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麗醬每日分享

    清朝晚期內憂外患不斷,為了維護清政府的統治,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洋務派開始了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在此期間,由“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倡導,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共同發起的官派留學生計劃,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872年8月11日,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的三十名幼童自上海出發,坐船前往美國舊金山,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活,之後又有幾批幼童被派往西方學習,總共120人。

    1881年 由於政治風波,留學計劃被迫提前終止,但是卻只有94名留美幼童被召回,剩餘的26名幼童去哪裡了呢?根據史料的記載,主要有三個去向:

    一、考核不合格提前回國

    根據清政府 留學事務局的前期預算,這批留學生每年要花費大約6萬兩白銀,這對當時的朝廷來說是筆鉅額支出,所以當時的駐洋委員 會定期對留學生們進行考核,一旦發現不合格者,會讓他們提前終止學業回國,可在一定程度上節省政府的開支;

    二、水土不服中途病逝

    這是清政府派出的第一批赴美留學的幼童,他們跋山涉水、跨越太平洋來到了美國,由於年齡太小,水土不服身體不適,還要時刻應對駐洋委員的考核,有些學生就病逝了,其中最讓人惋惜的就是天才少年潘銘鍾,他在15歲時就考入瑞薩萊爾理工學院,可惜入學僅一年就過度勞累病逝了。

    三、個人拒絕被召回

    從小就開始接受西方教育的這些留學生,他們中有的人已經不願意回到當時那個腐朽、落後的中國了,所以就繼續留在了美國。

  • 2 # 跪射俑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當時,耶魯大學的22位留學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二人順利完成學業。容揆和譚耀勳抗拒召回,留在美國耶魯大學完成學業。李恩富和陸永泉則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國,讀完了耶魯。這樣,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紀律被遣返的9名、執意不歸及病故者26名外,其餘94人於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國。

    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選派10歲到16歲的幼童120名到美國留學,這就是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這批幼童原計劃留學15年,但由於政治文化的差異,9年後就中途撤回,以失敗而告終。這些受中國固有傳統文化薰陶的幼童,越過太平洋去擁抱風格迥異的美國文化,自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中美文化衝突與融合過程中的陣痛,其中的酸甜苦辣是頗耐人尋味的。

    貢獻:

    第一批返回的21名學生均被送入電局學傳電報,第二、三批學生由中國當時的新式企業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機器局留用23名外,其餘50名分赴天津水師、機器、電報、魚雷局等處當差。這批留美幼童後來分散到政界、軍界、實業界、知識界等各個領域;在他們中,有鐵路工程師詹天佑、開灤煤礦礦冶工程師吳仰曾、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民初國務總理唐紹儀、清末交通總長樑敦彥,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的知名人物。

  • 3 # 史不知味

    太平天國運動讓清政府稍微放下了一點身段,粗略地審視了一番自己的缺點——清朝只在軍事器械之上輸於洋人。

    於是,經過慈禧的點頭,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諸人主導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目的便在於學習洋人先進的軍事方面的技術,同時輔以商務。

    所以,洋務運動期間,清政府對外收購了一艘又一艘的船和一批又一批的器械,建了一個又一個的工廠,清政府和李鴻章試圖憑此將清朝打造成為一個軍事強國,可平內亂,也可御外辱。

    只可惜,洋務運動只是將清朝打造成了一隻看似強盛的“紙老虎”,實際上卻不堪一用。

    當然,購買了洋人的器械還得會用不是?學習洋人先進的軍事技術也得去洋人的地盤學習不是?

    所以,為了配合學習洋人先進軍事技術這一洋務目的,經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建議,曾國藩、李鴻章的聯名上奏清政府,請求向美國派遣留學生。

    曾國藩在同治十年七月初三上了一個奏摺,即《擬選聰穎子弟赴泰西各國肄業折》,他在奏摺中建議清政府“擬選聰穎幼童送赴泰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製造諸書,約計十餘年,業成而歸,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諳悉,然後可以漸圖自強”。

    慈禧看完曾國藩的奏摺之後,久久不語,她也知道曾說得確實有道理,可是真派人去美國學習的話,她又怕他們學壞了。

    所以,慈禧猶猶豫豫了一番,沒有點頭答應。

    曾國藩見慈禧沒有答應,沒過多久,他便又聯合李鴻章上呈《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在奏摺中明言:“中國欲取其長,一旦遽圖盡購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奧窔,苟非遍覽久習,則本原無由洞澈,而曲折無以自明。”

    我們雖然花錢買了洋人的機器,可是這機器的精妙之處,我們誰懂?顯然沒有人懂,所以我們只能派人去學習!

