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小hui515

    胤禛抓週一事,真假或無從考證。但依題所述因為胤禛抓週,拿筆胡亂畫了幾下,果為康熙臉色驟變,據此本人有以下看法:

    一、抓週的意義

    抓週風俗起源於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種小孩週歲時的預卜嬰兒前途的習俗,具體實施是在新生兒週歲之時,將各種物品擺放於小孩面前,任其抓取常用物品,有筆墨紙硯,算盤,錢幣,書籍等等。如先抓印章,則謂長大以後必能官運亨通;如先抓毛筆,則謂長大以後好學,必有一筆錦繡文章;如抓算盤則為將來長大善於理財,必成陶朱事業。

    抓週風俗一直能夠流傳至今,或為玩樂,或為儀式,都飽含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愛,對孩子前途寄予厚望。即便不會因為孩子抓了什麼真的對其進行定向培養,但是中國自古相信命運天定,此舉也會在長輩心裡埋下期望的種子!

    二、胤禛的身份

    胤禛作為皇子,其母烏雅氏當時位份不高,康熙將其交由佟佳氏孝懿仁皇后撫養,自然身份尊貴,萬千寵愛於一身,事事都會專人專辦,受萬千矚目。皇子抓週,意義重大,康熙親臨也可看出對皇子的喜愛和殷殷厚望。

    三、清朝皇室對文化重視程度

    康熙本人六歲繼位,非常好學,更不用說對皇子的教育。當皇子臨近入學之年時,康熙對於師傅的選擇課程的設定均有縝密考慮,上書房課讀的雛形即隱然其中。

    四、"敕"字的含義

    綜上所述,抓週本就隱含康熙對胤禛的殷切厚望,另古人頗為迷信,本就重視文化的康熙在清朝建儲並非一定嫡長子的情況下,怎能不在胤禛抓週抓到筆並寫出“敕”字時,驟然變色呢?

    歷史總是迷霧團團令人好奇猜測,卻又尋不到答案,誰能篤定康熙晚年重用胤禛,並傳位於胤禛與彼時抓週亂畫之事毫無關聯呢?

  • 2 # 無月文化館

    這件事情,我個人感覺應該是文學作品塑造出來的,但是既然題主在這裡提問了,不妨也回答一下。

    先說說胤禛是誰,可能很多人說起清朝哪個皇帝,馬上就知道,但是直接給個名字,就很多人不知道了。

    這個胤禛啊,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此時的康熙第四皇子,也就是四阿哥。

    在胤禛的抓週儀式上呢,胤禛一開始先拿起了一支毛筆。

    當時康熙心理就樂了,因為毛筆代表文采。

    清朝愛新覺羅家馬上得天下,馬下治天下。

    因此很看重皇子們的文學功課,胤禛拿起一支毛筆,就代表這個皇子將來會勤於功課,這是好事。

    但是胤禛拿起毛筆之後,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胡亂在紙上畫了幾下,根據筆畫,依稀能看出一個字來。

    什麼字呢?

    “敕”!

    什麼意思,在古代,皇帝對下面下命令叫敕,這是皇帝專用的一個字。

    小胤禛在這時候畫了一個敕,說明將來胤禛是要做皇帝啊。

    古人還是比較迷信的,康熙也多少有點心,見此情景,也不免內心有些波動。

    當時,已經立了太子了,但是這時候胤禛又在抓週儀式上,畫了一個敕字,這不是代表將來會產生皇子之間為了皇位的爭奪嗎?

    康熙皇帝是非常厭惡自己的子嗣間起衝突的,因此對此,康熙皇帝的內心有些不高興。

    事情就是這麼一回事,但是就像我在文章開頭說的,我認為這事是杜撰的,為的就是映證後來胤禛登基成為雍正皇帝是天命所歸。

    畢竟這種皇家內部的事情,怎麼可能描繪的這麼繪聲繪色,太像文化作品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3 # 野袍子仙女

    導語:抓週很多人都不陌生,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過現在這個傳統很少有人繼續了,傳統意義上,抓週的時候抓到什麼就意味著孩子的一生將與什麼有關,那麼為什麼胤禛在抓週儀式上讓康熙帝臉色驟變呢?

