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聶喆906

    朱元璋、劉邦屬於一個型別,都是草根階層白手起家,靠著自己努力和天時地利人和開創了一個強大且歷史悠久的朝代。而勾踐則明顯是世襲貴族或者說王族,其最大的成就也僅僅只是成就了春秋五霸的地位,算不得天下大統的帝王,之所以比起同時期眾多諸侯、藩王更被人熟知,並不是因為他“五霸”的地位,而是“臥薪嚐膽”這種不怕屈辱、能屈能伸的堅韌給後人所樹立的典範。

    勾踐滅吳後在要偏安江南一隅還是要“北上中原,尊王攘夷”的戰略方針上,與主張偏安江南一隅的文種發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我們已經無法還原歷史上文種是否真有造反的心思,但越王勾踐賜劍給文種讓其自殺且並未株連他人,說明勾踐並非嗜殺之主。況且文種在政治上與勾踐公然搞對抗,文種之死多少也是因其政治情商不高所致。

    輔佐勾踐滅吳的另一個功臣范蠡,其對越王勾踐的評價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這個評價的前半句其實適用於對所有帝王用人之道,往大了說是權貴階層的共性。但後半句顯示出了勾踐作為一個世襲貴族為人的特性,這類人大都出身顯赫,從小出生起就高人一等,大多發自內心看不起自己的“下人”,有明顯的君臣之別和階級優越感。可以說勾踐從滅吳後稱霸後也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大規模、有計劃殺功臣。

    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在上位後大肆絞殺功臣,與勾踐殺文種根本區別在於出發點不同。勾踐是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維護王者的尊嚴和權威,而劉朱兩位開國皇帝殺功臣是為了保證皇權的順利繼承與皇朝政治體制的穩定。原因很簡單,勾踐和文種在一開始就是君臣、主僕關係,而對於白手起家的劉邦與朱元璋來說,與打天下的功臣們需要從兄弟、戰友關係轉化為君臣、主僕關係,這種角色變化落差太大,隨著他們這代打天下的人年紀越大,矛盾就越凸顯,老臣們的驕橫、權力無不刺激著皇帝們的脆弱安全感並強化他們的猜忌心,為了皇權穩定、尤其後代子孫的生命安全,開國皇帝們一定會把那些曾經同生共死的功臣們當成眼中釘、肉中刺,欲剷除而後快,等待著他們最好的歸宿就只能是死。

    其實這是所有的開國皇帝們同樣的想法,歷朝歷代都如此,程度不同罷了。歷史上劉邦、朱元璋做得最絕,恰恰正是他們相對唐、宋等朝代開國皇帝原生家庭更低而導致的。在封建制度下,對於這些開創新朝代或者說掌控一切的皇帝而言,更多應該從他對社會穩定發展、百姓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去考量一個君主,而不是簡單地用普通百姓的道德觀念和視角去審視皇帝殺功臣與其為人好壞之間的關聯。

  • 2 # 舞夜蘭花

    一位皇帝的好壞,與是否殺功臣的關係不大。

    史學界評論古代帝王有幾條重要的標準:1.是否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包括建築);2.是否開疆拓土實現了大一統,或者一直在實現統一的路上奮鬥;3.是否實施了行之有效的政策,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因此,史學界給予劉邦和朱元璋的評價非常高,對於勾踐的態度是很鄙視的。

  • 3 # 歷史摸黑人

    帝王的好壞與他殺不殺功臣無關,只與他能否治理好國家有關。

    帝王是不需要道德的,如果一個帝王遵守道德約束不僅會被別人嘲笑還會遺臭萬年,這一點在春秋戰國時代表現尤為明顯。一個皇帝如果不道德但是將國家治理好了,那一點也不會受到指責。比如隋文帝奪權殺死前朝小皇帝,唐太宗殺兄逼父也被稱為一代明君。

  • 4 # 廌名

    殺戮功臣是一種手段,目的是消除不穩定因素,鞏固政權,維持統治地位。在當時的權利結構下,粗暴但簡單有效。國家層面的事情,不能用個人的道德標準評價。

  • 5 # 九叔沒睡醒

    不殺功臣的皇帝不專業,更難稱為好皇帝

    看看南北朝時期的王朝更迭,那就是不殺功臣的後果,王與馬共天下,皇帝與貴族權臣輪流坐莊,宋齊樑陳篡來篡去。各領風騷幾十年。

    開國皇帝,創業時期要收買人心,多以兄弟相稱,並且建立一種默契:一起打江山,一起坐江山!