    慈禧此時看完曾、李兩人的奏摺,再一次深思,是呀,機器買了沒人會用,豈不是白白浪費錢了?即使會用,用壞了沒人會修,豈不是又得花錢購買?

    如果真如曾國藩所說,留學生能夠學會洋人知道機械的技術,等他們回來之後,清朝也可以自己學習製造了,也不用再向洋人買了,豈不美哉?更何況,只是讓他們去學洋人的軍政、船政、步算和製造方面的知識,也不怕洋人將他們教壞了。

    想到這,慈禧也想明白了,所以點頭答應派遣幼童赴美國留學。

    不過,慈禧雖然答應了派遣留學生的這個計劃,可是仍然很謹慎。

    經過一番激烈的商討,清政府決定如容閎所說每年只向美國派遣留學幼童30人,留學時間定為15年,同時為了不讓派出去的學生被洋人同化,清政府還派漢文教習陪同學生赴美。

    讓你們學洋人的東西,可也不能忘了自己的東西呀!所以,即使去了美國留學,也得兼顧“中學”。

    所謂的“中學”,說白了便是給他們灌輸忠君思想。

    此外,清政府還規定留學生不能中途退學,或者自作主張加入美國國籍,學成之後也不能自己去找工作,只能等待清政府的委任。

    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這四年時間裡一起派出了120個赴美留學幼童。

    但是到了1881年,清朝的頑固派紛紛抨擊留學生“毫無管束”、“適異忘本”,恭親王奕訢也上奏說“外洋風俗,流弊很多,學生少年出國,胸中沒有儒學根基,德行也不牢靠,沒有精通技能,先已染上了種種惡習,即使竭力整頓防範也難以周到,應當立即將留學生事務所撤銷,撤回留學生”。

    經過頑固派的“努力”,清政府也定下了撤回留學生的調子。

    但是,出乎意料的卻是,清政府派了120人赴美留學,可是最後卻只找回94人,這究竟是為什麼?

    實際上,少數留學生之所以不願回國原因只有兩個,一個是留學生死在了美國,所以回不了國;一個則是留學生因為不願意回國,所以違抗了清政府的命令。

    這120個人被送到美國之時,不過只是十幾歲的少年,少年向來便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思想,所以,他們很快便適應了美國的生活。

    雖然清政府的如意算盤是隻讓學生學習曾國藩奏摺中所說的“軍政、船政、步算、製造諸書”,還派人監督,可是,在學校中接觸的人和事總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他們的思想,這一點是絕對不可控的。

    這也正如《紐約時報》所說:“中國的幼童們,除去書本和老師傳授的知識外,同時受到美國政治及基督教的影響,這是可以意料中的事情。如果認為這些聰慧幼童,僅僅由工程、數學、科學的領域中已得到滿足,而他們對美國政治及社會的影響無動於衷,則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所以,可預見的是留學生一定會一步一步地擺脫清政府的控制,這也是清政府召回留學生的原因。

    這部分不願回國的留學生除了受到了美國政治和社會的影響,導致思想發生了轉變之外,也肯定會有因為沉迷於學習之中的。

    如果他們回國了,不用想也知道不可能再有在美國時候的學習條件,難道還能捧著四書五經學科學?

    所以,他們不願意回國。

    當然了,乖乖回國的留學生後來也或多或少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如詹天佑便因為在中國的鐵路領域的貢獻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

    雖然這一次召回了94個留學生,但是,清政府在後來實際上也沒有停止過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洋人先進的科學技術的腳步,人數也遠遠超過了120這個數。

    如果再加上自費留學生的話,數目會更驚人。

    所以,不論清政府再怎麼不願意,在時代潮流的推動下,留學一事早已經超出了它的可控範圍之內了。

  • 4 # 世界史圖鑑

    近代以來清政府被開啟國門,使得中國人重新審視這個世界,開始意識到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以彌補自身方面的不足。所以在滿清的一系列自救運動當中,派遣幼童赴歐美留學開起的清朝末年在知識文化和科技方面向西方學習的步伐。統治者希望依靠學習西方的先進裝置和科技來拯救大清,為大清培養人才。幼童赴美留學其實在鴉片戰爭以後就已經開始。當時的美國傳教士布朗在清朝帶走了三個幼童,他們分別在之後獲得了世界著名大學的學位,並且也回國投奔在洋務派的帳下,為曾國藩和李鴻章建言派遣幼童赴歐美留學。由此開啟了近代以來中國的留學浪潮。