    我們先來了解下人物關係

    一、康熙帝生平簡介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穆麟德: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後先後平定三藩、收復臺灣(鄭氏臺灣)、親征噶爾丹、保衛雅克薩(驅逐沙俄侵略軍),以尼布楚條約確保清王朝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控制,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

    康熙帝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後世學者尊為“千古一帝”,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2歲),日後皇太子愛新覺羅·玄燁變得驕縱與蠻橫並結黨營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殺索額圖,父子關係趨於緊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林哈蘇行宮,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宣佈廢除太子。之後眾多阿哥開始了對於皇位的覬覦。

    大阿哥胤褆是庶長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歡,自知無望,向康熙提議八阿哥胤祀,理由是“術士張明德嘗相允祀必大貴”,又說要替父殺掉胤礽,讓康熙極為寒心,嚴加訓斥,同時對胤祀嚴加提防。這時三阿哥胤祉揭發大阿哥搞魘鎮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將大阿哥囚禁。康熙厭胤祀勾結胤褆,也將其關押,後又釋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復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與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領託合齊、兵部尚書耿額結黨營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詔廢太子。從此廢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見此亂局,主動退出競爭。

    胤礽再度被廢之後,八阿哥胤祀轉而支援十四阿哥胤禎(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十阿哥附庸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廢后,敢於為胤礽說好話,屬太子黨。胤礽二度被廢之後,胤禛看到胤礽絕無復立之可能,開始結黨營私,窺視儲位。這時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和以胤祀為首的八爺黨兩大勢力。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1722年【壬寅年】12月20日)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零10月(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當時八爺黨支援的十四阿哥胤禎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宣佈康熙遺囑宣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

    2013年8月29日,遼寧省檔案館新館首度展出的“康熙遺詔”,上面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臺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稱之為“千古一帝”。但是也有學者研究指出,康熙所謂的“盛世聖君”形象系後人建構與美化,其實他本人及其統治時期存在許多瑕疵,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二、愛新覺羅·胤禛

    愛新覺羅·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為雍親王。在二廢太子胤礽之後,胤禛積極經營爭奪儲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同時設定軍機處加強皇權。雍正帝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其第四子弘曆。

    九子奪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援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太子。同年封胤禛為和碩雍親王。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

    當時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康熙諸皇子儲位的傳奇猜疑很多。胤礽再立後,為鞏固儲位又進行了一些非法活動,引起父皇不快,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將他廢黜。以後不斷有朝臣為他復位奔忙,均遭康熙帝處罰。胤礽被遺棄了,但他留下的皇太子的空位,康熙帝卻未令人替補,惹得諸皇子為之大動心機。胤禩有資本,繼續活動,又一次受到父皇斥責。他的同夥胤禵“虛賢下士”,聯絡各方人士,“頗有所圖”。胤禛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帝的信賴。

    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歲這年,正是康熙帝登基六十週年大慶,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時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清查京、通兩倉,又秉命冬至祭天。胤禛的這些活動,對他來說有兩重意義,一是由於他多次隨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足跡遍於中國主要地區,使他有機會了解各地經濟物產,山川水利,民間風俗,宗教信仰,歷史問題,取得了關於民事的第一手資料;二是觀察了康熙帝處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鍛鍊了處理某些政事的能力,獲得了從政的一些經驗。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對胤禛日後治理國事都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胤禛抓週儀式上到底畫了什麼讓康熙帝臉色驟變?