    沒這個默契,誰跟你賣命。

    在皇帝的心中,把團隊當助力;在團隊的心中,皇帝是自己利益的代言人。

    要唯我獨尊,就得剪除權臣,鞏固皇權,把創業時期承諾的共有天下,變成劉家天下。

    所以劉邦盡誅殺異性王。

    假如劉邦不先動手,那些功臣可能會認為,我們能把你扶上皇位,也能把別人扶上皇位。

    還有一些功臣居功自傲搜刮民間財富,激發矛盾,給新政府招黑,動搖了國本。從明王朝到朱家王朝,必須二次革命。

    總之,從創業時期的同事兄弟戰友,變成登基後的君臣,必然產生矛盾。要麼共有天下,若要序尊卑,對不起,不是你幹掉我,就是我幹掉你。自古以來這個遊戲就是這麼玩的。

    若從純技術層面探討,殺功臣的皇帝反而是好皇帝,很專業的皇帝。

    上下五千年,唯有范蠡最清醒。

  • 6 # 蘭靈笑笑生

    范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其忍辱負重,兩千多年來一直廣為流傳這是其閃光點,能忍的君王才能成大事。說到勾踐不得不提一下伍子胥,我覺得勾踐和伍子胥是一個型別的人。忍辱負重,苟且偷生,只為復仇。

    由君王到馬伕,媚顏屈膝,不知廉恥,嘗人糞便,亡國之君,痛徹心扉。而和他共患難的文仲范蠡都看在眼裡。任你王權至尊,曾經的屈辱是忘不了的。我想,勾踐一看到文仲范蠡是不是就會想起曾經的屈辱。勾踐回國後看到越國被打理的不錯,而他能夠復國,能夠復仇,沒有文仲范蠡,任他勾踐再忍二十年也翻不了天。

    雖然勾踐出身貴胄,王族中人,但是他體驗了亡國滋味。這和劉邦朱元璋出身低微其實有相似之處。

    同樣的,劉邦在跟項羽爭天下時經歷過各種狼狽不堪。而他自己又不是那種大賢大才,若不是身邊有張良韓信蕭何等一眾經天緯地之才,他又如何得天下。若是韓信當年自立門戶,他又能奈何?一眾臣子功高蓋主,才能又在君王之上。你這讓君王怎麼睡安穩呢?

    劉邦也知道韓信沒有謀反之心,可是你有謀反的能力,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對於劉邦這樣卑微的出身,斬白蛇起義,稱是炎帝之子(赤帝子)。各種宣傳營銷,加上追隨他的人團隊操作。這些個功臣,尤其是那些功高蓋主的大臣,心裡都知道是咋回事。

    當了至尊無上的皇帝之後,劉邦也不會讓這些功臣名將有一絲絲的不穩定性。他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所以殺掉那些功臣就成了理所當然了。

    另外朱元璋懼怕功臣們胡作非為。而且國家一統,功臣用處已經不大,但是威脅皇位係數卻很高。於是朱元璋產生殺功臣的想法,胡惟庸、李善長、藍玉、常升和張溫等功臣都被朱元璋設計殺害。

    朱元璋時期的那些功臣們恃功而驕,還會幹一些違法亂紀之使,朱元璋殺功臣維護綱常法紀,殺雞儆猴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這些君王或為己或為國或為子孫後代,總之都是為了鞏固穩固自己的江山。若只用個人的道德來評價他們的話,這些君王是一個好人都沒有。都是過河拆橋,鳥盡弓藏的主。但是他們不是普通人,康熙說做帝王是最難的。

    而我們後世評價君王是不是好君主主要是看其對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貢獻和措施,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對於君主在位時的百姓會以他們當時的生活水平,是否安居樂業等來評判君王是不是一個好人。

    這幾位君王歷史評價都不錯,當然了殺功臣這一點就是黑點了。但是他們對於當時自己的國家政權來說,或者對於自家的權利來說這個也不好算是壞人了。

    對於歷史人物我們還是談功績,談貢獻。沒法單純的用好人壞人來評判。

  • 7 # 海波說歷史

    開國皇帝完成統一大業後,首先會用各種手段殺掉當初和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功勞越大,影響力越大,死的越殘。目的是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江山永固,為後代消除異己,能夠代代相傳。打天下時要利用功臣的智慧和影響力。天下統一後,那些功臣反而成了帝國最大的威脅。不只是他們三位,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如此。此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廣汽本田什麼時候出FIT混合動力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