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昭楊
-
2 # 露苓蝴蝶
希特勒和義大利結盟自然有他的考慮。原因很簡單:義大利海軍有相當的實力,利用義大利海軍保障德軍運輸線,在地中海牽制英國皇家海軍。不過至今讓我想不明白的是,希特勒既然有這種意圖,為何不佔領直布羅陀,當時德國的武裝力量是辦得到的。如果聽從了雷德爾的建議,北非之戰就會是另一個局面了。其實,希特勒一直對北非戰場視同雞肋,卻不知北非戰場的重要性甚至是關鍵的,只有把英國補給線徹底切斷,英國才會不戰而退,英國一旦被逐出戰場,二戰結局就會改寫。
-
3 # 琺大庶吉士
歷史上,義大利是最早建立法西斯特權的國家,而義大利墨索里尼耀武揚威的時候,德國還處在危機的深淵中。作為法西斯國家的現行者,希特勒十分看重墨索里尼和義大利,但最初的墨索里尼並不看好德國與納粹黨,甚至曾今差點聯合英法將其扼殺在搖籃中。
希特勒也深知這種危機,德國一旦開始破壞凡爾賽體系,並將面對現在歐洲主要國家的反對,甚至武裝干涉,德國必須尋找盟友,並分化西方集團。可以的選擇只有義大利,二者政體已經基本類似,都仇視蘇聯,都覬覦英法的殖民地。二者在互動的過程中,簽署了《鋼鐵同盟條約》成為真正的同盟。當然,不久後義大利就顯示出其戰爭上的弱勢,在德國在西歐勢如破竹的時候,義大利還在吃敗仗。希特勒也在不斷的勝利中,逐漸看低義大利,義大利幾乎從盟國地位淪為後續的僕從國。
確實,希特勒後來後悔和義大利結盟,直到自殺前還在抱怨義大利不給力,聲稱平等對待不相稱的弱者是他最大的失誤。
但問題是,除了義大利,他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雖然德國經濟和工業很強勢,但無論如何也是無法和英國法國再加上蘇聯媲美的。在當時的歐洲環境下,希特勒出於復仇的承諾和意識形態的區別,已經把法國和蘇聯列入一定要開戰的名單裡面,這樣一來,這兩家肯定不能當作長期盟友。的確,納粹德國為了穩住蘇聯,集中全力滅掉波蘭和法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這只是暫時的。
納粹德國要打敗法國和蘇聯,稱霸Continental,特別是攻打法國繞開馬其諾防線就必須進攻比利時,破壞比利時中立國地位。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出於大陸平衡的考慮,一定會加入德國的對手一方。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並肩而立
希特勒能在1939年至1941年避免英法蘇這三個命中註定的敵人聯手,實施了各個擊破,已經非常高明,也帶有一定的運氣因素,但也反映了力量對比懸殊問題,他非常需要盟友,但選擇不多。
要知道,一戰後,德國本來就處於外交孤立狀態,因為東歐這些國家,都是英法在一戰後鼓勵建立的,西歐的比利時,還被德國侵略過。老盟友奧匈帝國的精華部分捷克和奧地利已經被德國吞併,奧匈帝國已經不復存在。
如果在歐洲還能找到德國的結盟物件,那也只能選義大利了。雖然軸心國集團名義上包括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成員。但這些國家實力比起義大利還差不少,充其量只是僕從國。只有義大利,實力接近列強,還有當盟友的資格。
再看看義大利,從羅馬帝國滅亡後,就從軍事強國變成了大國的競技場,它在軍事上知名的是僱傭軍。19世紀末在外力支援下完成統一,還在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中被戰敗,可謂是列強中最薄弱的一環。
30年代,義大利軍事上還是有些建樹的,起碼在西班牙內戰中支援佛朗哥獲取最後勝利,後來又佔領了衣索比亞。因為奧地利問題,本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還處於對立狀態,因為義大利支援奧地利的獨立。
不過,因為雙方意識形態的相似,同時對凡爾賽體系後的歐洲格局都有很大的不滿,德意還是迅速接近。
對於德國而言,義大利的價值在於其地理位置,海軍和殖民地,更有利於德國對地中海和非洲展開軍事行動和實施控制。同時義大利的軍力以及義大利和西班牙的特殊關係,可以在地中海區域對法國和英國形成一定牽制。
總的來說,選擇義大利當盟友是德國實力不足,地緣不利的情況下,聊勝於無的無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