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納百川233699882
-
2 # 孤罔炎史
不是誰都可以成周公的。
皇權意味著最終只能有一個人說了算,這個人叫做皇帝。但新皇年幼,國家大事總得有人負責。顧命大臣要是沒有能力、沒有手腕、沒有政治影響力,連同僚都搞不掂,怎麼輔政?所以,但凡顧命大臣,都是權臣,不權則不足以定朝綱。可問題正好就出在這裡!
顧命大臣兢兢業業衛國輔政,自然希望自己身前身後都既得美名又榮寵不衰。那好,對內,就得皇帝理解或起碼接受自己的政治觀點和方法;對外,就必須有足夠數量的官員聽命於自己。一個人既有能力又有皇權、皇命做支撐,日子久了,豈不認為皇帝及百官都聽自己的才是對的嗎?這就是無可節制了。一旦無可節制,唯一的制約來自於顧命大臣的道德約束。但這玩意兒自古就力量有限,否則那麼多昏君、暴君從何而來?
等皇帝成年,可以自己理政的時候,怎麼可能和顧命大臣沒有衝突?有了衝突聽誰的?按道理該聽皇帝的,可習慣這東西力量太強了,以前乖乖聽話的皇帝要和自己較量一番,身為顧命大臣甘心嗎?他還覺著自己這麼多年夙興夜寐,勞苦功高,該得到更多獎賞呢。有衝突就一定要爭高下,最好的辦法是學周公,但這太難。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久在頂位,習慣了掌控一切,讓權很丟臉的好吧。不讓,那就只能是皇帝動刀子了,軟刀子不行,朝臣還是聽顧命大臣的。那就只能是硬刀子,頭顱一大片,鮮血四方流。
所以,顧命大臣的問題,本質是權力高度集中的問題。這也是人類歷史走向更加民主的必然需求。只有權力得到更多制約才能享受更多權利(戰時例外)。
-
3 # 南雷霆峰
首先,先帝為何要給後來繼位的皇帝留下顧命大臣?
主要是剛上位的皇帝沒有執政經驗,為了政權平穩過渡,江山穩固,肯定要給幾位得力大臣更大權力,起輔佐作用。尤其是漢宣帝,順治,康熙,宣統登基才幾歲孩子,連執政能力也沒有。
其次,顧命大臣為何大多沒有好下場?
主要是戀棧權位,對王權造成了威脅。也可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對新的權貴上位造成了障礙。如長孫無忌,鰲拜。 長孫無忌完全是李世民害的,長孫皇后不贊成給兄長高位,想保護孃家。但李治已經有執政能力,而李世民還讓長孫無忌以尚書僕射的高位。而且長孫無忌太高調,又把李治當成孩子,甚至要廢武則天的後位,又鬥不過人家,連命也保不住。鰲拜也是,自恃功臣,爭權奪利,加害其他顧命大臣,如蘇克薩哈等。鰲拜雖然沒有纂位造反的心理,但是等康熙親政,他根本看不起小皇帝,更沒有還政給他的心思。康熙可不是可欺負的主,鰲拜的悲劇命運完全是自找的。
回覆列表
顧命大臣是指帝王臨終前託以治國理政的大臣。顧命大臣對於皇帝來說可以說是亦父亦師的存在,在朝堂上幫助皇帝處理國事,給皇帝提出很多治國經驗,幫助皇帝快速成長起來,按理講皇帝與顧命的關係應該是融洽的,那為何大部分的顧命大臣到最後都沒有好下場呢?這裡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權傾朝野的顧命大臣
這種大臣在皇帝年幼是時,風光無限一手遮天,挑戰皇權。但到了皇帝成長起來,親歷朝政,絕對是要拿這些人開刀的。比如說清朝的第一位輔政大臣是攝政王多爾袞,他生前大權獨攬,是沒有名分的皇帝,最後是啷噹下獄悽慘而死。
二、為了權利托孤重臣都會打擊異己勢力
漢武帝劉徹託孤重臣有四人,這四個人最終只有霍光一個人成為了權力的擁有者。再或者說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李嚴。最終諸葛亮把李嚴的權力收回到自己手中。甚至唐太宗顧命的四位重臣,遭受流放,最終慘死。還有萬曆時期的張居正排擠高拱,康熙時期的智除鰲拜。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前任君王總想給自己留下許多個託孤大臣,結構一般都是親信重臣或者皇親國戚。這些託孤大臣要麼一個人做大,其他人不聞不問。要麼就鬧分裂,兵戎相見最終奪權,比如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就是設計殺了曹氏家族,最後篡權奪位。
最後就是託孤大臣行使的是皇權,這種權力是無法制約,一旦與皇帝產生矛盾那就是血光之災,身敗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