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先生評說歷史
-
2 # 小院之觀
多爾袞落得如此遭遇,是他突然死亡後的必然結果,也是孝莊的必然選擇。
多爾袞,明末清初重要人物,率領清軍入關,並在之後消滅了李自成、張獻忠、弘光、隆武等各政權,是清軍入關前後那十來年中清朝事實上的頭號人物。
在他去世前,清軍已將南明永曆朝廷壓迫到了西南一隅、岌岌可危,清朝最後能問鼎天下,多爾袞算得上居功至偉。
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多爾袞在順治七年(1650年)意外暴亡僅兩個多月後,他的待遇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順治下旨宣佈了多爾袞十四條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並對多爾袞一黨進行嚴厲清算。
表面上看是順治下的旨意,但當時福臨剛滿十三週歲,這個年齡難以做出如此殺伐決斷,這些決定的作出與皇家另一位重要人物——孝莊皇太后顯然脫不了關係。
民間流傳的孝莊下嫁多爾袞的傳說並沒有真實憑據,孝莊的政治智商卻是公認的。以孝莊為代表的力量對多爾袞進行如此凶狠的清算,實際也是清朝貴族內政治派系的傾軋。
首先,多爾袞入關後實行的一些政策侵犯了清朝其他權貴的權益。多爾袞進入北京後,首先是力排眾議確定了遷都北京,讓遠在盛京的小皇帝趕到北京再重新登基了一次,北京從此確定為清朝的首都。
但在當時,這些決定在八旗內部是有不同聲音的。
清軍進入北京之初,遷都北京並未被提上議事日程。雖然多爾袞堅持認為“京師乃天下之根本”,但以英郡王阿濟格為代表的不少滿族將領都表示反對。阿濟格認為,漢人跟滿人是不會一條心的,應該放手劫掠,讓將士婦女財富任取,如同皇太極時代數次入關一樣,讓大家都滿載而歸。
這是相當一部分滿族將領的心聲,他們都流連故土,不願就此改變生活習慣。
多爾袞的戰略眼光無疑高出阿濟格許多,他力排眾議,堅持遷都北京,並且抬出了皇太極生前說過的“若得北京,立即遷都”來,終於使得阿濟格等一眾滿族將領無法再提出異議。
雖然平息了反對,但這決定無疑是得罪人的,即使從日後來看,這個決定對清朝無比正確,但當時也免不了有守舊派為此怨恨多爾袞。
另外,多爾袞為了緩和滿漢矛盾,收攏人心,重用漢人官員。從效果來看,這招很管用,但同樣有滿洲貴族對此反對,認為這會損害滿人的利益。
當然,在封建王朝裡,大權獨攬的多爾袞用人也難免有自己的喜好,這也成為政敵攻擊他的理由。多爾袞死後,就有部下揭發“凡伊喜悅之人,不應官者濫官;不合伊者濫降”。
多爾袞賞罰嚴明,清朝貴族將領犯法,他也同樣嚴懲,這又得罪了一部分人。
這些因素加起來,朝中對多爾袞懷恨在心的人就為數不少。
其次,多爾袞大權獨攬,對順治的地位構成嚴重威脅。入關後,清朝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是順治,實際上的皇帝是多爾袞。舉個例子,因為政務都需要多爾袞處理,為了方便,他把皇帝的璽印都拿到了自己府上,方便辦公。看上去是為了工作,但這種行為放其他人身上,等同於謀反。
1647年以後,多爾袞已經不用再向順治行跪拜禮,“以後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他的頭銜也從“叔父攝政王”變成“皇叔父攝政王”,最後變成了“皇父攝政王”。
