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老夫子
-
2 # 話小房
在春秋時期,就有關於類似粽子的記載: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於祭祀祖先,不是用來食用的。因為黍是當時人最重要的食物,人們對於他的尊重,每在豐收時節進行祭祀。
屈原是戰國時候的人。
粽子的最早記載是屈原去世後四百年的東漢王朝。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粽“字為”一種蘆葦葉裹米的食物“。到了西晉的《風土記》和東晉的《祠制》記載粽子為一種祭祀祖先的食物,開始了用稻米制作粽子,就是現在的江米粽,用在仲夏時節端午的時候食用。
到了南北朝的時候,有個小說家吳均寫了本《續齊諧記》的小說把端午節吃粽子和屈原聯絡起來。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華人紛紛哀悼他。到了這一天,人們用竹筒裝米,扔進水裡來祭奠他。東漢建武年間,長沙有個人叫區曲,大白天忽然看見一個士人,自稱三閭大夫。他對區曲說“得知你正要來此祭奠一番,很好。但這些年大家所送來的東西,全被蛟龍偷去吃了。今天你如果有什麼東西要送的話,可以塞些楝樹葉,再用五彩線纏上。這兩樣東西是蛟龍最害怕的呵!”區曲照他說的這樣去做了。今天,老百姓們在五月初五包粽子時,還要包上楝樹葉、纏上五彩線,這便是汨羅河的遺風呵。
所以屈原生前沒有吃粽子習慣,因為那個時候叫角黍,祭祀用的,晉代改用稻米食用,跟屈原沒有關係。後來因為一本小說才有了現在的說法。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而粽子是不是因為屈原而誕生則不好界定,但是至少粽子能夠流傳至今,屈原祭祀活動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一種類似粽子的東西,叫角黍,主要是用來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最早有記載的是西晉宜興人周處編寫的當地風俗《風土記》,現代考證端午等節氣的習俗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據這本著作。後來將屈原、端午和粽子聯絡在一起的是出自南朝吳均《續齊諧記》,時間要比《風土記》要晚一點,他在書上記述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楚人很悲傷,用竹筒裝了米,投到水裡祭奠他。也有說法是把粽子投到江裡,魚蝦吃了粽子就不會再吃屈原的屍體了。
2000年以來,端午吃粽子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傳統習俗,種類也因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變化出很多樣式,同時呢,大中華的文化輻射作用下,周邊國家也開始過端午吃粽子。
所以粽子的誕生與屈原有沒有關係真的不重要,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對屈原的懷念,至今我們還時不時低吟《離騷》。
我相信屈原生前也很喜歡吃角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