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8338121969113

      解放前,在村子裡只是辦喜事或節慶之時才有鶴舞出巡,而在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作為民間藝術的鶴舞,參加過華南地區“中南五省”民間舞蹈大賽並獲得一等獎;1959年春節期間在廣州文化公園連演30多場欲罷不能。1999年參加慶祝澳門迴歸表演,2003年被中國文化部派往南韓參加亞太地區假面舞民間藝術表演獲廣泛好評。

      中山市沙溪鎮申明亭村的鶴舞,追溯歷史,源遠流長。申明亭村的開村始祖楊大道於元朝從中山城區石岐搬至沙溪申明亭村。因為當時的申明亭村靠近西江,村間的草坦邊有一塊土地叫蝦蒼地,當地村民稱蝦的兩條大須為“蝦蒼”。“蝦蒼”燒熟了之後是紅色的,而申明亭八世祖楊梅昌去世後就葬於蝦蒼地,為了避諱和尊重先輩,申明亭村人從此不穿紅袍,不舞紅色的獅子和龍。但是,沙溪隆都地區的民間藝術很繁榮,各村都有龍獅等民間藝術在喜慶或重要歲時節日時出巡。因此,申明亭村民也想辦法創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民間藝術在喜慶的時候慶祝。

      

      古時的沙溪申明亭村,位於西江的中下游的沖積灘塗地帶。翠竹叢生,江水汩汩,魚蝦成群,蚌蠔成堆,良好的自然生態,吸引著一大群的白鶴在這裡棲息,白鶴聚棲在水邊的竹林間,出沒於岩石上,與魚蚌同樂,逐波戲水,形成一片和諧的自然環境,甚得村民喜愛,村民便將這些天天飛翔在村邊的白鶴稱之為仙鶴。可巧的是,在隆都話中, “鶴”與“學”同音,而申明亭村一向又有崇尚義學之風,從南宋立村到元明清,村中部曾經出過不少名儒。為頌揚村人勤奮好學之風,申明亭村民便創作了獨具風格的鶴舞。

      申明亭村的鶴舞,以扎作的鶴作為道具,扎鶴是鶴舞的“第’道工序”。扎作藝人先選好上等的竹子,然後,用篾紮成鶴的骨架,鶴頭是“技術核心”。鶴頭裡面裝有很多“機關”,紮成一隻高2米多、長近2米多的鶴型之後,就給鶴披上一層“皮”,“皮”一般用白扣布做成,羽毛以前用白紗紙做剪成,現在有了人造毛之後,就用紡織好了人造毛替代。鶴舞道具通體雪白,只是在鶴的頭頂掛一條紅布以示吉祥。

      紮好鶴之後,要先到村裡的廟宇裡進行一番祭祀,祈求神靈保佑。

      鶴舞出巡,在申明亭一向被當作最隆重的盛事。在過去的申明亭村,每有鶴舞出巡,就有明珠引路,由村中的族老鄉紳等有名望的人開路,一個古裝打扮的人物扮成子薇星,胸前掛著片照妖鏡,表示驅除妖魔。另一個人挑著金漆木盒,木盒裡放著書本,寓意申明亭村民崇尚教育,還有古代人物扮相的文巡和武巡相隨兩邊。鶴舞出巡時,歌者歌唱鶴歌,有八音鑼鼓隊吹奏音樂,場面十分壯觀。鶴舞巡遊隊伍經過時,村民都要在自己家門口備上茶水、茶果等迎接巡遊隊伍的到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想摻和煩雜社交的做法有問題嗎?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