順治看多爾袞的眼神,越來越像曹髦看司馬昭一樣。
順治朝不保夕,孝莊自然也是如此,孤兒寡母只能任多爾袞行事,多爾袞不是皇帝勝似皇帝,順治在多爾袞死後才敢說“睿王攝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國家之事,朕既不預,亦未有向朕詳陳者”。
多爾袞的飛揚跋扈,無疑在母子二人心中投下恐怖的陰影。並且說實話,如果多爾袞不是狩獵墜馬意外死亡,假以時日,正當壯年的多爾袞取代順治也很有可能。
另外,就是八旗集團內部的互相傾軋。多爾袞領正白旗、鑲白旗兩旗,從始至終,他與擁立順治的正黃旗、鑲黃旗兩旗的矛盾始終存在。多爾袞為了壓制兩黃旗,手段也冷酷無情,兩黃旗大臣索尼、遏必隆、鰲拜等在多爾袞時代或遭罷黜,或被籍沒,結怨極深。
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時代的八大貝勒之一,又是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他和多爾袞開始同為攝政王,名次在多爾袞之前,在八旗內也是德高望重,卻被多爾袞一步步踩在了腳底。雖然濟爾哈朗為人低調,主動讓出了名次,多爾袞卻還要羞辱他,他以濟爾哈朗的王府超標為由,罷黜了他的輔政王,換上了自己的弟弟多鐸。這份羞辱,濟爾哈朗自然會銘記於心。
當初與多爾袞爭位的豪格則更是被幽禁至死,死後福晉還被多爾袞所納,更令許多支援豪格的大臣不平。
以上種種,多爾袞在世時當然沒人敢亂髮議論。如果多爾袞是正常死亡,死前把身後事安排得井井有條,也不會出太大么蛾子。但多爾袞是突然暴死,也就沒來得及安排後事,他自己正值壯年,又怎會想到一次狩獵事故就導致自己離世。
再加上多爾袞本人並無子嗣,弟弟多鐸已死,兄長阿濟格又是個政治低能,沒有了掌握權力的血親,最後弄得個眾叛親離,群起而攻之後慘遭清算,孝莊和順治做出如此決定,也就不奇怪了。
-
3 # 塗舟
皇太極暴斃之後,並沒有留下有關於皇位繼承的一絲訊息。這就使得滿清政府在皇太極死後便陷入了奪位之爭。
以多爾袞為首的兩白旗和以豪格為首的兩黃旗之間火藥味十足,一度劍拔弩張。最後在族長代善的主持之下,雙方決定坐下來洽談。
由於多爾袞與豪格勢力不分上下,奪位之爭一度僵持。最後,多爾袞先發制人,提出擁立皇八子福臨做皇帝。此建議一出,立刻獲得了族長代善的支援,順治順利的繼位,作為回報,孝莊皇太極後將多爾袞冊封為了攝政王。
按照祖制,攝政也好,輔政也罷,政權總有一天是要歸還給皇上的,但是順治很明顯沒有任何機會在親政的年紀號令天下!十四叔多爾袞,在平定天下之後,逐漸從順治的政治夥伴轉變成為政治敵人!
順治六歲繼位,到十三歲親政,看起來時間並不長,而且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政治當中,遵循“二十而冠”的規定,順治是完全早於二十歲的便親政的。但是呢,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度,有很多東西是不遵循中原禮數的。比如“嫡長子繼承製度”,清朝是不貫徹的。
順治是被多爾袞一手擁立起來的皇帝。客觀的說,順治的繼位是多爾袞與豪格相持不下的產物,是政治鬥爭的結果。多爾袞本人是很有做皇帝的野心的,他只不過是在壓制壓制再壓制。然而皇帝是一天天長大的,他是會逐漸明白事理的,他不會心甘情願的受人擺佈的,他是要鬥爭的。
答案也很明確:沒必要!