    當然,這一浪潮最初是由清政府主導的,最開始很多滿族子弟和達官貴人激烈反對,堅決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留學。在他們看來歐美國家不過會一些奇技淫巧的蠻荒之地,邪惡重生。所以第一批留學生十分可貴,同時也大多是平民家的孩子。這些人很多都沒有真正畢業,大部分也只是半成品,但即便如此,這些人之中的一部分回國依然給國內帶來巨大的歷史影響。第一批赴美留學幼童在美國被安置在50多戶居民家中,他們最初梳著大辮子,穿著長馬褂引來各種外中國人的嘲笑,但是很快他們就適應了美國的生活。雖然之中也有民族歧視,但至少他們接觸了先進的西方科技以及先進的制度和文化。

    他們開始審視自己,大部分人都穿上了洋衫,剪掉了辮子。幼童的學習內容十分廣泛,絕大部分是在清政府時期學不到的東西,包括數學生物機械土木工程等等。在先進的文化和制度的影響下,這些赴美留學的留學生開始反對八股文和各種封建禮節。這完全與清政府當時鼓勵赴美幼童南轅北轍,他們希望這些人在擁護清政府的前提下,學到先進技術,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最終是清政府下令不論是否完成學業都召集他們回國。在政府的巨大壓力之下,李鴻章也不得不下令將這些留學生分三批召回。這些人一部分回到國內遭到了國內各派人士的否決反對歧視和侮辱。

    但又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人回國之後,給舊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即便他們只是半成品。當時的留學生回來時只有94人,有26人,並未回國,而是留在美國。當初的120名留學生也大體分為幾類,第一種是並沒有回來的,這些孩子們當中除了水土不服,到美國病逝,還有一些是被美國的先進文化制度,所感染不願回到清晚朝而留在美國成為移民。一些是到美國之後不守紀律,並且最終停止學業被遣返回國的。另一類人,只有極少幾個人學成歸國,大部分是學到一半被強迫召回。之後這些人分散到當時的政界軍界實業和知識界。比較代表的人物是唐紹儀,詹天佑。

    這些留學生的所需款項,是美國從與清政府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當中讓渡出來的。並且美國和很多外國機構在清政府時期就致力於在中國發展現代化的教育事業。我知道的,為數不多,除了清北兩大院校之外,還有燕山大學等一系列大學或是由美國傳教士建立或是西方國家讓渡不平等條約簽訂以後的戰爭賠款所建立。由於歷史傳承的原因,這些聯絡至今依然存在。但同時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也依然伴隨,那就是國外留學總會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最終拒絕回國,而是接受當地先進的制度和文化成為當地的移民。某種程度上說美國在清政府時期,幫助建立的一整套教育體系是成功的。

    美國最看重的是人才,與清政府合作,建立諸多教育機構,為美國輸入了大量的優質素質人才。直到現在這一情況,依然未能發生明顯的轉變。網友們在無端的去嫌棄留學生的同時是否也應當想一想美國究竟有何等吸引力?吸引的不僅僅是中國的留學生,更是世界的科技人才。美國社會所運轉的諸多體系當中究竟是什麼?如此吸引世界人才前赴後繼的到那裡去發展。美國建國已經200多年,從當年的五月花號算起,世界的精英就一直在這片廣闊的北美大陸上引領著這個世界。從建立世界上最完善的民主體制,最完整的法治社會,最重視教育和科技的學術環境,其間究竟有什麼細節為我們所忽略?

