力也在快速提高。前幾年大火的鳥叔,在非洲也是火的一塌糊塗,我們有個司機有一天在車上單曲迴圈了一天的《江南style》。在非洲,南韓人來辦廠的也越來越多。但他們的普遍素質要比中中國人高(這是事實),所以小黑們普遍覺得南韓人比中中國人高一等,其實這也是國家實力的體驗。就好比噴去南韓旅遊的同胞的網友,首先人家怎麼花錢是人家的事,其次,要想想中國人為什麼這麼熱衷於去南韓旅遊,還不是因為人家的吸引力,北韓更近,怎麼沒多少人去呢?
面對南韓的成就,我覺得,我們不能僅僅是眼紅,更不能眼界狹隘,而是去學習人家的優點,改善自身的不足。起碼南韓的崛起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只有發展技術才是硬道理。
-
10 # 四十五度歷史
1945年日本結束了對南韓的佔領,南韓社會面臨著如何恢復經濟發展經濟這一局面。這一時期,南韓開始接受美國的援助,經濟也在美國的幫助下逐漸恢復。在這段時間內,南韓開始發展輕工業,希望以自我生產最大的滿足本國需要而不再依賴國外進口。同時在美國的指導下,南韓將大型工廠的裝置售賣給私人,南韓財閥也因此形成。
到了1961年,政治強人朴正熙上臺,制定了一系列的經濟政策幫助南韓發展。他制定了出口指導戰略,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商品作為主要出口產品,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的發展解決了南韓國內的失業問題,給南韓經濟打下了重要基礎。
南韓利用外資和已經打下的經濟基礎,調整了經濟結構。此時的發展重點已經過渡到了鋼鐵、造船、鐵路、機械、汽車等產業,並大力發展交通運輸、電力、通訊等公共設施的建設。
為保護本中國產業,南韓國內實行了嚴格的貿易保護政策。對一些外中國產品加收高額的關稅,甚至部分商品禁止進口。同時還嚴格把控外匯和限制外國投資,只為保護本中國產業。
除了南韓國內政府和人民的自身努力之外,外援也是南韓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1941年-1961年期間,南韓受到以美國為首的國外援助金額高達31億,幫助南韓恢復和發展經濟。1953年-1961年期間受到援助的年平均額更是相當於南韓年平均國民生產總值的15%。
南韓經濟迅速的發展既有自身的努力也有外界的幫助,短短几十年內南韓就可以躋身發達國家之列,南韓的經濟發展史也給了世界各國發展經濟提供了經驗。
回覆列表
1、南韓受到美國援助和保護。
南韓這個國家可謂是美國一手打造,韓戰後形成今天格局和版圖,美國為了對付蘇聯勢力的擴張,南韓就成為對抗蘇聯在亞洲勢力的橋頭堡。美國援助南韓大量的資金髮展經濟,據說高達70億美元,這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是一筆不得了的鉅款,美中國人真下本。當然南韓人拿到這筆錢也非常爭氣,牟足勁發展經濟,全民發力,加上美國在南韓大量的駐軍,讓南韓有了一個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安全發展環境,因此在經濟上出現了騰飛,成為世界經濟史上一個奇蹟,南韓人稱之為“漢江奇蹟”。
2、南韓抓住了經濟發展好時機。當然美國援助和保護,以及南韓人爭氣是一方面,另外南韓經濟發展的運氣也是出奇的好,上個世紀70年代,由於中東石油危機,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低端製造業發展成本越來越高,就有了淘汰低端產業,進行產業升級的需求,這些低端產業轉移到人力成本更低地方,南韓就趕上這一時期,承接西方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專案。最後南韓經濟也由低到高,慢慢產業升級,僅僅用了幾十年時間,讓南韓完成了工業化。今天南韓GDP高達1.5萬美元,人均GDP達到3萬美元,絕對的發達國家的水平,整體經濟比俄羅斯都高。南韓人運氣、努力等各方面結合,形成今天南韓經濟的奇蹟,對今天我們都是很有借鑑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