或許有人會說:孝莊你是多爾袞的情人啊,怎麼能夠這麼狠心呢?筆者現在告訴你,多爾袞與孝莊皇太后的戀情完全見於野史。就連孝莊太后下嫁的故事正史也無絲毫記載,所以是存疑的。
或許又有人會說:正史也是人寫得,怎麼能都排除他倆情侶關係的這種說法呢?那麼筆者也會很明確的告訴你,就算他二人有不正當關係,那也是不能見光的。順治鞭屍多爾袞孝莊不加以制止,正好可以洗脫嫌疑。
所以,多爾袞的權傾朝野得罪的不僅僅是順治,而是真的傳統的官僚集團、貴族集團。他們日夜盼望著多爾袞倒臺,期望著順治親政,從而實現利益在分配。
另外,順治挖墳掘墓之時,孝莊別沒有發表任何意見,這真是要培養順治獨當一面的能力。用挖墳掘墓來昭示百官、用乾綱獨斷來磨礪自己。這是孝莊的意願,只有讓順治在風雨中成長,才能激發出他的狼心,成為一代雄主!
【文 / 楚南青史君】
-
4 # 歷史畫中人
多爾袞和豪格曾經因為爭奪皇位而互相有了仇恨,不過後來兩個人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讓六歲的順治來當這個皇帝。順治元年四月多爾袞以豪格圖謀不軌,後悔當初沒當皇權為理由,企圖以此謀殺豪格,由於順治皇帝哭泣不食,才得以免去死刑。不過在順治元年四月的時候,多爾袞以豪格圖謀不軌為藉口,公報私仇,想要殺豪格,但是因為順治帝絕食,豪格他才僥倖不死。不過順治帝也因此開始記恨多爾袞了。
福臨年僅6歲,朝政大權自然落在了多爾袞的手中。此時,福臨的皇位,甚至是性命,都要看多爾袞的心情。這時,孝莊皇太后“時尚年少,美冠後宮,性尤機警”,決定犧牲自己,以保全順治的皇位。而多爾袞也以商議朝政為由,經常“親到皇宮內院”,即皇太后的慈寧宮,和孝莊皇太后相會。
大家都知道順治皇帝繼位的時候才是一個6歲的孩子,還異常盼望母親的關愛,可是那時候的孝莊為了幫助她的兒子繼位和穩定局勢,也是不得不委身多爾袞,因為多爾袞當時是攝政王,國家的決策權都在他的手上。因此孝莊太后自然少了很多關心孩子的時間,那麼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考慮,世界上沒有一個孩子是喜歡自己的母親和別的男人在一起的。
順治帝對他一直以來的厭惡與憎恨,多爾袞倚仗自己的權勢在順治面前作威作福。《湯若望傳》說:”他穿的是皇帝的服裝。“順治帝自己也回憶說,”那時墨爾根王攝政,凡是國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參與,也沒有人向朕報告。
嫌皇帝把玉璽放在宮中,他每次調兵遣將是得去宮中奏請很是麻煩,乾脆就把玉璽放在了自己府中,皇帝再小也會覺得他這是挑釁皇權啊!
總結:孝莊皇太后和多爾袞之間的這件事,嚴重關係到皇族的顏面問題。由於多爾袞生前的權勢太大,因此順治因為這件事情一點也不能抬起頭,但多爾袞在他死前太強大了,順治也沒辦法,所以順治在多爾袞死後嘆了一口氣,也可以說他終於解脫了。順治忍氣吞聲了這麼多年,於是在多爾袞去世之後將怨氣全部發洩了出來。在多爾袞去世沒多久,順治帝的位置穩固了,便將多爾袞的全部封號都剝奪了,還將多爾袞的墳墓挖掘。
-
5 # 歷史奇女子
1650年8月,多爾袞在外出狩獵時,因不慎墜馬而死。順治帝聽聞這一訊息,親自帶領文武百官在東直門外,迎接多爾袞的遺體回京。他不僅按皇帝的規格厚葬了多爾袞,還追諡多爾袞為“義皇帝”,廟號“成宗”,對他的後人大加撫卹。
僅僅過了兩個月,多爾袞身後的境遇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順治先是褫奪了多爾袞生前及身後的一切爵位和恩俸,後來又對其挖墳掘墓,鞭屍、梟首示眾。(糾正題目中一處錯誤:恨極多爾袞的是順治,不是孝莊)
想當年,順治帝能順利登基、入主中原,全賴多爾袞的一手扶持,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對多爾袞如此仇恨呢?
