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奕精彩片段
-
2 # 一個歷史過客
武則天墓在歷史上頗有爭議,同時也是非常傳奇的一個古墓。不僅僅是因為乾陵裡面埋著兩位皇帝,更是因為千百年來無數人想要盜乾陵,可是他們每次都是無功而返,歷史上至少記載過三次大規模的盜乾陵,還有過幾十萬人去盜乾陵的事情,可惜連地宮都找不到。
乾陵有兩處最神祕難解的地方,一是無字碑,二是61尊無頭石像。無字碑被認為是“功過留待後人評說”的意思,但無頭石像就難解了。
61尊石像是番臣(外國使者)的裝扮,表示大唐強盛,萬國來朝的意思,這種人像或動物雕像在帝王將相的陵墓前十分常見,但奇怪的是,這61尊石像都沒有頭。
但現在所發現的有六十一尊石像沒有頭,確實是匪夷所思,古往今來大家猜測不斷。有的說是清朝時,有外中國人到了這裡看到了石像竟然是自己祖先,就想敲碎這些頭像的頭,但這樣又擔心驚動官府,所以就破壞莊稼嫁禍給石像,所以百姓就把石像敲碎了。另一種說法是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陝西省的渭河流域發生了特大級地震,當時造成了大約83萬人死亡。再加上明朝曾有人在遊覽乾陵時寫過“赤馬剝落離倒旁”的詩句,以此來推測,石像毀於明朝是有可能的。
總結:其實這些也都只是一種說法,沒有誰能真正的站出來給個解釋,不過即使這些石像已經遭到毀壞,但還是可以從他們的形象中發現大唐盛世的景象!
-
3 # 木刈
武則天陵墓前,存在著六十一個無頭石人,沒有頭顱的真實原因
所以小編就推斷出,是李顯不想完成武則天的遺願。李顯不在無字碑上,篆刻碑文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一句話:無法下筆,言其好事。唯恐祖宗不容,揭母之醜,又恐擔上不孝之名。好了武則天無字碑文的祕密小編已經為您解開了。咱們再來說說,六十一個無頭石人的祕密。咱們先肯定一點,歷史學家曾分析得出結論。
作為帝王的武則天,以番邦使者的形象打造石人,並放置於自己的陵墓前。就是為了彰顯君王的氣度,以及大唐強盛的國力。那麼為何這些石人,會沒有頭顱存在呢?史學家分析,第一種可能是這批石頭人,被損毀於地震之中。還有一種說法是遭到了番邦或是窮苦百姓的摧毀。但小編我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小編我覺得石頭人沒有頭顱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它自身本就屬於工藝品。人們都會知道,洛陽境內的盧舍那大佛雕像,正是根據武則天的樣貌雕刻而成。武則天以自己樣貌雕刻佛像,就是為了顯示自己是皇權天授,得,位,合乎正統。
-
4 # 歷史百謎
要弄明白這些頭像去哪裡?先要知道這些頭像是誰的?的確,都是當時的少數民族精英,各方面資料顯示這些人在唐朝都是顯赫一時少數民族人物。另外能給皇帝首領守陵,這在當時是很榮耀的事,所以根本不存在民族歧視的問題・_・
可是問題來了,研究發現,人頭丟失原因有三,其一便是明朝末年,少數民族後裔發現祖先給人守陵心裡不舒服,就把頭砍了去,這個解釋其實很牽強,怎麼可能那麼多少數民族都來砍走呢?
其二是八國聯軍砍掉的,這更離譜,要是八國聯軍到了乾陵,慈禧太后怎麼可能去陝西?
其三,明朝嘉靖年間的大地震。公元1555年,陝西爆發大地震,很多東西毀於那次地震,這個解釋稍微合理地解釋了石人毀壞,但毀壞怎麼可能就全部丟失?
因此,很多的寧願相信這些人頭是有人故意偷走了,對就是文物販子,特別是明清之際的戰亂很可能給這些人提供了機會。
然而很多年過去了,按說失落多年的頭像也該重新出現在黑市了吧?
