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千樹下侃歷史

    南梁建立後,蕭衍的懷疑、猜忌、妒憚等人性中的通病開始發作。他並沒有重用謀劃、輔佐他登上皇帝寶座的沈約,反而讓其他的人主持朝政,且常因為小事斥責沈約。沈約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得終日鬱鬱寡歡,暗自神傷。一次,梁武帝蕭衍向沈約抱怨曾經當面懟過他的開國功臣張稷,沈約知道事情原委,乃是張稷不服梁武帝的獎賞不公才酒後失態,出言不遜。想到自己也是這般被卸磨殺驢的對待,所以感同身受的酸道:“尚書左僕射出任邊州刺史,也算是懲罰,已經過去的事情,何必再提。”蕭衍斜眼看了一下不附和自己一起說壞話的沈約,不禁大怒道:“你居然講這種話,還算是忠臣嗎?”說完站起身氣哄哄的拂袖而去。 

    沒有料到蕭衍會大發雷霆的沈約恐懼萬分,呆坐在椅子上,原來,當初的朋友已經貴為天子了,又怎麼還會是從前那個一起大口喝酒,大口吃雞,大發牢騷,無所顧忌的老鐵666了呢!早就變了,不是嗎? 回到家的沈約兀自茫然失措,心神不定,晚飯也沒有吃,想要上床安歇,卻未至床邊便坐下而摔倒在地,並因此得病。

    又一次,蕭衍在宴會上和沈約互相默寫關於栗子的典故,結果沈約故意比蕭衍少寫了三件事。沈約出來後對著其他官吏不屑的說道:“聖上逞強好勝,不讓他三事就要含羞死。”  有人將這大不敬的話傳給了梁武帝,梁武帝大為惱火,認為他出言不遜,對皇上不尊重,要治他罪,經組織部部長徐勉極力勸諫才作罷。

    從此以後,梁武帝更加嫌惡沈約,還經常派人到其府裡訓誡譴責,沈約也有自知之明,多次上表請求離京任職,但卻始終得不到蕭衍的允許。就在這漫長的歲月蹉跎虛度中,沈約的身體日漸消瘦,大不如前。

  • 2 # 旭你好猛

    蕭衍和沈約認識的時候比他小了二十多歲,雙方雖然都是有根基的世家卻也並未想那麼多,是以文學友人的夥伴形式為大眾所熟知的。試想如果有一天與你一起吟詩作對的小夥伴突然說我要登基,你作為世人皆知的和他關係很好的朋友自然是繫結在了一起,好在費心費力後還是獲得了好結果不然沈約的想法可想而知。

    在蕭衍的心中,自己已經成為了登基的皇帝,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人都應該是仰視自己的。這是一個帝王擁有的正常的心態,然而也許是沈約和蕭衍實在認識地過於早了。在蕭衍初出茅廬的時候就與他相識,一些熟人才能看到的弊端就使沈約沒有辦法帶敬愛的吾皇的有色濾鏡去看待他,這使蕭衍感受到自己的帝皇尊嚴受到了很大的侵犯,成為了兩人面和心不和的根本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蕭衍本身和沈約就以詩詞結識,但他們所建立的八人團體本身就是蕭衍為了仿照前朝竹林七賢等創造起來的。與這些權勢心還是要淡一些的文人來說,文學上的造詣難免就稍稍落了下乘。這幾人中又以沈約為首,他們所創造出的四聲八病在後世的詩詞歌賦中的格律判定起了非常大的發展作用。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可喜可賀對於整個文學界都可以說算得上壯舉的舉動卻並沒有八人團體核心創始人蕭衍本人的參與,此時此刻的他已經忙於處理政治上的事務不再過問文壇的事情,在此時期對他們已經分崩離析的關係也已經可見一斑。還有一個有點名氣的野史中也有提到他們因為比較彼此的記憶力而爭吵,蕭衍落在了下乘也就隨著比賽的輸贏在心底埋下了記仇的種子。

    但這並不是沈約在蕭衍心中不得信任的根本原因,其深層緣由是在蕭衍決定舉兵造反的時候沈約表現得過於熱情的出謀劃策使自己失去了儒家學子的風度。可以說在蕭衍被動拉沈約上車後沈約態度過於迅速的轉變使他失去了對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這對一個帝王的判斷來說是非常致命的。雖然沈約在之後的日子裡已經做得盡心盡力,夜深人靜的時候蕭衍還是不免會懷疑,如果他與別人再度交好試圖推翻現在的皇帝的時候是否也會如那般熱情如火。所以沈約和蕭衍都沒錯,錯的是兩個人所在的角度不同導致的對事物發生的想法和觀念不同,才使兩人的關係分崩離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pringboot redis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