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陳廣逵

    《論語》是片段言行錄,其中“言”的比重大,有的是直接以“子曰”或“孔子曰”的形式出現,有的是以回答弟子或他人之問的形式出現,有的是在敘述孔子與弟子交流過程中出現的。記錄孔子及弟子“行”的內容除《鄉黨》篇比較集中外,在一些篇中零星出現,散見於各篇的“行”也多與“言”揉合在一起。“《論語》二十篇,唯《鄉黨》篇無‘子曰’;《周易》六四卦,獨‘乾坤’卦有‘文言’”,這幅對聯說的是對的。

    《論語》的語言簡練、曉暢,善於利用語言敘事狀物、傳情達理,許多話充滿人生精義,內涵豐富。我們經常運用的不少成語格言就出自《論語》,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欲速則不達”“小不忍則亂大謀”“道不同不相為謀”“言必信,行必果”“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為人們頻繁引用,有著鮮活的生命力。

    《論語》記事雖然不多,但往往有著很強的現場感,寥寥數語,人物情態畢見。如《先進》第24章對四弟子侍坐的描述,《陽貨》第3章對“子之武城”的記錄和《衛靈公》第2章對“子路慍見”的記錄。

  • 2 # 1蒙德萊曼1

    《論語》的語言精練、通俗;短語多,易記憶。其它姑且不說,光通俗這個特色便是十分突出的。《論語》的每一句話,就好像是老師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的語言一樣,當然個別字句的意思好像很深奧,那是因為孔子生活的年代太久遠了,距今已兩千多年,那時的語言習慣跟現有很大出入的原故。孔子生活在先秦的戰國時代,然而,後來的文言文較之更難讀,更不容易理解,所以說《論語》的語言是很通俗的。

  • 3 # 樂道也

    簡潔生動,樸實易懂,有對話,有小故事,有哲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思想內涵豐富深刻,每讀一篇都令人回味無窮。

  • 4 # 質躍

    之乎者也。魯先生總結的。大概不光是針對論語,但《論語》是包含在內的。你說呢?不是嗎,相對白話文,畢竟是文言文,之乎者也搖頭晃腦,就是論語語言的一種特點。我完全贊同。

    另一方面恰這也就是有人說的賦予韻律味,言簡、說理透徹了。大概也因《論語》語言,簡短、更多有種教條式的權威式的語氣特點,孔子便被統治階級捧成聖人,聖人言語豈可不完美乎?這該是論語語言凸出的特點。

    但是,吾想俗話又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更甭說人說出的語言是完美的聖人言,金科玉律了?所以,再另外一方面,再個因為,畢竟是簡短對話,缺乏嚴密的論證性,缺乏形象性賦予修辭性的邏輯性的探索式的語氣。雖有反問,基本上就是詰難的肯定的語氣,語言是思維的延伸,可以反映言語者的思維特徵。古代時,書面語言是與口語脫節的,書面語言完全是吏治階級掌控的工具手段。此不關問此不多論。

    再再另外,論語的特點,就是對話式的,子曰,子曰,子曰,比較常見,一般認為是孔子及孔門的學子共同輯錄的,更多應該是孔子弟子輯錄的。

    好了,暫且就能想到這麼些。

    僅供參考。

  • 5 # 我是奕靜

    ……研究語言特色幹嘛?《論語》裡的思想才是值得研究的,解意才是關鍵。

    把弟子的話先剔除了,直接讀聖人言。要研究當時的語境,不要斷章取義,這才是關鍵。

    聖人言的特色,語淺意深,那些平實的話裡含很重要很深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慧家居怎麼整合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