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生無簡史
-
2 # 曉耽一
端午節在古代是個被嫌棄的日子,五月五日諧音“惡月惡日”,《淮南.天文》有云:【午者,忤也】,由於古代比較迷信,從先秦時起就認為這一天出生的小孩有原罪——“他們不僅代表邪惡,而且性格叛逆,會給父母招來厄運”,所以這些五月出生的孩子大多會被父母拋棄。東周孟嘗君、東漢重臣胡廣、宋徽宗趙佶都是五月迷信的受害者,宋徽宗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是把自己的生辰從五月初五改成了十月初十。東晉名將王鎮惡、我們熟知的詩人辛棄疾,他們的名字是親人為了祛邪保平安而起的。
另外,《白蛇傳》裡白素貞正是因為端午節喝了雄黃酒後現出原形把許仙嚇死的。
《風俗通》裡有一句:【五月蓋房,令人頭禿】,所以約定俗成五月不能給房子加頂。
以上素材均參考自字媒體。
馬上就要到端午節了,也趁著這個問答的機會,一起再來重溫一下這個節日吧。
端午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原本是上古先民擇“龍勝天”吉日,以祭祀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這一天抱石跳江自盡,後來人們便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這應該算是歷史方面的因素吧。
一般說來,端午節起源於南方吳越先民的龍圖騰祭祀,也注入了夏季時令去病防疫的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則起源於北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如今端午節形成一種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祝端午節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從此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這就從地理和政治這個層面上來理解端午節。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午,也即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五月的第一個五日,謂之端午。古人還根據干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20多個。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稱是五月初五,唐以後,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別稱,一躍成為主流的稱呼。這應該可以說,就是從語文這個角度來解析端午節了。
綜上所述,國家如此重視這個節日。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我們懷念和弘揚這個節日,是傳承中華民族的一種特有人文民俗。希望在端午佳節,能夠感受到更多豐富精彩的文化活動和民俗風采。在此。先祝大家端午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