但是,到目前為止,也杳無音信,地下發掘也是一無所獲。
那麼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埋藏盜掘頭像的地點還沒被發現,或許若干年後,石像頭會重見天日,大家再等等吧!
-
5 # Severus林茂
我不知道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只能回答一下我知道的部分:
大概就是這些守陵人都是當時唐朝的番邦,願意承認唐朝為老大的,所以武則天死後,這些國家名族的人就雕成石像給武則天守陵,這也是唐朝興盛的一個表現吧。
但是後來,據說到了明朝,大家懂得吧。被人打過來了。
一看,喲,這不是我們祖先麼?真丟臉啊,就把腦袋給摘了,怕給認出來。
所以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無頭人。
以上回答都是我從一本小說裡看到的,我也不知道對不對,看了您就圖個樂呵吧!
希望大家好好生活,好好愛人~
-
6 # 歷史寶藏
本來是有頭的。
頭都被盜墓的砍掉了。
因為這些神道邊的石人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戰亂時期就成為盜墓者窺覷之物件。
整個偷走一個石人,目標太大不太容易辦到。而帶走一個石像人頭確是不難的。用斧在石人脖頸細處一砍,人頭就掉落了。同時石像人頭部雕刻細緻,也是一代藝術之濃縮。
現在外國很多的私人歷史文物收藏,就有一顆顆精美的石像人頭,就是這樣來的。
陝西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出土也是震驚了世界,就有外中國人想來將之盜走,但是目標太大,就在運走的過程中被人發現,最終攔下。外中國人無奈,只好做一個高仿的帶走。
-
7 # 歷史三日談
怎麼做到的呢?比如說皇家御用的磚頭,尤其是紫禁城金鑾殿的地磚為代表,那一塊塊磚後面,都可以製造的工坊和製造人,除了質量問題是要殺頭的。
從他們的身份上來說,包括出使唐朝的使節、駐守邊鎮的節度使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人物,說白了,這些都是有點事死如事生的意思了,把武則天在生前享受的尊崇帶到了墓裡面。
既然是當朝的使節、節度使等大人物,自然不可能不製造頭,至於說這些頭像的去出,目前來說莫衷一是,有人說是那些外番使節的後代覺得自己的老祖宗站在武則天的陵墓前面覺得沒面子,也有的說是被雷劈掉了。
-
8 # 玄坤文史
武則天的墓是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也被稱為乾陵,在今天的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以北6公里的梁山上。墓葬旁邊還有其他皇室成員,官員的陪葬墓穴。乾陵的出名,除了這麼多年過去,從未被盜,武則天的無字碑外,還有守陵的61尊無頭石像。
-
9 # 左說春秋
一、盜墓被毀說。乾陵埋葬李治和武則天兩位皇帝,傳說墓中陪葬500噸計財寶。多次遭到大規模盜挖。第一次是唐末起義的黃巢為補軍響組織40萬人盜掘未成。第二次是民國間軍閥孫仲連組織士兵盜掘過,也未成功。而小盜賊也多次光顧可能為盜墓時毀壞。
二、地震毀壞說。歷史上多次地震中毀壞。特別是明代1556年8點3級地震。
三、人為毀壞說。這涉及多種人。一是蕃臣國後裔破壞。二是文物販子盜賣。
-
10 # 遺產君
還有一種猜測是人禍說,也是明朝,一個老外跑到乾陵去玩,一下子看到自己的先輩跑到這裡終身替別人守陵,很是不爽,就挑唆、蠱惑當地的老百姓砍掉了石像的人頭,他們為什麼僅僅只是砍掉了頭部,為何不把手或者整個石像都毀掉,所以,這種說法也不可靠。