    相傳“抓週”起源於三國時期,並在孫權之孫——末帝孫皓身上應驗,一時間風靡江東,傳為習俗。“抓週”就是在孩子週歲之時,父母為孩子準備筆、書、印、劍、算盤等各有寓意的東西,讓孩子隨意抓取,以此判斷孩子將來的作為和品性,然後針對性地加以教育培養。比如抓到印,長輩就認為其日後可能位極人臣,就會培養其步入仕途;抓到劍,可能入伍為將,就聘請武者授其武藝;若抓到胭脂,說明日後必定沉湎酒色,那麼從小就需要嚴加看管。

    事實上,“抓週”不僅在民間風靡,在皇宮之中也照樣流行。說來其實也很好理解,皇子關係到國家傳承和兆億生民的安居樂業,皇家對此自然會更加上心。況且自詡天命所歸的皇權,也需要這種手段來安穩人心和鞏固統治。

    然而康熙皇帝卻清楚地記得,當初為胤禛舉行“抓週”儀式之時,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筆。康熙皇帝當時高興不已,以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誰知胤礽直接抓著筆在紙上胡亂畫了幾筆。起初,康熙皇帝沒有在意,以為只是小孩子隨便塗畫,誰知定睛一看,發現這幾筆居然形成了一個“敕”字。要知道,“敕”乃是皇帝專用的字,這是寓意胤禛有潛龍之象啊!當時太子已經冊立,而且表現尚佳,所以康熙皇帝面色變得鐵青,認為這不是什麼好事,將此事拋之腦後,對胤禛也比較冷淡。

    時間一晃而過,轉眼間,阿哥們都長大了。然而,長大後的胤礽卻越來越不討康熙喜歡,因為胤礽變得驕橫跋扈、目無尊長,康熙很生氣,經常教訓他,哪知道胤礽不知悔改,反而變本加厲。

    有一次,康熙外出打獵,晚上住在帳篷裡,夜裡胤礽悄悄地靠近帳篷,企圖偷聽康熙講話,康熙發現之後,忍無可忍,回去之後就廢掉了胤礽。

    廢掉太子之後,太子之位就空閒出來了,眾位阿哥眼見有了機會,紛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爭相拉幫結派,鬥得不可開交。

    然而,四阿哥胤禛卻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別人忙著搶奪太子之位,只有他閒雲野鶴,不爭不鬥,彷彿置身於事外一樣。

    康熙覺得這個兒子不一般,於是再三觀察他,後來發現四阿哥遇事冷靜、行事果決,對兄弟友愛,對父皇尊敬,而且公私分明,胸懷天下,實在是儲君的不二人選啊,康熙又聯想起之前的抓週事件,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於是,康熙不再猶豫,就寫下了遺詔,將皇位傳於四阿哥胤禛。

    總結:所以自古以來,韜光養晦這個詞在胤禛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所以說做人做事一定不能驕傲自大目中無人,胤礽就屬於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的那種了,可惜了。可能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胤禛的皇位實至名歸。

  • 4 # 歷史伴讀小二

    抓週儀式起源於三國孫權時期,抓週的儀式基本就是擺放著筆、墨、紙、硯、算盤、錢幣、書籍等物品。

    因為雍正皇帝胤禛竟然隨筆亂畫出了“敕”字。也不知道是否屬實,因為週歲的小孩能夠提筆寫字,即使是神似字型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那我們在講講“敕”字是什麼意思。據古書記載:“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詞(漢時凡尊長或官長告誡子孫或僚屬,皆稱敕。南北朝以後專指皇帝詔書) 手把文書口稱敕”。

    “敕”字屬於古代皇帝專屬詞彙,就相當於目前的禁詞一般的存在。雍正皇帝胤禛隨筆亂畫神似的字就能如此直指康熙皇帝的內心。

    一、這未必不是康熙的成人心理去揣摩一個週歲的小孩的胡亂描繪的筆畫,這皇帝當久了,也是落下一副疑神疑鬼的結果。

    二、康熙皇帝內心想到未來會不會兄弟蕭薔起禍,自相殘殺的悲慘結局。因為康熙皇帝作為熟讀漢文化古典及千百年來的帝王心術的大家,有了這一番思慮也屬於正常。

    三、雍正皇帝胤禛這麼驚駭世俗地表現,呈現出這樣的王者之氣,那麼太子胤礽屬於已故的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的獨生子,雖然過世了,但究竟給太子胤礽留下多少暗中的勢力。雍正皇帝胤禛出生之後,自己的生母烏雅氏才封為德妃,相比皇貴妃還不如的等級。他的成長過程會不會被人中途暗殺等手段,也是為了給太子胤礽掃除一切的障礙呢?