一、權臣的通病多爾袞作為輔政大臣,大權獨攬,滿朝文武大臣都對其俯首聽命,他外出圍獵或帶兵出征時,王公貴族都要列班跪送,儀禮排場幾乎和皇帝等同,他的睿親王府裝修的比皇宮還要豪華。
此外,多爾袞還以皇帝信符收藏在宮中、取用多有不便為由,把本該屬於皇帝專用的璽印,放在了自己府中。
由於多爾袞戰功赫赫、輔政有功,順治先後加封其為“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慢慢的,多爾袞也從一個聽命的大臣變成了凌駕於皇帝之上的長輩。
權臣勢力過大,勢必會威脅到皇權,這是自古以來的皇帝堅決不能容忍的!
二、宵小奸謀多爾袞死後,他的舊部蘇克薩哈和詹岱等人,向順治帝告發多爾袞有謀逆大罪,不僅私制龍袍,還打算興兵作亂,他昔日的政敵也紛紛舉報多爾袞有不法行為。順治依此定了多爾袞“十四條大罪”。
可後來,乾隆在為多爾袞平反時,認為這些罪狀不過是宵小奸佞之輩的計謀,理由是:多爾袞如果想謀反,以他的勢力和麵臨的機遇來說,早就在入關前當上皇帝了,怎麼還會等到日後?
三、太后下嫁明朝遺臣張煌言曾寫過一首《建夷宮詞》:上壽筋為合巹尊, 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這裡的“太后”指的是指順治的生母——孝莊皇太后。“太后婚”,暗指的就是“孝莊下嫁於多爾袞這件事”。
至於孝莊太后為什麼會嫁給多爾袞?有人認為,是出於政治上,拉攏多爾袞的需要,也有人說,是受滿清舊俗“弟弟娶寡嫂”的影響,不管怎麼說,孝莊的委身下嫁,讓順治帝覺得是一件十分屈辱的事,再加上還要被逼封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小小順治的心裡早埋下了一棵仇恨的種子。
四、少年叛逆順治自六歲登基,一直處於太后的管制和多爾袞的強勢之下。在他們的要求中,順治沒有童年,他被逼著如何做一個好皇帝,被逼著如何治國理政,沒有人考慮到他作為一個孩子的正當需求,這一切都讓順治感覺壓抑。
所謂壓力有多大,反彈就有多大。
多爾袞死後,12歲的順治就宣佈要親政。他親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擺脫多爾袞加在他身上的束縛,好像唯有把多爾袞貶低到泥土裡,他才能重獲自由。
一代權臣,落得如此下場,也是令人唏噓不已。
-
6 # 浦
多爾袞的遭遇,是滿清王朝從部落共議制向皇權集中制轉變過程中,皇權和旗權的鬥爭導致的。
多爾袞上位之前,皇太極統治時期,滿清根本不是一個封建皇朝,因為它連最根本的繼承人制度都沒固定,領導人採用的是八旗推舉制度。顯然,這時候沒有皇權只有旗權。
否則,毫無疑問應該是豪格上位,他是皇太極的長子,確定無疑的首位繼承人。
多爾袞就是藉助了旗權的支援,才當上了臨時八旗共主的位置,又藉助入關搶佔北京的功勞,才正式轉正。
轉正之後,多爾袞心思變了,他想當上終身制的八旗共主,還要世襲。
很明顯,他在這條路上的主要障礙不是孝莊順治這母子倆,而是手握兵權的八旗旗主們。
因此多爾袞在位的時候,想法設法削弱八旗其他幾旗的實力,各種壓制,各種打壓,那些人當時就是一個恨啊,但是沒辦法,只好忍著。
多爾袞最大的失算就是不知道他的壽命,結果壯志未酬。他人一死,生前壓制的那些旗權代表人物,紛紛反撲。
而這時候的皇權衰弱,根本沒有辦法反抗旗主的要求,只好犧牲多爾袞,讓大家發洩怨氣。