這六十一尊石像靜靜地等在那裡,期待有朝一日,能找回它們的頭部,好讓它們能全心全意地替武則天守好陵,匪夷所思啊。
-
11 # 紀元的尾聲
在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前“守陵”的石像,實際上是“六十一蕃臣像”,這些石像代表了大唐帝國,甚至是古代中國最巔峰的國家地位,數十個“胡人”酋長、小國國王自願貢獻自己的“樣貌”來給唐高宗和武則天守陵,這種現象可以說是前所未有。
不過“六十一蕃臣”像並非是真人真身,跟始皇陵的兵馬俑一樣,這些蕃臣像也只是石器做的,所以這不是什麼殘忍的殉葬文化,而至於這些在乾陵的石像為何都是沒有頭顱的,這或許跟後世有盜陵者破壞有關。
也是因為六十一蕃臣像的“頭顱”全部都不見了,而且在石像的身上也沒有石像所對應的人物名字記載,因此這些石像的身份都成了謎,久而久之,就給人一種武則天利用“無頭人”來守陵的錯覺。
強唐的特色:胡人以為唐朝天子殉葬為榮。
隋朝的統一,徹底結束了中原內胡漢紛爭的混亂局面,而在隋朝的時候,隋朝天子因為國家實力的強大讓突厥不得不對其歎服,稱之為“聖人可汗”,這是中原王朝歷史上,第一次有天子被遊牧民族加以“汗”的尊稱。
不過真正讓胡人徹底臣服的,還不是隋朝天子,而是唐朝太宗皇帝。
唐朝建立於隋末的亂世之中,李世民在擊敗了一系列的對手後,在武德年間大致完成了唐朝對中原的重新統一,轉而又開始了對北方強大突厥進行防禦,除了突厥以外,還有吐蕃、吐谷渾、鐵勒部等等勢力等待著和大唐的“碰撞”,所以在唐朝身上的擔子,或者說在李世民身上的擔子,非常之重。
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奪過皇權,也是同年,唐朝和東突厥的不明關係因為東突厥的入侵而最終確定破裂,為了防止突厥在長安作亂,李世民立“渭水之盟”作緩兵之計,而在三年後,趁著東突厥兩可汗內部出現爭執矛盾,李世民派李靖北上滅東突厥。
東突厥被滅後,突厥可汗被“請”到長安做客,突厥可汗大勢已去,乖乖臣服李世民,尊李世民為可汗。
不過東突厥的破滅遠遠不是唐朝的領土巔峰,在數年之後,貞觀九年,唐朝的軍隊破滅吐谷渾,吐谷渾的可汗向大唐稱臣,唐太宗也將自己的親生女兒“弘化公主”嫁給了吐谷渾的國君慕容諾曷缽,吐谷渾也正式成為了大唐的“女婿”,也尊稱李世民為“可汗”皇帝。
到了貞觀十二年,統一了吐蕃大部分力量的松贊干布想試探大唐的實力,以此來謀劃進入中原的可行度,於是出兵侵擾吐谷渾、党項等地區,目標直指大唐的松州,而李世民知道此事後就立即派出一支軍隊攔截松贊干布,最終狠狠地打擊了松贊干布的驕傲。
被大唐打敗後,松贊干布乖乖撤軍,然後派出使者和李世民請罪,並提出想和大唐結為“姻親關係”,李世民應允,派出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聯姻關係確定後,雖然吐蕃在國體上沒有向大唐稱臣,可松贊干布對李世民用的都是晚輩對長輩的尊稱。
再之後,特勒部族也隨著“契芯何力”的歸降紛紛投向大唐,他們也尊稱李世民為“可汗”皇帝。
除了這些歸降的勢力以外,整個貞觀年間不斷有遊牧民族、部落投向大唐,他們都按照他們以往的習慣稱李世民為可汗,再加上李世民對胡人以及外華人的包容,所以李世民做到了自古以來中原皇帝的一個巔峰,經過多個少數民族的共尊,他們決定給予唐朝皇帝李世民一個至高規格的稱號,是為“天可汗”。
唐朝的“天可汗”和隋朝“聖人可汗”的區別就在於,天可汗乃是多民族共尊,聖人可汗只是突厥和少部分部落的共尊,含金量不同,因此李世民在胡人心中的地位以外非常之高。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駕崩,當李世民去世的訊息傳出時,大受震動的除了唐朝內部以外,還有一眾遊牧部落的首領和酋長,因為他們大多數都被李世民賜官封地,享受過李世民給予的恩惠,也跟著大唐南征北戰,因此大多數胡人首領表示,要“自盡”為李世民殉葬。
