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平新尚
-
2 # 一百分財經
為什麼總有人覺得讓孩子去上補習班就是違法他們的意願?
或許是有家長強逼著孩子去上補習班,不過更多家長還是採用勸說和誘導的方式為多吧?
只要不是嬌寵過度的孩子,只要家長願意擺事實,講道理,大多數孩子還是願意聽話的吧?
網路上太容易把問題極端化,一說到補習班,就好像所有學生都是被拿著皮鞭的家長逼進去的,就好像所有家長都是暴君,所有孩子都是傀儡。
-
3 # 理性教育
課外輔導班是很多父母都反對卻又在選擇的事情。對我而言,無論是作為老師,還是作為一個媽媽,我對孩子報課外輔導班幾乎是持反對意見的,我自己的孩子15歲了,即將上高中,之前上過的輔導班也幾乎沒有。對於課外輔導班,家長一定要慎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報輔導班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孩子成績跟不上,那要仔細分析原因,因為進入中學後,孩子的學習壓力非常大,在校內的時間又很長,課外的時間非常少。如果孩子沒有抓緊課內的學習效率,一味地想透過課外來補課內,這種情況下,堅決不能報。我周圍就有很多原本不錯的孩子因為上了輔導班上課精力分散,反而成績下降的例子。
(2)輔導班的師資到底是什麼樣的?目前的很多輔導班,以賺錢為第一目的。在這樣一個魚龍混雜的一個課外教育體系中,能找到一個好的老師,本身就非常難,很多時候,他們的思維本身對孩子就是有誤導的。我所知道的有些輔導班,孩子都做題都看著不錯,但是一到正式考試,成績直線下降,這對孩子沒有任何的好處。
(3)父母的底線到底在哪裡?我們培養孩子的目的是讓他逐漸成為有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成年人。如果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課外鞏固,那勢必對孩子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潛力低估了。女兒初中三年,沒有報過任何的輔導班,碰到問題時,我總是說:“看看學校的老師能否解決?看看自己能否獨立解決。”三年後即將升入高中的她,碰到問題,總能夠說,“你別說,我自己先試試”。這其實就是一種能力的培養,對她的一生都受益無窮,哪怕現在的成績不是最好。
-
4 # 柱子226550061
學生在校成績不理想,學校老師又沒有精力給予有效輔導,學生又有請求輔導的願望時,報校外輔導班有必要,且效果較好。學生成績較好的學生,自己又沒有輔導的願望,一般則沒有必要報校外文化課輔導。當然,某科想特別發現的例外。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願望,可以選擇音體美方面一項發展,學校教育不能滿足時,可以報校外輔導班,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
5 # 弓長張15973
對孩子報課外輔導班不能一概而論,行或不行,好或不好。要根據家庭情況和孩子的實際情況而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從讀書無用到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迫使每個家庭重視對孩子的培養教育。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投地,光宗耀祖,不息血本,投資孩子的教育。“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己成社會風氣。現在的爸媽寧可只生一胎,也要比底氣,拼財力做到"優育”。當然,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無可非議。有的孩子父母都在上班或外務工,家中只有爺爺奶奶。而爺爺奶奶沒有能力輔導和照顧好孩子的學習。這樣的孩子報個輔導班完成本該完成學習任務是正常的,也是無可奈何。有的孩子學習成績確實差,家長"咬定青山不放鬆”,老牛肉多燒三把火,那怕是一塊炭,讓它在白灰裡面長時間的滾,總會粘成白的。課外輔導對這類孩子看似有作用,但經不了雨水的沖洗。有的孩子頑皮不聽話,學習成績一般或偏上,有潛力可挖,只是不專心,報個課外輔導班,加強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正常。如果課外輔導班是正規的,對這類孩子,效果應該胭顯。有的孩孑學習成績好,學習習慣也好,自控能力較強,我認為沒必要報課外輔導班。輔導班不是傳授新知識,是補漏。對成績好的學生沒太大作用。如果強報,只會養成懶惰不劾腦筋的壞習慣。這類孩子你給他自由空間越大,他的學習成績會越好。因為他會利用自由空間看其它的書,讀其它的文章。長了見識,更有利於學習。如家長引導正確閱讀,絕對強於上任何形式的課外輔導班。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評價課外輔導班這件事。孩子報輔導班要因人而異,有利也有弊。 友情提醒,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家長應根據孩子的興趣,報個文體興趣班效果可能更好。
-
6 # 吳偉2361
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智慧學習習慣 擯棄記憶學習習慣,提高應試效率,推動素質教育。
中小學教學改革,雙向選擇,想跟誰學就跟誰學。中小學教學必須改革開放,引進競爭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中小學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蓄勢教育
改革開放四十年了,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驚人的變化和進步,唯獨中小學的教學模式似一潭死水,顯然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很多人抱怨中小學學生是“勞動模範”,超時工作 沒有節假日;睡眠不足,近視率居高不下;書沒讀多少,身體卻弱不禁風。授課老師認為一撥不如一撥,“你們是我教的最差的一屆。”學生苦水一肚子,“吃奶的力都用上了,怎麼還說我不努力呢?”家長心急如焚,求爺爺告奶奶,“為了你的學習,操碎了心。”學生累,老師累,家長累,這說明了什麼?