一直要到康熙時期,滿清的皇權才真正得到鞏固,旗主們終於退到二線去養老了。
所以說,多爾袞的死後遭遇不是因為孝莊恨他,而是因為他生前為了當皇帝壓制旗主們,而他死後,孝莊和順治無法壓住旗主們,為了保住皇帝的地位,只好讓多爾袞當個替罪羊。
這是政治鬥爭的殘酷啊。
-
7 # 腦洞趣味歷史
“順治帝福臨命令毀掉阿瑪王(多爾袞)華麗的陵墓,他們把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化為塵土。”——衛匡國《韃靼戰紀》
【注:衛匡國,原名馬爾蒂尼,義大利傳教士,曾面見過順治皇帝,並獲得其支援,允許他在杭州傳教。】
衛匡國記載的多爾袞被毀墓掘屍這件事,發生在順治八年,當時順治皇帝給多爾袞定了十四條罪狀。
而在不久前,順治皇帝才剛剛追封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在滿清歷史上,多爾袞是一位極為特殊的人物。
論功勞,多爾袞“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論地位,多爾袞被順治皇帝稱為皇父攝政王。
但同時,順治皇帝對多爾袞卻是恨之入骨。
第一恨、多爾袞專權干政,威脅到了皇權多爾袞戰功卓著,他為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巨大的功勞。
手中有軍政大權、又有聲望的多爾袞,在皇太極去世後,儼然成為了滿朝文武中,最龐大的一股勢力。
多爾袞藉助手中的權力,他並未將順治放在眼中,多爾袞“初稱攝政,次稱皇父,繼而稱聖旨”“在日私制帝服,藏匿御用珠寶”。
多爾袞要求滿朝文武大臣對他要“列班跪送”,逢年過節,還要向面對順治一樣,給他送禮請安。
朝會上,面對順治皇帝,多爾袞還以“體有風疾,不勝跪拜”為由,不向順治皇帝行禮。
多爾袞的行為已經嚴重挑戰了封建時代皇權的底線,對於順治而言,多爾袞等同於“亂臣”。
第二恨、多爾袞殺死肅親王豪格後,強娶豪格妻子為側妃皇太極死後,因其未立繼承人的緣故,多爾袞和豪格這兩位皇位最有利的競爭者,便爭鬥了起來,甚至於一度還曾兵戎相見。
多爾袞實力比豪格略勝一籌,但這點差距卻不足以奠定勝負,因而多爾袞不得不做出妥協,轉而和豪格一起扶持沒有勢力根基的順治皇帝。
多爾袞藉助這手以退為進的手段,緩和了緊張的局面,接下來他便以攝政王的身份把持朝政,然後一個個分化瓦解支援豪格的勢力。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傳五》:濟爾哈朗諭諸大臣,凡事先白王,書名亦先之。輪到多爾袞徹底掌握住主動性後,他便以豪格隱瞞部將亂報功勞,以及任命罪人弟弟為由,將其幽禁致死,之後還強迫豪格的妻子嫁給他做了側室。
豪格之死,意味著多爾袞的權勢進一步加強,但這種強勢打壓對手的做法,帶給順治皇帝的卻是滿滿的危機感。
第三恨、多爾袞對孝莊文皇后不敬,並鬧出了“太后下嫁”的醜聞乾隆年間的國史館纂修蔣良騏,在其著作《東華錄》中記載多爾袞的罪行中提到: “ 多爾袞背誓肆行, 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 以挾制皇上。”
多爾袞權勢滔天,他自稱皇父,又對孝莊文皇后不敬的行為,鬧出了清初的一大謎題——孝莊文皇后是否下嫁多爾袞了?