    這未必不是康熙皇帝最為擔心的事情了。

    也或是康熙皇帝為了遵從“立嫡以長”的漢民族的皇室傳統,最後也只能是“虎毒不食子”的舔犢情深,冷落雍正的目的。

    最後才能實現了他在週歲之時所畫的“敕”的皇帝寶座之位,證實了這樣的“抓週儀式”的神預測罷了。

  • 5 # 花禪酒仙

    抓週是一種在小孩子週歲時測算他前途的古老文化習俗,這種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習俗的產生和人們世俗的等級觀念有很大關係。

    “抓週”的發展

    “抓週”起源於魏晉南北朝的江南地區,但那個時候並不叫抓週,而是叫“試兒”,直到隋唐時期才慢慢普及;

    後來唐宋時期,這種習俗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盛行,這個時期人們稱這種習俗為“試晬”或者“周晬”;

    到了元代和明代,這種習俗才真正在中華大地盛極一時,人們稱這個習俗為“期楊”;

    俗話說盛極而衰,之後的清代是這個習俗的衰退期,到了這個時候,人們才稱呼這種習俗為“抓週”或者“試周”;

    清代“抓週”使用的物件和講究

    清代“抓週”的習俗雖然開始衰落,但是人們對抓週還是很重視,特別是皇室抓週和民間抓週又有很大區別,主要體現在使用的物件上。

    民間抓週普遍使用的物件有:啟蒙讀物(如三字經等)、毛筆、算盤、食物、玩具;如果是女孩,還要增加鏟子、剪子、尺子。

    皇室抓週儀式要大很多,使用的物件也較多,主要包含:古董奇珍、文房四寶、稱算工具、金銀財寶和食物。

    胤禛抓週康熙為何臉色不好看?

    抓週的每個物件都代表著一個志趣,孩子抓住一個物件就代表著他的志趣、前途和他長大後要從事的職業。

    胤禛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也就是後世熟知的雍正皇帝,屬於皇室貴族行列,胤禛的抓週儀式自然也很大,但是胤禛在眾多抓週物件中抓住了一隻毛筆。

    毛筆這個物件代表作家或者畫家之類的學者型別,這與康熙的期望相差甚遠;古代講究的是子承父業,康熙的皇位自然也是要傳給兒子,但是胤禛抓住的物件和皇位關係不大。

    康熙雖然有好些個兒子,但想要在這些兒子中選一個合適的人來繼承皇位也很不容易,通過胤禛抓週的物件聯絡到他的未來,就相當於康熙平白減少了一個皇位繼承人;

  • 6 # 摯守靜篤

    據說,他在一歲的抓週儀式上,拿著毛筆胡亂畫幾下,就寫出了個“敕”字,讓康熙變了臉色,這是真的嗎?

    中國歷史上有個現象,大凡帝王,特別是有為之君,史書上總有他出生不平凡的記載。

    漢高祖劉邦,《史記》中記載,他母親劉媼曾在湖邊歇息時,做了一個夢,夢到遇著了神仙。然後就雷電風雨大作。劉邦父親去看時,見有蛟龍伏在劉媼的身上,醒來後就懷有了身孕,然後就生下了劉邦。

    所以,劉邦常自稱自己是“赤帝子”,因為按史記索隱的解釋,那條龍是赤龍。又在劉邦斬白蛇起義故事時,白蛇母親也說,是赤帝子斬了他兒子。

    唐太宗李世民,《舊唐書》也說,他出生時,有兩條龍在門外嬉戲,三天才離開。李世民四歲時,又有個算命的來說他有龍風之姿,到二十歲左右時就能濟世安民。

    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時赤光繞室,奇異的香氣一個月才散,他自己則滿身金色,直到三天後再褪去。

