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棚蔬菜種植戶,對於蔬菜的出棚價、菜販子賺的中間價和零售商的出售價略有了解。至於農民1300斤蔬菜只賣15元,我認為不能盲目地認為誰賺了錢,這需要從多方面找原因。
舉例說明:2019年,大蔥種植面積較大,致使價格在1元/斤左右,在“蔥賤傷農”的情況下,2020年種植面積大量減少,價格達到了10元/斤左右;再例如:在大棚西紅柿連續三年高價的情況下,去年多個大棚蔬菜戶轉行種西紅柿,結果春節前後的西紅柿,出棚價從未超過1塊錢,到現在還沒走出低谷。
從以上兩個例項說明:“物以稀為貴”這句至理名言很難打破。就1300斤蔬菜僅賣了15元,說明了種植戶在種植蔬菜時,要麼是跟風種植,要麼是去年當地的同種蔬菜價格較高,今年種植量特別大,當然也不排除質量差的原因。如果認為1300斤蔬菜賣15元太少了,既不夠本錢更不夠工錢,那麼,前幾年爛在地裡的白菜怎麼解釋?要知道,市場經濟要服從市場規律,並不是投資了、出力了就會有相應的收穫,那樣的話,誰還會有創新?
我種植的大棚蔬菜,全是靠菜販子銷售運往批發市場,但他們也不是光賺不賠。例如年前,蔬菜價格只漲不跌,菜販子穩賺不賠,但近段時間就不行了:今天菜販子的收貨價,明天拉到菜市場,有可能比零售價還要低。這主要原因是蔬菜上市量每天都在加大:不僅大棚蔬菜,小拱棚、露地蔬菜陸續上市。
就本題來說,菜販子花15元買1300斤蔬菜,也是在賭:能掙就掙,不能掙賠上15元也無所謂。假設種植戶賣的蔬菜特別搶手,種植戶也不可能僅15元就賣1300斤蔬菜。
假設零售商從菜販子買入的菜3元,零售時最低需要5元。或許有的朋友說零售商真狠,比種植戶賺錢還多,實際上這裡邊也有利害關係。例如,一稱買來百稱賣,掉稱是人所共知的;再者,蔬菜的特點是“水菜”,在風吹日曬的情況下也掉稱。但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賣菜後期,在精挑細選後,蔬菜價格會捨本賣,這也是前期價格較貴的原因。
至於15元買1300斤蔬菜,如果是零售商也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因為有時就是買了一堆垃圾,必要時還需自己清理。畢竟現在人們資訊比較靈通,否則誰會這麼偏宜賣給你?
總之,在這個法制化年代,強買強賣、壓級壓價的情況很少;在這個資訊化時代,1300斤蔬菜賣15元,只能說“物有所值”,不存在錢“被誰賺了”的疑問。
我是大棚蔬菜種植戶,對於蔬菜的出棚價、菜販子賺的中間價和零售商的出售價略有了解。至於農民1300斤蔬菜只賣15元,我認為不能盲目地認為誰賺了錢,這需要從多方面找原因。
首先,種植戶判斷有誤
舉例說明:2019年,大蔥種植面積較大,致使價格在1元/斤左右,在“蔥賤傷農”的情況下,2020年種植面積大量減少,價格達到了10元/斤左右;再例如:在大棚西紅柿連續三年高價的情況下,去年多個大棚蔬菜戶轉行種西紅柿,結果春節前後的西紅柿,出棚價從未超過1塊錢,到現在還沒走出低谷。
從以上兩個例項說明:“物以稀為貴”這句至理名言很難打破。就1300斤蔬菜僅賣了15元,說明了種植戶在種植蔬菜時,要麼是跟風種植,要麼是去年當地的同種蔬菜價格較高,今年種植量特別大,當然也不排除質量差的原因。如果認為1300斤蔬菜賣15元太少了,既不夠本錢更不夠工錢,那麼,前幾年爛在地裡的白菜怎麼解釋?要知道,市場經濟要服從市場規律,並不是投資了、出力了就會有相應的收穫,那樣的話,誰還會有創新?
菜販子也有喜有悲
我種植的大棚蔬菜,全是靠菜販子銷售運往批發市場,但他們也不是光賺不賠。例如年前,蔬菜價格只漲不跌,菜販子穩賺不賠,但近段時間就不行了:今天菜販子的收貨價,明天拉到菜市場,有可能比零售價還要低。這主要原因是蔬菜上市量每天都在加大:不僅大棚蔬菜,小拱棚、露地蔬菜陸續上市。
就本題來說,菜販子花15元買1300斤蔬菜,也是在賭:能掙就掙,不能掙賠上15元也無所謂。假設種植戶賣的蔬菜特別搶手,種植戶也不可能僅15元就賣1300斤蔬菜。
零售商賣價高,但消耗大
假設零售商從菜販子買入的菜3元,零售時最低需要5元。或許有的朋友說零售商真狠,比種植戶賺錢還多,實際上這裡邊也有利害關係。例如,一稱買來百稱賣,掉稱是人所共知的;再者,蔬菜的特點是“水菜”,在風吹日曬的情況下也掉稱。但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賣菜後期,在精挑細選後,蔬菜價格會捨本賣,這也是前期價格較貴的原因。
至於15元買1300斤蔬菜,如果是零售商也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因為有時就是買了一堆垃圾,必要時還需自己清理。畢竟現在人們資訊比較靈通,否則誰會這麼偏宜賣給你?
總之,在這個法制化年代,強買強賣、壓級壓價的情況很少;在這個資訊化時代,1300斤蔬菜賣15元,只能說“物有所值”,不存在錢“被誰賺了”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