    總有網友想問什麼時候美國衰弱了世界變和平了,但我想說的是,如果世界的人才依然流向美國,那麼美將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不問多麼霸道,多麼不講道理。

  • 5 # 實說歷史

    清朝末年,由於政府百餘年的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並且從此遠遠落後於世界。同時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徹底打碎了清政府自認為天朝上國的美麗幻想,讓他們徹底認清了自己的夜郎自大的可笑。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有識之士發起的;以自強、求富為口號;以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為目的洋務運動開始了。

    這時一部分官員認為,只有擁有了堅船利炮才能與洋人抗衡。所以要“師夷長技以制夷。”為了能更好的將西方的先進技術引入國內,洋務運動一大舉措就是送留學生,由清政府出面在國內挑選一批少年到西方發達國家學習科學技術,並且是官費留學。

    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是120人,而最終學成回國的卻只有94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1、 派出留學生會後一段時間,由於清政府當時出現財政問題,又因為害怕受過西式教育後的留學生回國後與中國傳統思想相違背而背叛祖國,再加上美國方面一再向清廷表示留學生不能與美國社會相適應,最終李鴻章迫於壓力不得不召回赴美留學生。

    2、 另外清廷在美國有常駐使館,這些使館官員時常會對留學生就行課業方面的抽查。不合格的孩子也就被遣返回國了,這樣也可以節省政府的開支,所以這部分因學業不合格而早已遣返回國的孩子的名字沒有被列入最後的名單中。

    然而最悲哀的是這群學成歸來的少年並沒有得到政府的重用。他們回國之後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政治的動盪讓他們成為權力爭奪的工具,被排擠、被打壓直到北洋政府時期這種情況才有所緩和,而這種情況的好轉已經是三十多年後的事情了,大好年華和青春歲月都已經消磨在茫茫歲月裡。

    願我們能銘記那段歷史,以後我們國家更加強盛,

  • 6 # 小小嬴政

    但是到了後來的時候,長期的保守的政策就顯露出弊端來了,最明顯的就是外中國人有了洋槍洋炮洋船,而我們還在玩弄刀槍棍棒,在各國列強面前,弱小得像個孩子。我們平時經常在批評滿清朝廷的無能,但是其實他們也做過許多努力,比如最早的赴美留學,學習新文化,就是從晚清開始的。

    畢業後的他回到國內任職,因為此時的他已經是美國國籍,所以說話很有分量,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於是在他的聯絡下,終於得到了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援,最後由清政府全額出資,分成了4批,一共派遣了120名幼童去往美國求學。

    留學政策只維持了九年

    這些學生最小的只有10歲,最大的也不超過15歲,他們都是經過選拔的極為聰明之人,去了美國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家庭接受語言訓練,不久他們中的很多人考上了各所名校。其中有22人去了容閎的母校就讀,還有8人考入了麻省理工,3人去了哥倫比亞大學,還有一個更厲害,居然考入了哈弗。

    於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這些人幾乎個個大變樣,他們的基本人生觀也發生了改變,許多人對於滿清的現狀更加不滿。於是僅僅過了九年以後,滿清就因為認為這些孩子大逆不道而終止了繼續派遣留學生出國。

    召回留學生

    1881年的時候,滿清開始召回所有外出留學的學生,幾乎很少有人敢違抗,因為一來不回1881年的時候,滿清開始召回所有外出留學的學生,幾乎很少有人敢違抗,因為一來不回國的話,在國外沒有朝廷的資金資助,二來自己的家人都在國內,很少有人敢拋棄家人拒絕召回,於是大部分人雖然不願意,卻依然回到了國家,但是還有26人沒有回來。那麼,他們又是為什麼不回來呢?

    這些人不回來的原因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去了不久就因為不服管束、毫無紀律,而被早早召回了;

    第三種,早亡。在未歸的26名孩子中,不少人都死在了美國,他們的死因各不相同,比如潘銘鍾15歲赴美,他的進步極快,可是因為學習太刻苦,竟然在17歲的時候累死了。比如譚耀勳起初是拒絕被召回,但是就在同一年卻因為患上了肺病而不治身亡。

    雖然他們大部分人都只有不足9年的出國經歷,但是他們卻學到了充足的知識,眼界變得極為開闊,很多人在日後成為了中國變革之中的功臣、名人,比如詹天佑、比如清華校長唐國安,這都是名垂歷史的人物,至今仍被人們經常提及。

  • 7 # 歷史課課代表

    在清朝末年,當時的大清已岌岌可危,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廷已殘破不堪,在這樣的趨勢下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之勢已經非常明顯,但清政府依舊想為自己續命,苟延殘喘一段時間,所以當時洋務運動開始在國內盛行。