    宋太宗趙光義則是他母親夢到有神仙捧著太陽送過來,才懷上他的。生趙光義那天,紅色的光芒像火一樣閃耀,街巷都能聞到異香。

    清太祖努爾哈赤,他母親孝莊文皇后懷了他十三個月才生。剛懷上時,就有紅光在身體周圍盤旋,像龍一樣。在生他之前,又夢到有神仙抱了個孩子放在孝莊文皇后懷時,說是能統一天下之主。生下他後,又是紅光滿宮,香氣不散。

    從我們今天來看,顯然這些異象是假的,雖然他們都記載在所謂的正史上。這些都是封建帝王要宣示他們是天子,不是平凡人,顯示出他們的帝位是上天授與,標榜其統治萬民的合理性罷了。原就當不得真的。

    現在再回到雍正身上,一歲(抓週)時就能寫出“敕”字,顯然也是顯示其不平凡,當不得真的。

    在大清初年的後宮中,不讓皇子的生母親自帶孩子,於是胤禛被交給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還好,這佟佳氏出身較高貴,又沒得兒子,這小胤禛也知道皇后比他生母高貴,所以時時討好佟佳氏,很得其喜歡。

    不過,不管怎樣,他非嫡子這點還是不能改變。因此,胤禛一直都比較低調,從小就性格穩重,謹守禮儀。極力搞好和其他皇子關係,對父皇也十分尊敬。

    當恃寵而驕的太子胤礽被廢后,其他兄弟都拉幫結派爭奪皇儲之位。在這個過程中,胤禛的不爭(應該是看似不爭)的穩重,反而讓康熙皇帝看重,皇位竟然陰差陽錯的落在了胤禛頭上。

    (康熙)

  • 7 # 古今歷史觀文

    眾所周知,中國的父母,從古至今都對孩子充滿了期待,因為這種期許之心而衍生出了抓週的風俗,想在孩子幼時就能預料他的未來,並對期加以針對性培養。事實上,這種殷切盼望孩子成才的心情,非獨平民百姓具有,帝王將相亦不能免俗。

    ▲兒童抓週用品

    不過在胤禛一週歲抓週的時候,康熙皇帝卻突然變了臉色,這是為何呢?說起此事,先得從康熙皇帝的幾個兒子說起。首先得說太子胤礽,他是康熙皇帝與髮妻赫舍里氏(孝誠仁皇后)所生,因為皇后早逝,所以把對妻子的滿腔思念全都寄託在胤礽身上,對其十分寵愛。在胤礽一歲時,康熙皇帝就下詔立胤礽為太子。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康熙皇帝對太子的教育,一直是親力親為,從不假借他人之手。

    ▲康熙皇帝讀書像

    在康熙皇帝眼裡,胤礽是未來要繼承自己皇位的人,所以他要努力把太子培養合格。然而,因為太子早早就受到恩寵,被康熙慣出了一身毛病。漸漸的,康熙皇帝看太子越來越不滿意,便廢除了太子之位。康熙屢次點撥太子,告誡他要改正自己的言行,如若改正,就將太子之位歸還於他。

    ▲太子胤礽劇照

    可以說,康熙皇帝作為父親還是比較慈愛的,在看見太子有悔過之意時,便又恢復了他的太子之位。然而,復位後的太子顯然沒有明白父親的用心良苦。為了防止自己再次被廢,他開始拉攏父親身邊的臣子,卻不料這一舉動徹底觸怒了康熙皇帝。在他看來,這無異於造反,此等大逆不道之舉,直接導致胤礽第二次被廢。

    太子被廢后,其他皇子開始蠢蠢欲動,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九子奪嫡”。然而出乎許多人意料的是,日後坐上龍座卻是看起來最清心寡慾的四皇子胤禛。至於胤禛得以坐上皇位,細說來,跟他當初抓週還有些關係。

    ▲四皇子胤禛劇照

    在太子胤礽5歲時,胤禛剛滿週歲,康熙皇帝照例為其準備了文房四寶、馬鞭、弓箭等物用於抓週,以此來判斷自己的四兒子是從文還是從武。結果小胤禛徑直抓過了一支毛筆,在紙上塗塗畫畫。康熙皇帝見狀略喜,暗自覺得未來四子定在文學上有所造詣。然而待康熙皇帝看清胤禛在紙上畫的東西后,卻當即臉色大變,這不就是他平時批改奏摺寫的“敕”字嗎?四兒子竟有為帝之徵兆!康熙皇帝頓時有些不喜,畢竟此時他已冊立太子,如此徵兆豈不是意味著四子將來要奪嫡嗎?