這並不是誇張的表忠心,而是在胡人部落文化中,因為“奴隸之風”的盛行,所以弱者給自己崇拜的強者“殉葬”是很常見的事情,因此李世民駕崩之後,立即有人提出要自己為李世民殉葬,陪葬昭陵,只不過唐朝畢竟是漢人王朝,早已不興這一套,便拒絕了他們的請求。
其中殉葬呼聲最高的就是此前主動投靠大唐的“契芯何力”,而契芯何力融入大唐多年,早已經當自己是大唐的一份子,他也是大唐的勇將之一,後來因為唐高宗的安撫,契芯何力還是沒有自盡殉葬。
不過契芯何力的結局也是很好的,配得上他的忠誠,公元677年,契芯何力去世,唐高宗追贈涼國公契芯何力為輔國大將軍、幷州大都督,而且也滿足了契芯何力想要永遠追隨唐太宗的願望,讓其陪葬昭陵,在大唐,契芯何力的結局是胡人之中最好的之一。
正是因為胡人眾多,且都尊大唐天子為天可汗,於是衍生了這種獨特的“殉葬風氣”,雖然大唐朝廷沒有讓他們真的殉葬,但也想出了辦法來解決他們的願望,那就是做“像”、“俑”來代表這些忠誠的胡人們的身軀,讓他們陪葬在昭陵。
在昭陵之中,就有“十四國君長石刻像”,這十四國國君,正是向大唐稱臣,尊稱李世民為天可汗的胡人“國君”、“酋長”,雖然並沒有將所有胡人都包括其中,但可見李世民的影響力和存在是多麼令人震撼的一件事情。
那麼有了“十四國君長石刻像”的由來和根源,乾陵前的“六十一蕃臣像”,就很好理解了。
六十一蕃臣像:唐高宗、武則天的政治巔峰。
李世民雖然去世了,但是卻沒帶走“天可汗”的尊稱,新即位的皇帝唐高宗李治,繼承了這個稱號,雖然李治本身的能力、格局、作風比不上他的父親李世民,但是李世民留下的班底仍然有著強大的能力。
公元658年,唐朝名將蘇定方滅西突厥,徹底震懾了西域一帶的遊牧部族,西突厥被滅後,大唐的領土範圍繼續被充實著。
公元661年,這一年大唐的領土向西拓展到了最極致,就連波斯都被西域都護府所管轄,後來波斯派遣王子來到長安面見唐高宗,被唐高宗封為“波斯王”。
所以第一代天可汗李世民所留下的,乃是一個帝國的“威嚴”還有一個帝國的自信,而這份自信,也足以讓唐高宗依然受到其他遊牧部族的尊重,即便是唐高宗駕崩了,這種尊重也還是繼續存在著。
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接過大唐的大權,後來還登基稱帝,改唐為周。
在一開始,武則天的叛逆之舉引起了許多忠誠於大唐的遊牧部族的不滿,於是響應著李唐皇室,出兵討伐武則天,可惜的是,武則天早已經曉以其中實力最強大的附屬國以及附屬部落利益,他們都擁護武則天登基,最終這些小部落也跟著李唐皇室全盤失敗。
而這些“投靠”武則天的胡人部族首領們,他們並不覺得武則天這是篡位,這隻能說明大唐臨時換了一個皇帝執政,畢竟在他們看來,武則天也根本不可能真的推翻大唐,只要大唐還平等對待胡人,那麼這就是他們所認可的大唐。
另一方面,也許是武則天為了掩飾自己“改唐為周”的不安,武則天對待其他民族也是一視同仁的,並且加大力度引入“胡人”入朝為官,所以武則天時代,大唐是有部分外國官員的,也是有了這些人的支援,武則天的皇位一直都很安穩。
當然啦,對待強敵武則天也絲毫不含糊,她沒有因為害怕自己的實力受損而對敵人妥協,武則天卻是繼承了“貞觀”之風,對待強敵,她只會更強,所以又有了“貞觀遺風”之稱,也是在武則天時期,大唐的外交和大國地位達到了一個巔峰。
武則天為了“彰顯”自己這種功績和地位,暗示回紇部帶頭建議大家給武則天建造一個可以標榜武則天攻擊的標誌性建築,這就是大唐著名的奇觀:天樞。
“天樞計劃”乃是幾乎所有臣服於大唐的胡人部族、政權都參與進來的一個專案,各方出錢出力購買了上百億的銅來製造一個重達兩百萬斤的通天柱子,而更有趣的是,督造天樞的,乃是波斯國的大酋長,由此可見,天樞正是武則天,或者說是大唐國家地位頂峰的一個象徵。