中小學能不能雙向選擇,學生自主選擇老師,願意跟誰學就跟誰學。老師雙向選擇可能性不大,因為有義務教育法。在中小學中引進競爭機制會怎樣呢?適度競爭會提高效率,各行各業如此,中小學教學亦如此。據統計,目前有數萬名中小學生選擇了體制外學習,他們不參加中高考,不參加中小學的考試,結果如何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法不一,總歸是一個選擇吧。曾經有人邀請我去體制外的“私塾”授課,被我拒絕,理由是不認可不參加中高考的觀點。我認為可以不必每天去學校上學,但考試必須參加,這是社會層面的競爭,結果被社會記錄並承認。
我傾向每位學生都參加中高考,這是難得的人生經歷,不可或缺。我的一位學生參加了高考(我要求他),在國內一流大學讀了兩年,帶著學分在美國的大學再讀兩年,畢業後立刻被美國LinkedIn公司(現為微軟)錄用,在矽谷。他比較成功,心想事成,為他驕傲。我的一個小學生,不是每天上學,最少的一學期上學天數是19天(老師的統計),別人上學時,他去了遊樂場、游泳池、圖書館……很“悠閒”,但期中期末考試都去,各科都在90分以上,數學幾乎都是滿分。今年上初中(北京一流的“附中”),分班考試成績很好,進了所謂的好班(科技班),數學提優“混進”了A班(年級前30名)。我在想:是他的小夥伴“讓著他”,還是我的教學新法效率高。段子:“豬八戒成佛是因為跟對了人。”
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和手法說是數百年前的模式不為過(可以考證),特別是所謂奧數的教法不倫不類,搞得小學生神魂顛倒,痛苦不堪,家長談“奧”色變,社會驚慌失措,大喊取消。一件簡單的事情人為複雜化了,是故弄玄虛“撈錢”,還是另有所圖,不得而知。奧數是數學的初級部分,初一初二數學提優課中隨處可見。授課老師試圖用“生活類語言”替代“數學語言”講解數學問題,如同用中文教英語,結果能好嗎?我們二十年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得出結論:授課“語言”的偏差導致學生思維混亂,學習效率低下,形成記憶學習的習慣(記題型)。記憶學習具有“封閉性”,後患無窮,想想華人為什麼鮮有獲得諾貝爾獎?
我們主張小學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智慧學習”的習慣(先入為主,尤為重要)。智慧學習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愉悅性,有利於今後的創新。偉人說“從娃娃抓起”,那中小學教學改革就從小學開始吧。承認“錯誤”,改正錯誤,俊傑也。
回覆列表
我是農村小學教師。
我認為,第一: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不好好學習導致成績不理想,那麼需要家長聯合任課老師,大家一起努力。~至於補課,正常上課時間他還不想學習呢,家長佔用他的課外時間讓他補習,他能高興嗎?會不會對學習反感呢?在這樣的情況下補習效果會好嗎?
第二:如果學生在學校努力學習,但成績不理想,那麼可能是學習方法不對,可以多開導,多探討方法,不一定是誰學的時間長,誰上的補習班多誰的成績就好。還有極個別的孩子怎麼努力成績都不太好。
找對原因對症下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