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夭夭灼灼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mo)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親在世時,看兒子的志向,或者說是想什麼,是否有志於學習(這是引申的解釋)。父親去世了,要看他怎麼做事,多年還能將父親牽掛的事記在心上,並替父親做好,這樣就算做孝順了。

    這裡最不好理解的地方,就是“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有鑽牛角尖的一定會問,父親堅持的“道”一定是對的嘛,如果是錯的也要堅持嗎?其實這是誤解,是曲解了原文。人各有志,兒子不去堅持做父親做的事,這沒有什麼不對,夫子也不會是那種拘泥的人。原意應該是父親牽掛著的事,臨死時惦記著閉不上眼的事。比如財產分配,老人贍養,重大原則事件等(這是舉例而已,夫子也許說的是其它事情)。

    華人有句話叫子承父業,這很好。而根據自己的志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很好。

    不論做什麼,做好,做出成績就最好。不拘泥,做該做的,是最好的。

  • 2 # 惠脈直播基地

    作為長輩用正確的理念

    正確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

    作為孩子擇其善者而從之,

    擇不善者而改!

  • 3 # 亦有所思

    關鍵就在於那個“道”字如何解釋!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在孝道為先的古代,這一句話可謂至理名言,現在也是。並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產生變化。

    一切都因為這個“道”字

    按理來說,任何行為及思想,不論其善惡,皆可稱之為“道”,小人之道,君子之道,殺人之道,滅絕之道。都是“道”。但在《論語》之中,這個“道”肯定是正面的,比如仁愛,比如忠誠,比信義。

    顯然,這個“無改於父之道”,並不是指全盤接受父親的所有思想和行為,而是帶有一定的選擇性。頗有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味!

    也就是說,對於兒子來說,這個“父之道”不但可以繼承,而且可以進化,確切地說是最佳化。摒棄其不足,發揚其長處。

    這也符合題主所說的“傳承”與“超越”。所謂傳承,只是接過來,所謂超越,就是接過來之後進行挑選然後再重點操作。再傳給自己的兒子,兒子也如此一番操作,這就是超越。

    但是,這種傳承和超越的難度相當大,因為這一句只是建議,卻不是規則。最關鍵的就是在兒子眼裡,道是有利於自己長生的行為和思想,還是有利於自己享樂的行為和思想。

    父親奮鬥一生掙下了大筆家業,對於兒子來說,這個“父之道”是奮鬥,還是家業呢?

    活著的時候晨昏定省,現在人死了,我選擇只要家業不要奮鬥,有何不可呢?

    由此看來,子孝不孝不取決於子,而取決於父。子能不能傳承能不能超越,也取決於父。

    教育為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款買房和按揭買房,哪個風險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