既然連天樞都有了,那麼武則天在去世的時候,她和唐高宗的陵寢前有類似於“十四國君長石刻像”這種型別的東西自然不奇怪,事實上,乾陵所需要的“守陵”規格比昭陵更大,因此武則天時期向大唐稱臣的遊牧部族比唐太宗時期更多,因此便有了“六十一蕃臣像”。
關於六十一蕃臣像,史書上對其記載並不多,有的人說這是這些“蕃臣”們自願鑄造的,並不是朝廷所安排的,也有的人說,這是大唐朝廷經過層層篩選,有的人還靠“走關係”才選出了這六十一個人。
關於六十一蕃臣,這指的到底是武則天時期的“胡人官員”,還是泛指向大唐俯首稱臣的胡人部族的首領,遊牧政權的國君,後人眾說紛紜,可因為石像的頭顱缺失,對他們的身份也無法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六十一座“無頭”的守陵者,他們都是盛唐時代臣服於大唐的胡人。
六十一蕃臣像的頭顱哪去了?
在乾陵外,如今的六十一蕃臣石像破損已經非常嚴重了,除了它們全都沒有了“頭顱”以外,還有部分幾個石像連身軀都消失了大半,只剩下一個看似石墩的存在,不得不說,六十一蕃臣像的損失十分嚴重。
這種損失也造成了對六十一蕃臣身份辨別的困難,而它們會變成這樣,具體原因也是說不清楚的。
因為在大唐經歷了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不久後,大唐就進入了“安史之亂”這個黑暗轉折,因為安史之亂中主要參與動亂的就是胡人,據說六十一蕃臣像乃是這些胡人們為了“抹去”他們的先祖對大唐皇帝俯首稱臣的歷史,才順手破壞的。
這個可能性是非常高的,因為安史之亂本質上也還是胡漢矛盾爆發的一次戰爭,經過歲月的流淌,又開始有胡人對漢人的生活產生了嫉妒不滿,既然要想徹底“打敗”漢人,那麼就起碼得先抹去自己過去屈服於漢人的歷史。
而除了安史之亂是六十一蕃臣像頭顱消失的嫌疑以外,還有大唐亡了之後的“五代十國”,也被視為是破壞六十一蕃臣像的一個嫌疑,因為乾陵之中的寶藏無數,十分誘人,五代十國的軍閥都想盜竊乾陵來獲得軍費,只可惜乾陵牢固無比,根本打不開,因此那些氣急敗壞的軍閥便動手破壞六十一蕃臣像。
除了“人為破壞說”以外,還有“自然地震說”。
因為六十一蕃臣像本身就是石頭的結構,而乾陵所在的地方發生的地震次數並不少,就算是在唐朝,乾陵經歷的地震都很多,有的人認為,六十一蕃臣像的頭顱就是被“震掉”了,然後被一些想要賣錢的老百姓撿走去賣掉了。
而這種說法的可能性也是不低的,因為在明朝,一些文人到過乾陵並且拜訪乾陵附近的百姓,他們都說這些石頭人的頭顱都是被祖上的人拿去“賣錢”了,既然有這論調傳出,其可信度也還是非常之高的。
總之可惜的是,這些石頭人的頭顱,如今是根本找不到了。
結語:
六十一蕃臣像本身還是包含了胡人對君主表示忠誠的“殉葬”文化,而武則天在去世後還能獲得如此的厚待,從側面也看得出武則天當皇帝,並沒有那麼不堪,畢竟整個大唐之中,也就是乾陵有這種待遇和規模,而後世人,都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了。
不可置疑的是,六十一蕃臣像乃是一種象徵著大唐國力、地位、外交巔峰的存在,可惜的就是它們並不完整了,如果還是完整的,那麼這些和漢人面孔截然不同的守陵人讓你,也必然會成為一道壯觀的風景線。
-
12 # 榴蓮望返206545
當初的人們雕刻守墓人像時,肯定不會有意製造無頭人,自然災害比如地震等原因能夠把石人的頭都破壞掉的可能也幾乎沒有。由此可以推斷,一定是人為的破壞。那麼究竟是誰砍掉了石人的頭呢?在確切證據出現之前,我們作些推斷吧。
盜墓賊來盜取財物,試圖進入墓室而失敗,就砍下石人的頭部,拿去賣錢。中國的古代的石刻工藝品,特別是石人頭,流落到國外的可不少。盜竊者要把整個石人搬走不容易,而帶走頭部要容易得多。
過去的人迷信,如果出現了一些案件,比如丟失東西,人被害死等等情況,破不了案,就有人怪罪附近的石人呀神像呀,說是他們作的孽。就拿它們撒氣。
