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刁博

    量子糾纏最早是從理論中分析出來的,兩個或多個粒子相互作用後,各個粒子的性質已經融合為整體的性質。此時若是對其中一個粒子的某一個物理量進行測量,勢必會影響到與其糾纏的其他粒子。從描繪粒子性質的方程中可以看出,測量這一個粒子對另一個粒子的影響與時間及距離無關,也就是說對這個粒子進行測量,另一個粒子也會同時發生坍縮,不論距離多遠。這就是愛因斯坦形容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量子糾纏之後在實驗中得到了證實,最開始兩個糾纏的粒子只能分發到距離比較短的兩個位置,距離大一些就會把糾纏破壞掉。後來,潘建偉的團隊經過一系列實驗研究後將能夠發射糾纏光子對的裝置“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送到了太空,糾纏光子在幾乎真空的太空自由空間中可以暢行很遠的距離。2017年6月,潘建偉、印娟、彭承志、王建宇等人透過墨子號衛星將糾纏光子對分發到德令哈和麗江兩地,實驗中創造了1203公里的量子糾纏最遠距離記錄,實驗結果再一次表明了貝爾不等式不成立。這項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Science》上。

    將糾纏粒子源送到了太空自由空間中,證實了糾纏粒子可以分發到千公里以上的兩個位置。從理論上講更遠距離的量子糾纏也可以在自由空間中輕鬆實現。目前需要更遠糾纏距離的實驗設計幾乎不會考慮能否實現這麼遠距離的糾纏,因為比起其他方面,糾纏距離的問題簡直就不叫問題。例如,為了更加嚴密地檢驗貝爾不等式,潘建偉有一個設想,希望在地月拉格朗日點上放一個糾纏粒子源,將糾纏粒子分發到地球和月球上,實現距離達38萬公里的糾纏分發,以此檢驗量子力學的正確性。糾纏距離,從理論上看理想情況下沒有上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戒指有必要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