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十一50339

    金融替代計劃經濟的計劃的作用,國有工廠和私營企業除了效率沒有本質區別,計劃是國有企業的大腦,金融是私營企業的指揮棒。

  • 2 # 金融學家

    金融的本質是跨時間與跨空間的價值交換。實業的本質是實實在在的經營活動。實業在生產經營中需要跨地區與跨時間的加速增長時就需要金融的助力,金融透過實業這個載體實現價值的交換,獲取利益,從而加速金融價值的裂變。

  • 3 # 雲說財經

    我們今天不從教科書來看金融與實業的區別關係,而是從實務操作來分析:

    第一是獨立性與合作性區別。資料分析、技術分析、寫報告,相信每位朋友時不時都要和資料打交道,但這些工作完全可以自己一個人完成。就跟讀書的時候一樣,把卷子交上去,老師就能給你打個滿分。但實業不同,實業並不存在這麼多的資料和理論,在實業界只要一個人不舒服就搞不定。就像一個大學生走到社會,上司並不會因為一份報告就給你打一百分。這說明金融偏重資料,而實業偏重配合,資料可以一個人獨立完成,而社會需要別人配合。這是第一個區別。

    第二個區別,金融人士更加偏重理性,所以思考面相對偏窄一些。金融人養成了不求人的習慣,因為不需要太多的配合,加上經濟的優勢,所以有時候說話會讓人感覺到刺痛感。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往往會形成自己一種“相對“的優勢。

    第三個區別,是金融的屬性。假如現在有一個投資者和一個創業者,在他們面前同時擺了一個火坑。對於一個創業者,他根本不會考慮跳下去會不會死,只要他想挽救他就必須跳下去;但對於一個投資者,他首先要分析風險以及採取的一切措施,他那一刻總是在算賬,而不是立即跳下去。這點跟創業者明顯不同,金融人士真正在乎的是他保全多少,以及如何在投資中履行清算條款。 

    第四個區別,金融是消極哲學,而實業是積極哲學。“積極”、“消極”的哲學理論,其實是從後來中國A股市場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公司股權戰爭的思考中得出的結論。在“寶萬之爭” 發生的時候,我開始嘗試用底層邏輯解釋問題的本質。

    為什麼說金融是消極哲學?因為金融的最高準則就是安全的變現和退出。進一步深究變現的原因,其實就是落袋為安,先把錢放進你的口袋,就能保證自己有個確定的未來。而對於實業來說,錢只是幹活的工具,錢可以拿來投資人、投資未來。

    在人的身上同樣體現了積極和消極的哲學,其實金融就是一個社會走向的標誌。任何一個組織和社會,假如它的金融業很發達,就說明這個社會充滿了消極。而這種消極因素就是因為我想保護我自己,就會顯得很沒有人情味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管理者如何進行自我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