我們這裡就有這樣的傳說:有一個大戶人家,經常丟失食物,一直抓不住盜賊。有一次又失竊了,剛好找到石人跟前,發現石人的嘴上還留有飯菜呢,啊!可找到盜賊了,下面就是報復了,後果怎樣,你想象去吧。
再說個更加荒唐的故事,有一個女孩子,晚上總是有人偷偷去跟她做事。後來竟然發現,是她家附近一個廟裡的神像乾的事!這樣的“神”,當然不會再姑息他。
回覆列表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一生是傳奇多彩的,若不是有過人的膽識與出奇的謀略,盛唐那樣龐大的國家是斷斷不能治理的有條不紊的。關於女皇的一生,民間流傳了很多神奇的故事,其中最吸引人的還是關於武則天乾陵的故事。偌大的陵墓氣勢雄偉,門口有120多件巨大的石刻群雕,其中61尊沒有腦袋的石像,讓整個陵墓更加神祕起來!
關於武則天的乾陵為何用無頭人守陵,眾說紛紜。有如下幾個觀點比較靠譜:
觀點一:被明朝百姓砍掉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石像的頭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相傳在明朝末年,有個外國使節路過乾陵,發現這裡給唐朝的皇帝守陵的居然是自己的先祖們,心生不滿,覺得有辱顏面,便想把這些石像給毀了。明目張膽的做肯定會惹起事端,於是這個外國使節心生一計。
外國使節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地裡踐踏糧食,第二天又在村莊裡煽風點火,說自己看到了那些石像晚上成精了,糟蹋莊稼。老百姓很容易糊弄,經外國使節這麼一說,覺得確實需要把石像給消滅掉,不然自己的莊稼便收穫無望了。於是當地的老百姓們一氣之下便把這些石像的腦袋給砍碎了。
能夠印證這種說法的還有一句古詩,“赤馬剝落離倒旁”說的應該就是乾陵的立馬和石像都紛紛地倒在了地上。讀到此詩我們彷彿能想象到詩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與民間的傳說相互印證。
觀點二:八國聯軍所為
武則天守陵人無頭之謎,還有一種說法,不過也是跟外中國人有關。相傳認八國聯軍侵華時,看見唐乾陵前面立著石像,八國聯軍怎麼看都覺得這些是使臣的群像,同樣感到有辱他們的臉面,於是就把石像的腦袋給砍掉了。但是這種說法毫無根據,因為據歷史學家考證,八國聯軍侵華並沒有來到乾陵這個地方,更不談砍石像一說了。
觀點三:地震說法
關於武則天守陵人無頭之謎,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地震造成的。相傳在明嘉靖34年,公元1555年1月23日,陝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地震,震級達到8以上,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關中大地震。由於地震發生在深夜,人們還在熟睡中,致使80多萬人死於這次大地震。震中距乾陵只有100多公里,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史學家們推斷,關中大地震是造成61番臣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僅是61番臣像,許多陵前石像石馬毀壞的部分恰好也都是頭部。
其實這些也都只是一種說法,沒有誰能真正的站出來給個解釋,不過即使這些石像已經遭到毀壞,但還是可以從他們的形象中發現大唐盛世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