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正確,歸降東吳的降將雖然數量可能比魏蜀兩國少,但也不是鮮有。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在互相征戰、兼併過程中有很多將領因為各種原因轉投門庭,比如曹操在擊敗楊奉以後收服了徐晃,征討呂布時收降了張遼、臧霸、宋憲、魏續等,在擊敗袁紹以後收降了張郃、高覽等人,曹操的五子良將裡有三個是降將。劉備手下降將也不少,黃忠、魏延、馬超、王平、姜維和川中的嚴顏、吳懿、雷銅、吳蘭等人都受到重用,成為蜀漢的中堅力量。而東吳相比之下顯得有些少,比較有名的有太史慈、甘寧、文欽、糜芳、傅士仁等,這主要是以下原因:

    首先東吳相對曹操、劉備來說,兼併其他勢力比較少,除了攻佔江東,也就是奪取荊州比較有名,其他沒有大的兼併戰事,這種情況下自然招收降將的機會比較少。在前面列舉的五人人,太史慈是攻佔江東時收服的,糜芳、傅士仁是奪取荊州時歸降,只有甘寧、文欽是自己主動來投奔,自然沒法和曹操、劉備比數量。

    其次,東吳接收的降將其實不止這些,但是大部分默默無聞,不為大家所熟知。比如在和劉備爭奪荊州過程中,孫權得到的不僅僅是糜芳、傅士仁兩人,像第一次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時,除零陵太守郝普不肯投降,其他兩群都是傳檄而定,守將肯定也是投降了。而第二次偷襲南群之戰,隨著糜芳歸降的也不止一人,比如廖化也一度歸降,後來詐死偷偷跑回蜀漢而已。

    江東和荊州歸降東吳出名的人少,所以給人感覺歸降東吳的降將比較少。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三國志》比較簡單,很多人並沒有收錄其中,除非比較有名或者在重大的事件中提到,否則很難為人所知。而且東吳的政治結構是以隨孫策攻取江東的淮泗集團和江東士族為主,這兩大集團勢力都很大,而且有自己的部曲,所以外來的降將想出頭是很困難的,大多沒資格列入史書之中。

    像文欽歸降以後雖然被任命為鎮北大將軍、幽州牧,但是隻是一個空頭職位,如果不是涉及淮南三叛這系列重大事件,都未必有機會出現在《三國志》上,糜芳、傅士仁也是類似。所以很多降將是埋沒在了歷史的長河裡,並不是說只有這五個人歸降東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如何看待當今許多學生的高分低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