    ▲雍正皇帝劇照

    因此從這次抓週之後,康熙皇帝一直對胤禛抱有警惕之心,想要防止其日後奪嫡。然而,胤禛從未表現出有干政之心,為人淡泊恬靜,與妻子琴瑟和鳴,甚至還一直支援太子。於是,康熙皇帝漸漸放鬆了對胤禛的懷疑。在太子被廢之後,康熙皇帝重新考慮繼承人時,想起了胤禛抓週的情景。不知是康熙皇帝跟著抓週預言指引,還是康熙皇帝成全了胤禛,讓其未來跟抓週的預言重合。總而言之,一位大清王朝的傑出皇帝就此誕生了。

    參考文獻:

    《清稗類鈔》

  • 8 # 仁者厚德載物

    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而抓週在原理上與這句話是相似的。通過孩子小時候的愛好而推斷長大後的事業。

    抓週最早有記載是起源於三國時期,有種說法是當時東吳的皇太子孫登因病去世,吳大帝孫權需要在其他幾個兒子中選出一位立為皇太子。此時一位叫景養的人求見孫權,說有不能只看皇子們是否適合做皇太子,也應該考量考量皇孫們。他一個辦法能幫助他測試哪位皇孫更賢德,適合繼承皇位,孫權命他選一吉日,進行測試。

    當日景養將一個放了貝殼、珍珠、書簡等物品的盤子放在眾皇孫面前,讓小皇孫們任意挑選。皇孫中只有孫皓一人一把抓中了書簡和綬帶。而多年之後孫皓果然登上了皇位。

    這個方法在江南廣為流傳,孩子週歲時都要抓週試兒。雖說抓週只是傳統習俗,不是一歲時抓到了什麼東西,未來就一定會做什麼事情,但是抓週這個習俗卻一直很受人們的歡迎,一直延續了幾千年。

    南北朝時期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也有記載

    江南風俗,兒生一期(一週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 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拭兒。

    關於抓週是有很多說法的,如果嬰兒抓到印章,則預料長大以後能當官,飛黃騰達;如果抓了筆墨紙硯或者文具等則說明勤奮好學,能寫錦繡文章,才華橫溢;如果 嬰兒抓到弓說明喜歡練武,將來會成為武功高強的武將;如果嬰兒抓到算盤的話,則說明長大以後會理財做生意,如果嬰兒抓到一些糕餅等則說明是長大沒出息的普通人,如果抓到胭脂水粉等,則說明日後是喜歡尋花問柳的花花公子。

    “胤禛抓週”的故事記載在野史《清稗類鈔》裡。

    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出生於1678年十二月十三日,在一年以後也就是1679年十二月十三日這天康熙心血來潮安排小胤禛抓週。

    一歲的小胤禛爬啊爬,直接跳過了前面的馬鞭、弓箭,一把抓起了一直毛筆在紙上塗塗畫畫,這讓康熙皇帝十分的滿意,想著這個兒子未來一定能輔助皇太子成為一治世之能臣。

    這個字康熙皇帝最熟悉不過,這是皇帝批改奏摺所寫的。要知道,“敕”乃是皇帝專用的字,難道自己這個四兒子有為皇帝的徵兆?這不就意味著奪嫡麼?畢竟自己早已立了皇太子,這讓康熙皇帝心理有點不悅。