    清廷開始了一系列的師夷長技以制夷,西方的新鮮事物開始湧入清朝,與此同時提倡洋務運動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隨後,一場甲午中日戰爭,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但清政府依舊在做垂死的掙扎,清廷派出一百二十名孩子送到美國去留學,讓這些孩子在美國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學業有成後為清廷效力。這些孩子都是經過了挑選後才有資格去美國留學的,與此同時清政府每年還需要給他們提供六萬白銀,但是學成之後只有九十四名學生回來了。

    剩下的26名孩子為何沒有回國呢?一是有少數因在國外水土不服,因病去世。二是有部分留學生不願意回國,這些學生在學習期間表現得十分突出,而美國不想失去這樣的人才,況且美國的生活條件和待遇要比當時的清朝好的多,他們寧願留在美國也不想回國。更為可笑的是,回國的這94名留學生,並未效力於大清,而是成為推翻清王朝的中堅力量!

  • 8 # 葉澄談歷史

    根據《清季外交史料》與《近代中國留學史》的資料所知,“洋務運動”乃是清廷發起的一次自救行動,為了挽救國家所面臨的危難局勢。在此期間,清政府耗費巨資,每年投入八萬多美元,摺合白銀六萬兩,以供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留學。這對早已財政困難的清政府來說,無疑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然而清政府在耗費如此大投入的情況下,派出了一百二十人,最後卻只回來了九十四人,這究竟是為何呢?

    ▲“洋務運動”時期興建的各類工廠

    看過子淵往期文章的讀者應該知道,這場原定於十五年的留學專案,因為國內政治風波而被迫提前結束。九十四名留美幼童提前召回,那麼還剩下的二十六名幼童去哪了呢?結合各方面的資料,我們可以大致知道他們有三個去向。第一部分是在駐洋委員會定期稽核時,因為稽核不合格,而被申請終止學業,被迫提前回國,這也是為了清政府為了節省支出的一種做法。這一部分人就沒有列入最後的名單之中。

    ▲美國校園掠影

    當然,也有一部分幼童是不幸病逝的。這些幼童畢竟年紀太小,許多人都體質羸弱,他們經過長途跋涉,跨越太平洋來到美國,不僅要面臨著身處異國的心理壓力,還要克服水土不服帶來的身體不適,再加上還有駐洋委員的考核,身心都面臨著巨大考驗。一些幼童由於身體原因,不幸患病,最後逝世於異國他鄉。其中最令人惋惜的莫過於天才少年潘銘鍾,他十五歲就考上大學,然而進入大學不到一年,他就因為身體勞累而不幸病逝,令人不禁扼腕嘆息。

    ▲清末留美幼童舊照

    此外,另一部分沒有回國的幼童則是因為確實不願回國了。他們花費了大量精力和時間才得以適應美利堅的生活,更不論說考上美國大學的經歷何其艱難。如今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才剛剛考入大學就被要求召回,一旦回去,之前的所有努力那就都白費了。雖然他們來時才十二歲,但是召回之時已經成年,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謀劃。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渴望知識,他們深知只有知識才能救腐朽的中國。他們不願意為了那個腐朽的清政府而回去,他們要暫時留在美國,努力學習,等有朝一日祖國真正需要他們了,他們便會踏上回國的行程,乘風破浪,兼濟天下。

    ▲慈禧太后劇照

    更令人感到心寒的是,這九十四名選擇回到中國的留學生並未得到重用,反倒還受到這次政治風波的影響,從此飽受排擠,甚至有些還在清政府與列強的鬥爭中去世。毫不客氣地說,清政府壓根沒有辦法充分任用這批接受了先進西方文化薰陶的人才,一直到袁世凱實行新政,他們才終於有了自己的舞臺,並在各行各業開始嶄露頭角。

    ▲詹天佑塑像

    於是,這九十四名留學歸來的學子,成了孕育未來新中國的星星之火,他們有的成了鐵路、礦山等行業的開山鼻祖,為落後中國謀得一絲苟延殘喘之機,併成為未來中國建設發展的骨幹力量。這九十四名留學出國的幼童,幾乎成了腐朽的清政府當時所做的最有價值的一次投資,其效益造福百年。

  • 9 # 方圓讀書

    我是方圓,文史專欄作者,歡迎關注我!

