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忠哥說天下

    一首小詩《我不感謝媽媽》,感動了萬千母親,它的作者是瀋陽市實驗學校中海城小學二年級一班的楊錦麟同學。

    一個6歲的孩子,寫出了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真實感受,也從側面反射出當今社會每一個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糾結和付出。

    我們都說現在的孩子真累,如詩中寫到的那樣:寫練習冊、上語文課、出捲紙、寫生字、背古詩、還要牆角罰站!

    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然而,卻給自己的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小小年紀就開始在各種補習班和題海中疲於奔命了。

    我們的應試教育在某些方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教育的改革,是面向全體華人的,是一個大課題,關乎於國家利益和長遠發展,我們必須認真、謹慎地對待。

    不再希望看到有這樣的詩作出現,不再希望看到有感同身受的母親流淚!

  • 2 # 羨鳥悲花

    在網上找了找,就是這首詩:

    《我不感謝媽媽》

    我不感謝媽媽,

    是她每天罰我站牆角。

    我不感謝媽媽,

    是她每天逼我寫練習冊。

    我不感謝媽媽,

    是她每天給我上語文課。

    我不感謝媽媽,

    是她每天給我出捲紙。

    我不感謝媽媽,

    是她每天讓我寫生字。

    我不感謝媽媽,

    是她教我每天背古詩。

    沒有媽媽,

    就沒有現在的我。

    我不感謝她,

    我還能感謝誰呢?

    孩子的媽媽看了這首詩先是笑,慢慢看到最後紅了眼睛:

    孩子對媽媽的感情真是又愛又恨,結尾說沒有媽媽就沒有現在的我,讓我感到孩子長大了。

    網友看了《我不感謝媽媽》之後,覺得孩子的情感很真實,前面的對比和鋪墊讓結尾更加感人,也體現了孩子內心的真實聲音。

    瀋陽師範大學教授、教育學博士張君說:

    經過媒體的傳播和挖掘,各種顯得超常的兒童被發現,引來眾人“圍觀”也在意料之中。

    類似的事情越多,越能說明孩子們的個性得到了尊重和發揮,他們的特長有機會健康地發展和展示,同時也證明他們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圍觀”之後更應該思考的是:性相近,習相遠。每個兒童的天性都差不多,關鍵在於發現和引導。

    兒童的天性雖差別不大但取向卻不盡相同,有的長於寫作,有的長於表演,因此發現每個孩子的“潛力股”十分重要,這是教育的最初起點。

    當然,兒童成長有其自己的特殊規律,有人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我們要對兒童的成長留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十大名錶排行都有哪些?第一的是哪個品牌的腕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