    皇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帝第二子,而且是唯一的嫡子,比老四胤禛大四歲,是康熙皇帝最愛的髮妻赫舍裡皇后所生,因為她年紀輕輕因為生胤礽難產而死,所以康熙皇帝把對妻子的滿腔思念全都寄託在胤礽身上,對其十分寵愛。在胤礽一歲時,康熙皇帝就下詔立胤礽為皇太子。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康熙皇帝對皇太子的教育,一直是親力親為,從不假借他人之手,可見康熙皇帝對其何等寵愛,在他心中胤礽是要繼承他的皇位的。

    所以在抓週之事之後,康熙皇帝對胤禛抱有了一定的警惕,既不親近自己的這個兒子,也不疏遠,有點讓人抓摸不透。 不過胤禛從沒表現出干預政事的心理,為人也是韜光養晦,甚至表面上對皇太子胤礽還比較恭謹,漸漸的康熙皇帝也對胤禛放鬆了警惕。

    而狡猾的老四胤禛看到皇太子胤礽被廢,自己的機會來了,他深藏不露,與親信隆科多年羹堯及十三弟胤祥等形成四爺黨,在背後推波助瀾挑動兄弟之間惡鬥,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康熙皇帝與老四、老十四的親生母親德妃都更喜歡英武正直的老十四,而不太喜歡深藏不露的老四,康熙皇帝封老十四為大將軍王,以天子規格出征西北,因此朝野上下都認為老十四是康熙皇帝的接班人。

    老四胤禛為了奪取最高權力,與親信隆科多一起不惜鋌而走險,謀害了69歲的康熙皇帝,篡改遺詔登基為雍正皇帝,並在繼位以後不久逼偏愛老十四的親生母親自殺。

    雍正皇帝繼位以後,把老大老二繼續囚禁,把老三、老十四發配為康熙皇帝守陵,廢太子胤礽雍正二年就一命嗚呼,雍正四年,雍正皇帝又殘酷殺害了老八老九兩個弟弟以及親生兒子弘時。幫助他篡位的功臣年羹堯隆科多等也先後被雍正皇帝處死。

    為了掩蓋自己殘酷對待親人的暴行,雍正皇帝還親自編寫了《大義覺迷錄》,為自己“謀父、逼母、弒兄、屠弟”等辯護,可謂此地無銀三百兩欲蓋彌彰。

    雖然雍正皇帝是一位心狠手辣的暴君,但雍正皇帝據說是學佛開悟的皇帝,也是清朝歷史上最勤政的一位皇帝,一年到頭幾乎沒有休息日,為治國安邦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為父親康熙皇帝收拾爛攤子,又為兒子乾隆皇帝留下豐厚的家業。

    雍正皇帝自己累死累活只在位十三年就不明不白死去,傳說是被人刺殺砍去腦袋而死,是用黃金做頭下葬,雍正皇帝的死因已經成為千古之謎,除非哪一天考古學家開啟雍正皇帝的陵墓才能真相大白。

  • 9 # 叄貳貳

    文獻上有關抓週的記載,對民間這一“抓週”習俗,可上溯到南北朝時期。到了唐宋時期,這一風俗已從江南傳遍了神州大地,在全國各地逐漸盛行開來,謂之“試晬”或“周晬”。元代和明代,此習俗更加盛行,被稱之為“期揚”,到了清代才有“抓週”、“試周”之稱。這時帝王家也不能免俗,而且更為重視抓週,甚至會依據抓週來培養皇子,決定誰有成為帝王的潛力。

    當初為胤禛舉行“抓週”儀式之時,小胤禛直接抓起一支筆。康熙皇帝當時高興不已,以為皇家要出一位才子,誰知胤礽直接抓著筆在紙上胡亂畫了幾筆。起初,康熙皇帝沒有在意,以為只是小孩子隨便塗畫,誰知定睛一看,發現這幾筆居然形成了一個“敕”字,這時康熙帝臉色大變。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來進行詳解:

