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15937580151

    學校是有計劃、有組 織地進行系統的教育活動的組 織機 構。古代的學校,是按照禮制和規模來稱謂的,分為塾、庠、序、泮宮、辟雍等,這些稱謂,大抵是在上三代(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形成,並落定為禮制規範。

    清末,開始興辦近代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欽 定學堂章程》中稱學校為學堂。到1907年,新式學堂遍設各地。

    辛 亥革 命以後,教 育 部公佈新學制,“學堂”一律改稱“學校”,並一直沿用至今。

    1、塾

    塾:是形聲字,“孰”通“熟”,意思為瓜果等作物成熟了,可以享用了;“土”指園地、地方;這兩個意思合起來表示享用成熟瓜果的地方。古時,瓜果作物成熟後摘收回來,就堆放在宅門內兩側的走廊或堂屋裡,是家人、族人們聚合嚐鮮的地方。但是這種地方一年中只會在特定的季節使用幾次,平時大都空閒著,於是也就被兼做教書就讀之所。西周時,這種規制已經被確定下來,成為家族設定的初級學校,也稱為家塾或私塾。《禮記·學記》載:“古之教者,家有塾。”塾的規模,按周禮的規定是“百里之內二十五家為閭,共同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民在家之時,朝夕出入,恆就 教於塾”(見《禮記·學記》鄭玄注、孔穎達疏)。古時地廣人稀,方圓百里之內以二十五戶人家為單位,找一個大戶人家的宅門內東西兩側的堂屋作教室,就是最基層的學校,叫做“塾”。想來這“塾”的規模也堪可觀,如若是每戶有四、五個學齡孩子(在非計劃生育的年代很正常),那就是一百多學 生呢。

    2、庠

    庠(xiáng陽平 ):也是個形聲字,“廣”字就跟房屋有關。根據《禮記·學記》的描述,“庠”是比“塾”規模和等級更大更高的學校,叫做“dǎng有庠”。所謂“dǎng”,是五百家的居所,也稱鄉dǎng,這樣的規模,大概是二十個“塾”。在夏、商時期(距今4000~3000年 前),庠就已經廣泛存在了,可見中 huá教育體 制之悠久。

    3、序

    序,本意是指房屋的東西牆,引申為場所,也做為學校的別稱。《周禮》記載:“春秋以禮會民,而射於州序。”“序”那時也是教xí射箭的場所,其部分功能類似於今天的體校。東漢大儒鄭玄解釋:“序,州dǎng之學也。”庠、序在古代並稱為學校,也有解釋為:“殷曰庠,周曰序”(《孟子·滕文公上》),殷商時叫“庠”,周朝叫“序”,也有“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之說(《說文》)。總之,庠、序是比塾格制更高、規模更大的學校。

    4、泮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42天檢查42天的檢查可以提早一天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