不論結果如何,多爾袞的行為都等同於公然告訴順治:我想當你爸爸。
但很顯然,順治帝顯然不喜歡多爾袞的提議,“詔削爵,撤廟享,並罷孝烈武皇后諡號廟享,黜宗室,籍財產入官”。
-
8 # 解憂女
多爾袞死後的掘屍毀墓,
絕不可能是孝莊太后所為;
分析一下你就會明白,
大清能夠入主中原,
多爾袞功不可沒,
加上皇太極去世,
福臨登基是多爾袞的擁戴,
後被封為攝政王,大權在握,難免功高鎮主;
皇帝年幼,國家大事基本上都是由多爾袞說了算,好多大臣不服,但都忌憚多爾袞弟兄的勢力,就連豪格都抬不起頭,後被多爾袞害死;
皇帝親政後,本想大刀闊斧的幹,
也受到多爾袞的歧視和阻撓,包括婚姻也做不了主,這在福臨的腦海裡早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若不是多爾袞先死了,福臨也不會放過他,也會想辦法殺他。後來多爾袞死後,許多大臣見福臨對多爾袞死後表現出的態度,也乘機報復多爾袞,在福臨耳中盡讒言,才有了後面的掘屍毀墓。
-
9 # 瀚海說史
可能有人會說,你有何資格說多爾袞是個可笑的人。但以瀚海的認知,這是實事求是的說法。為什麼呢,很簡單,多爾袞沒有找準自己的定位,他要權力就做的徹徹底底,要麼就急流勇退,夾在空中做個萬年老二,最後不被修理,那就反而有點神奇咯。
我們都知道,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十四子,在努爾哈赤駕崩時,由於年齡太小無法參與皇位的爭奪,於是乎皇位被能力卓越、呼聲最高的皇太極順理成章地拿走了。
果不其然,皇太極在入關前夕突然駕崩了,這可是清王朝入主中原的最關鍵時刻。沒過多久,恰如久旱逢甘露,大明的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了。這就像一塊大蛋糕,等著權侵朝野的多爾袞把握住機會,一舉登頂。
可惜的是,不,應該說可笑的是,多爾袞沒有利用這個完美時機,把自己的權利最大化,去奪取那近在咫尺的皇位。他在豪格(皇太極長子)和代善(努爾哈赤長子)的制衡下(問號臉),最終幾方妥協下,皇位由僅有六歲的福臨(皇太極幼子、順治帝)拿走。
而在這基礎上,後來他權傾朝野,以準皇帝自居的行為,不就確實很搞笑麼。從1644年清朝入關,到1648年末,多爾袞以順治的攝政王的身份指點江山,那叫一個英姿颯爽,叱詫風雲,在他的眼中,順治小兒就是一個擺設、自己行使指令的傳話筒。
同時,多爾袞的稱號從皇叔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最後到達了皇父攝政王。皇父,大家想象一下,這是何等的榮耀。他帽子上的東珠足足有十三顆,而作為皇帝的順治也僅為十四顆,這隻有一顆之差啊。
做與不做是兩個概念,多爾袞的權侵朝野或者取而代之也是兩個概念。有野史記載,也有影視劇杜撰,說是孝莊為了兒子順治的皇位,私下裡早已委身於多爾袞了,這很有可能。
但是,在多爾袞眼中,她真的就是個女人,僅此而已了。從多爾袞的種種表現來看,他要的是皇帝的榮耀,不是那個萬眾矚目的皇位,榮耀他拿到了,皇位不屑一顧了。
多爾袞的突然離世,昭示著清王朝勢力的重新洗牌。1650年多爾袞墜馬不治而亡,不管這個原因真與假,他就是死了。
順治先是追贈多爾袞為成宗皇帝,葬禮一切規格全皆按皇帝操辦。兩月後,隨著多爾袞死去的喧譁過去,整個清王朝勢力也就開始洗牌了,順治要拿回自己的一切,要完全把控整個天下。
總結:這就是多爾袞的一生,也可能是多爾袞早就預想好的一生,他在生前把自己想要的、想做的全部實現,留給後人盡情評說。就比如,我說他是個笑話。。
-
10 # 觀景說史
序言: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是清初的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年幼的順治帝在他的輔佐之下,在1644年率領清軍入關。清軍入主中原後,標誌著清朝從一個地方性政權到一箇中央集權的全國性政權的轉變。