    人物關係

    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也就是現在大火的清宮影視劇中的四阿哥,當時康熙皇帝已經定了胤礽為太子。先說太子胤礽,他是康熙皇帝與髮妻赫舍里氏(孝誠仁皇后)所生,因為皇后早逝,所以把對妻子的滿腔思念全都寄託在胤礽身上,對其十分寵愛。在胤礽一歲時,康熙皇帝就下詔立胤礽為太子。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康熙皇帝對太子的教育,一直是親力親為,從不假借他人之手,可見康熙皇帝對其何等寵愛,在他心中胤礽是要繼承他的皇位的。

    影視劇中胤礽

    影視劇中胤禛

    人物性格

    太子胤礽一出生就受到恩寵,被康熙慣出了一身毛病。漸漸的,康熙皇帝看太子越來越不滿意,便廢除了太子之位。康熙屢次點撥太子,告誡他要改正自己的言行,如若改正,就將太子之位歸還於他。可以說,康熙皇帝作為父親還是比較慈愛的,在看見太子有悔過之意時,便又恢復了他的太子之位。然而,復位後的太子顯然沒有明白父親的用心良苦。為了防止自己再次被廢,他開始拉攏父親身邊的臣子,卻不料這一舉動徹底觸怒了康熙皇帝。在他看來,這無異於造反,此等大逆不道之舉,直接導致胤礽第二次被廢,可見胤礽就是一個被寵壞的帝二代。

    四阿哥胤禛文武雙全,但是當時已經有了深受康熙皇帝喜愛的太子,為了不讓康熙皇帝的起疑心。胤禛平時從未表現出有干政之心,為人淡泊恬靜,與妻子琴瑟和鳴,甚至還一直支援太子,於是,康熙皇帝漸漸放鬆了對胤禛的懷疑。在太子被廢之後,康熙皇帝重新考慮繼承人時,不由想起了胤禛抓週的情景。

    康熙皇帝

    胤禛抓週寫的那個字為什麼讓康熙帝臉色驟變?

    當時小胤禛抓週時用毛筆在紙上隨便劃出了一個字“敕”。敕,在古代,就是與皇權聯絡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敕”是皇帝每天批閱奏摺,寫聖旨需要寫的字,也是隻專屬於皇帝一個人才能寫的字。當時康熙帝看到小胤禛抓週寫出這個字,莫不是代表小胤禛將成為帝王,但當時在他心中既定的接班人是太子胤礽,這樣莫不是將預示著兄弟之間爭奪皇位的慘劇發生,所以當時康熙皇帝才臉色驟變。

    後面的歷史更絕妙,康熙皇帝晚年時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九子奪嫡還是發生了,雖然康熙皇帝在小胤禛抓週時就預料到這種情況並一直避免這樣慘劇發生,但是冥冥之中有些事像是命中註定了,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這件事為“抓週”這一中華古老文化又增添了一些神祕的魅力。

  • 10 # 小太陽D

    康熙臉色驟變的原因是胤禛雖是胡亂畫了幾下,卻碰巧“畫出了”一個“敕”字,因而令康熙大帝臉色驟變。

    敕為何意

    敕,在古代,就是與皇權聯絡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等。

    自此之後,世人都喜歡用抓週來看這個孩子長大之後的成就會如何,會往什麼方向發展。

    康熙看完就很鬧心,因為當時胤禛的二哥胤礽已經早早的被康熙立為太子,滿朝文武皆知胤礽就是康熙殯天之後接任的人,但是在古代比較相信這些天註定的東西,胤禛手寫敕字,代表著有帝皇之氣,這如何不讓康熙鬧心呢?代表著自己的四兒子是帝王之才啊,但是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這是康熙不願意見到的。

    思慮過後,康熙雖然不再提及此事,但是從此對四皇子胤禛也沒有那麼熱情了。

    後來康熙兩廢太子,在最終康熙去世後,果真也留下了遺詔,讓胤禛成為皇帝也就是下一任皇上,雍正。

    結語

    雍正的登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我們也不知道抓週儀式上所發生的這件事情 是否是真實的,但是,這也表示了當時的皇帝們,更喜歡用神權交付,天生帝王的形象來襯托自己,讓自己的地位更加神化,保證皇權的昌盛。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過雨化肥撒地行嗎?下過雨化肥地裡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