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係數即“相對孔徑”的倒數。
控制鏡頭進光量,需要由鏡頭的所謂“孔徑光闌”(Diaphragm)來控制。
孔徑光闌都是位於鏡頭內部,通常由多片可活動的金屬葉片(稱為光闌葉片)組成,可以使中間形成的(近似)圓孔變大或者縮小,以達到控制透過光量大小的目的。
我們用“孔徑”來描述鏡頭的通光能力,而孔徑受到光闌的控制。
對於不同的鏡頭而言,光闌的位置不同,焦距不同,入射瞳直徑也不相同,用孔徑來描述鏡頭的通光能力,無法實現不同鏡頭的比較。
為了方便在實際攝影中計算曝光量和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不同鏡頭的孔徑光闌實際作用,採用了“相對孔徑”的概念。
相對孔徑 = [入射瞳直徑] / [鏡頭焦距] = d/f
網上好多資料都寫反了,請注意:相對孔徑和光圈係數(又叫F數)互為倒數。
光圈係數 = [鏡頭焦距] / [入射瞳直徑] = f/d
比如某個鏡頭的焦距為50mm,入射瞳直徑為25mm,那麼該鏡頭的相對孔徑就是25/50=1/2。在實際使用中,通常都是用光圈係數來間接表示相對孔徑的大小,比如f1.4、f2、f2.8等,也有直接用相對孔徑來表示的,如1:2,1:2.8。
完整的光圈係數值有,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f64
這裡值得一題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級的進光量剛是下一級的兩倍,例如光圈從f8調整到f5.6,進光量便多一倍,我們也說光圈開大了一級。對於消費型數碼相機而言,光圈f值常常介於f2.8 - f16。,此外許多數碼相機在調整光圈時,可以做1/3級的調整。
光圈係數即“相對孔徑”的倒數。
控制鏡頭進光量,需要由鏡頭的所謂“孔徑光闌”(Diaphragm)來控制。
孔徑光闌都是位於鏡頭內部,通常由多片可活動的金屬葉片(稱為光闌葉片)組成,可以使中間形成的(近似)圓孔變大或者縮小,以達到控制透過光量大小的目的。
我們用“孔徑”來描述鏡頭的通光能力,而孔徑受到光闌的控制。
對於不同的鏡頭而言,光闌的位置不同,焦距不同,入射瞳直徑也不相同,用孔徑來描述鏡頭的通光能力,無法實現不同鏡頭的比較。
為了方便在實際攝影中計算曝光量和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不同鏡頭的孔徑光闌實際作用,採用了“相對孔徑”的概念。
相對孔徑 = [入射瞳直徑] / [鏡頭焦距] = d/f
網上好多資料都寫反了,請注意:相對孔徑和光圈係數(又叫F數)互為倒數。
光圈係數 = [鏡頭焦距] / [入射瞳直徑] = f/d
比如某個鏡頭的焦距為50mm,入射瞳直徑為25mm,那麼該鏡頭的相對孔徑就是25/50=1/2。在實際使用中,通常都是用光圈係數來間接表示相對孔徑的大小,比如f1.4、f2、f2.8等,也有直接用相對孔徑來表示的,如1:2,1:2.8。
完整的光圈係數值有,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4,f64
這裡值得一題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級的進光量剛是下一級的兩倍,例如光圈從f8調整到f5.6,進光量便多一倍,我們也說光圈開大了一級。對於消費型數碼相機而言,光圈f值常常介於f2.8 - f16。,此外許多數碼相機在調整光圈時,可以做1/3級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