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啊是你吧
-
2 # 北京不冷東京熱
我們常常講日本經濟失去20年,現在有一種聲音認為日本經濟不是衰退,而是停滯。不管怎麼用詞,我們應該都需要知道日本經濟近二十年來不景氣的原因在於哪裡。
日本經濟出現的癥結在於多種負面因素聯動。上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日本許多人生活陷入資不抵債及困苦當中。隨著企業在泡沫中倒下,這直接影響了民眾的收入與支出。
這帶來的結果是:民眾沒錢或者不捨得支援——企業生產的產品與服務沒人買——企業利潤減少或直接沒有利潤——員工工資收入減少——更沒有錢去消費——經濟變得更冷。
所以日本經濟就這樣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經濟越差,人們越沒有錢消費,導致經濟更差。導致通貨緊縮,市場上的錢都被存了起來,只有少部分錢在市場上流通。
其實,日本經濟雖然強大,但其中,50%以上的企業是小微企業,也就是5人以下。這決定了他們抗風險能力比較低,比較容易在經濟蕭條中破產。
另外,日本的零售及經銷業,製造業,餐飲業,以及後來發展起來的金融與科技業,是日本經濟的五大產業。隨著日本國內人口減少,消費不振,這給零售及餐飲,乃至製造業都帶來了消費市場狹小,導致企業難以掙錢的影響。
所以安倍晉三上臺後,針對日本經濟的癥結。他提出了三支箭,就是日元貶值,刺激日本企業出口,在海外去掙錢找市場。然後掙錢回來後發給員工,給員工漲工資。然後透過漲消費稅,進行寬鬆財政政策,提高通脹率,來告別價格低迷,給經濟血管注入流動性雞血。同時,擴大政府財源,緩解政府財政赤字,解決日本政府債務纏身,高達GDP230%的窘境。
安倍希望這種做法,來讓日本告別通貨緊縮,進入經濟正向迴圈。目前來看,隨著日元貶值,以及海外經濟復甦,日本對外出口獲得了成長,也給日本國內大企業員工以及股市注入了能量,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效果。然而日本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和員工並沒有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鑑於餐飲與零售在日本國內佔據相當大份額的情況,安倍大力進行觀光立國,希望讓海外遊客來給日本送錢,幫助日本國內更多中小企業帶來客源,產生財源,這就是日本的策略。
回覆列表
日本製造業牛逼,銷售技能垃圾!!!要不是製造業能力逆天到人家不得不很多產品只能去買日本的。企業早完蛋了。日本的銷售能力豐田本田那都用直接使用歐美管理層進行擴展才活下去……家電業就死了,銷售管理都本國空置,結果越做越垃圾…………!比如日本手機國內都看不到了……雖然攝像頭指紋記憶體電池啥的買日本的大多,不過零售成品真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