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錢江潮生涯教練

    自私是人類的本性,並非學生的專屬。

    現在都是需要通過考核來呈現自己能夠獲得相應的資源,自然需要對自己更多的關注,就會出現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現象,也可以被認為是自私的表現。因為自己一旦失去機會,其他人是不會顧及自己的,所以儘可能為自己著想就成為了常態。

    人類的進步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時,顧及他人的利益,這是人性的本質。說學生自私,其實也是社會的現實,也是發展的現實,無可厚非。

  • 2 # 小鈴鐺5723

    現在的學生受外部因素影響太大了。

    說我的學生自私,是有點。他們不會感恩,不知道我整天的辛苦付出,不理解我的想法,自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我的阻止或者建議都是對他們造成阻礙,他們對我充滿了厭惡,感覺我多管閒事,是個討人厭的老師

  • 3 # 追憶似水年華u

    當然是這樣的,他們變得自私我一點也不會覺得奇怪。因為社會在教會他們自私,也讓他們明白必須得自私。當然了,這個教肯定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了。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當你揹負了不能承受的責任和“應該”,拋棄掉後自己就能生活得很好,那麼你會怎麼選?很多人都說當代的年輕人會絕望,真的如此嗎?有的可能會絕望,但更多的會實現一種“進化”。

    這個“進化”就是他們正在慢慢學會不買房,不生小孩,不贍養老人,消費主義,及時行樂,極端利己主義,唯利是圖。以上,都是在面對無法承受的絕望時所催生出來的東西。

    都說天無絕人之路,但是如果說絕你路的人不是天呢?天不會把你往死裡逼,但人不一樣。(別和諧我,天災人禍,有天災當然也有人禍)。

    而他們從小受到奉獻、犧牲、團結等等等等精神的培養,很多人小時候是滿懷激情、滿腔熱血,也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們這個社會不單單隻有好的一面,現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會使他們的精神逐漸得到變化(不好寫啊,就相當於催化劑吧。)。面對如此現實,他們能怎麼做?改變不了啊,那就只能基於本能的自保嘛,缺乏安全感。置於這種危險之中時,這個時候很容易想到的就是自私,因為自私能帶來安全感啊,利益那是實打實的啊。(ps:關注一下唄)

  • 4 # 瑪麗學堂

    我認為是這樣的!的確學生整體比較自私!

    這真的不是一個好的現象,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認可這個觀念,現在大部分學生都自私!

    1:首先造成這個後果其實還是同社會環境有關,現在都講成功學,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很多人為了自己不擇手段,社會以以誰錢多來評價這個人的成功!

    2:大部分家長和老師自己也很自私,平時的生活表現也看得出來,對自己有利的才積極去做!沒有利益的不去看的!老師現在也不同以前老師了,對差生補習都要收費了,任何東西都成為了交易!

    3: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家庭裡面很向著他們,什麼都想要最好的,都只想著自己!很少有想著長輩和其他人的!缺少感恩的心!

    這種現象現在還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我希望家庭和學校要重視社會責任感,社會公德,家庭責任等的教育,使學校培養的學生都有擔當,有為國家為家庭奮鬥的心!

  • 5 # 皓媽課堂

    也許是家長教的吧,我總告訴孩子閒事莫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班級好不等於你好,你自己好才是關鍵。

    這樣的教育天天說,孩子能不自私嗎?問題是自私對孩子自己有什麼不好嗎?

    你的孩子無私,人品好,總幫助人,但學習不好,也不會來事,也沒有特長,最後幹體力活每天辛苦,你願意。

    你的孩子自私冷漠,就自己學習,成績好,工作輕鬆。或者會來事,油滑,不實在,但自己做生意不錯,日子過的也好。

    你希望是哪個?

    這個社會自私的人過的不好嗎?為什麼不自私呢?

  • 6 # 柒柒77seven

    並不是,時代在進步,中國兩千年的小農社會,遺留給我們的一份重要遺產就是農民思維中互相幫助,鄰里之間相互關愛,對人對事熱情,樸實淳厚。當今個人主義膨脹的時代,追求個人幸福就是政治正確,並不是自私,而是學會了劃清界限,彼此之間可以愉快的合作,除此之外也沒必要有很多人情往來。

  • 7 # 白玫瑰140063307

    也不是。只是課業壓力把孩子們的生活直接壓縮成了讀書,吃飯,睡覺。讀書,背書,考試!寫作業!與社會現實生活嚴重脫離!父母,親戚,朋友的概念越來越淡化,家務勞動也極少觸及!一是沒時時間一是用不著,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對日常生活習慣性自我脫離,只對自已的性趣關心,現代的孩子對現實生活越來越厭棄,而網路世界卻豐富多彩,獲取容易,不擔責任,沒有壓力,輕鬆掌控,比現實生活有意思多了!因此,現代的孩子不是自私而是排斥!排斥一切他不感興趣的,討厭的,人和事。是根本不想接觸!這其實比自私更可怕。

  • 8 # 家境貧寒的胖子

    孩子和十年前的孩子除了生活水平提高了,

    孩子本身是一樣的。

    不一樣的是孩子能接觸到的資訊面比以前廣,

    而很多資訊的價值觀是有問題的。

    成年人有分辨能力,

    孩子們沒有。

    這就需要我們去正確的引導他們,

    告訴他們哪些是對的,

    哪些是錯的。

    做錯了對自己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 9 # 鴻雁書香

    我覺得這種說法太片面,時代不同,人們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也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同,所以自私與否都是相對而言的。

    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我們的學生群體裡很多都是獨生子,他們可能會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處理事情,讓人覺得自私,其實這個沒有必然聯絡,孩子的為人處世之道主要看家長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環境的影響,還有後天的性格塑造,所以“越來越自私”的說法不準確。

    另外,發現孩子自私的時候,我們應該透過現象去看本質,要分析孩子的心理訴求,一些自私行為的背後往往是孩子渴望被關注,渴望被肯定的心理的外化,我們應發現問題並及時去糾正這種行為,讓孩子學會分享,讓他感受到分享之後的美好。

  • 10 # 小Q博士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自私和無私都是相對的。現在的學生素質比以前要好很多,但是部分學生由於家裡縱容嬌慣也存在精緻的利己主義。所謂的自私,也可能是學生沒有遠大理想也沒有較高的才能,自身的能力只能夠顧好自己眼前的一點點事情。我們也不必對學生太過苛求,也不用放大去看媒體上的好的或者壞的報道,平常心,好好教育孩子們就好了。我們首先應該相信,孩子們在面臨大是大非面前,是會無私奉獻的,不要做鍵盤俠,也不要把自己的脾氣撒到孩子身上,更不要把淘氣頑皮的天性歸為自私而抹殺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p40pro與oppofindx2哪個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