順治帝在北京登基稱帝,先後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1650年冬,多爾袞死於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但僅僅兩個多月後,順治帝就剝奪了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第一點:多爾袞得寸進尺的不正思想觀念非常嚴重
順治皇帝為了表現出自己有多麼的尊敬多爾袞,同時也是由衷的感謝多爾袞忠心輔佐自己,他給了多爾袞無數的殊榮和待遇,甚至在後面封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這是歷朝歷代都無先例之事。
上朝的時候臣子是要向皇帝請安的,當時清廷的大臣們上朝除了向皇帝請安,還必須要向多爾袞請安。特別是多爾袞被冊封為“皇父攝政王”後,他可以說是第二個皇帝了。到了多爾袞後期,他做什麼事都不再去請示順治,自己批閱奏摺、下旨等。這就意味著多爾袞除了沒有皇帝的名分之外,他完全是在行使著皇帝的所有權力。
順治是皇太極第九子,在多爾袞和豪格爭奪帝位的大戲中,成為最終的受益者。為了能夠穩固順治帝得來不易的地位,孝莊太后和順治帝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順著多爾袞。順治帝在後來給了很多榮譽和權力給多爾袞,而端莊美麗的孝莊太后為了兒子,則心甘情願的把自己奉獻給了多爾袞。看到自己母親為了自己所做的一切,順治心裡是非常難過的,這也是他把多爾袞冊封為“皇父攝政王”的原因。
在多爾袞死後不久,他的政敵們接二連三的出來翻案,揭發多爾袞的大逆之罪。多爾袞原先的親信大臣看勢頭不對,也紛紛倒戈。最後他們羅列了多爾袞十四條罪證,每一條都是大罪。
結束語:
順治帝在眾多大臣對多爾袞死後檢舉揭發之下,聯想到多爾袞對他們母子倆的所作所為,把多年的積怨全都爆發了出來,不但追奪多爾袞的一切封典,還下旨進行掘墓。雖然說這完全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鬥爭的結果,但是也同樣反應出了順治帝和孝莊太后對多爾袞有多恨。
回覆列表
多爾袞——一個在清朝的歷史中無法輕易跳過的名字。
在皇太極死後,有兩股勢力對當時的大清寶座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一股是長子豪格的皇子派,另外一股就是皇弟多爾袞的派系。
然而,這兩股勢力都沒有取得最後的王座,勝出的卻是年幼的順治——福臨!
其背後離不開順治的生母——大玉兒,也就是孝莊的努力。在眾多勢力中斡旋讓自己的兒子登上帝王的寶座,孝莊做出了怎樣的犧牲?
在《孝莊祕史》這部改編的歷史影視劇中,多爾袞和孝莊的愛情是曲折的,頗為感動人的。
但是,那畢竟是文學改編,裡面有多少的藝術加工恐怕說不清楚。
然而我們翻開《清史稿》的記錄,其中對於多爾袞和孝莊的描寫就是語焉不詳了,由此我們不難猜測,在孝莊將自己兒子推到皇位的過程中多多少少就會跟多爾袞產生瓜葛。
兩人也許並不像文學作品中描寫的美好愛情一般,但是私情應該是有的。
雖然說大玉兒在眾多勢力斡旋中讓自己的兒子登上了皇位,但是多爾袞的身份也水漲船高,成為了攝政王。
以皇父的身份出現的多爾袞,在順治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傷痕。
也就是說多爾袞給成長中的順治留下了很深的心理創傷,這也就為以後順治清算多爾袞提供了基本的原因!
三、多爾袞的遭遇,到底是誰的主意?
多爾袞死後兩個月被毀屍掘墓,我覺得應該是順治的注意。
孝莊礙於情面也不好阻攔,也許她也有這個意思,但是絕對沒有順治來的洶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