    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炸開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並強迫其簽訂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面對著如此屈辱,國內的有識之士開始生出憂患意識,要求變革和向西方學習的呼聲,成為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思想先導,為洋務運動時期教育現代化的開端奠定了思想基礎。在“中體西用”的思想指導之下,在內外力量的推動之下,一場留學生運動便應運而生。

    而在這場運動中,終於在素有“中國近代留學之父”之稱的——容閎先生的不懈努力之下,清政府於1872年到1875年期間派遣了120名10到16歲的幼童遠赴美國留學。從而開啟了中國近代留學的新篇章。

    下面作者就來仔細說一下這120名幼童赴美留學的前前後後,並說一下為何最後只回來94人。

    留美幼童

    曾國藩和李鴻章兩師徒在上呈同治皇帝的奏摺裡說:“派遣幼童到美國留學,是‘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

    慈禧太后對他們的奏摺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最終還是同意了。但是嚴格來說,清政府對於這一批留美幼童是下了血本的,為何這麼說呢?我們來看一下他們所需要花費的錢就知道了!

    根據當時的預算,幼童來回的路費及衣物,每人銀790兩;幼童駐洋學費津貼屋租衣服食用等,每年計銀400兩。留學事務局每年的預算,為庫平銀6萬兩,以20年計算,約需庫平銀120萬兩。按照當時的銀錢兌換比例來計算,每4兩銀約合美金5.5元,所以留學事務局每年預算為8.25萬美元。當然了,這還只是這些幼童的“生活費”和學費的支出,那些對外的官員我們就暫且不計了。

    第一批“留美幼童”於1872年8月11日啟程赴美,前後分為四批,共計120名。他們都是乘坐輪船,跨海三萬兩千裡,橫渡太平洋去美國的。他們中途雖然經歷了很多波折,例如暈船等等,但好在這些孩子的自我調節性都很強,所以很快也就適應了。

    那麼,這些幼童有所少曾經考入美國的大學呢?他們進的都是哪些學校呢?

    據記載,當時至少有50名“留美幼童”進入了美國的大學。其中有22名幼童進入了容閎的母校“耶魯大學”,他們分別是詹天佑,歐陽庚、容揆、黃開甲、樑敦彥、張康仁、鍾文耀、蔡紹基、唐國安、譚耀勳、李恩富、容星橋、曾溥、陳佩瑚、劉家照、陳巨溶、陸永泉、祁祖彝、盧祖華、徐振鵬、鍾俊成、錢文魁。

    按照當時清政府的規劃,每年選取聰穎的幼童30名,4年共計120名,分批乘船赴美,15年後,分批迴國,即“計回華之日,各幼童不過三十上下,年方力強,正可及時報效”。

    按照這樣的計算,這120名赴美的幼童至少要到1887年—1890年回國。但是9年後,即到了1881年的時候,清政府下令全部召回,94名學生相繼回國。那麼為什麼只有94名呢?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為何清政府會如此著急的召回這些留學生。

    按照李鴻章的計劃,他原本想將留學幼童送入軍事學院和海軍學院,但是當這些幼童從美國高中畢業,準備到大學讀書的時候,美國政府卻沒有接受中國政府的請求。他們允許日本學生在軍校學習,卻沒有給中國學生同等的權利。此外,在美國西海岸上甚至還出現了“排華”的浪潮,這給中美關係蒙上以一層陰影。

    就在容閎和陳蘭彬、吳子登為留學生的洋化問題發生爭執的情況下,皇帝此時也在奏摺上批示,要求對留洋事務局嚴加整頓。在這種形勢之下,李鴻章感覺留洋事務局已經大勢已去,於是便在1881年2月20日的時候致電陳蘭彬說:“如真無功效,弗如及早撤局省費”。但就在幾天之後,他接到了美國大學校長和前總統格蘭特的兩封來信之後,又對“裁撤”猶豫了。24日,李鴻章又致電陳蘭彬說:“格蘭特來函,幼童在美頗有進益,如修路、開礦、築炮臺、制機器各藝,可期學成,若裁撤極為可惜。”

    按照李鴻章的意見,已經進入大學的學生應當繼續讀完,其餘的學生中選擇聰穎可成才者酌留若干,此外逐漸撤回;由於當時已經有近60名幼童進入了大學,加上“酌留若干”,這一方案,真正撤回來的只有少數。雖然李鴻章是一番苦心,但是這也給了總理衙門衙門借題發揮的理由,他們稱李鴻章有“不撤而撤之意”,向皇帝呈遞了“奏請將出洋學生一律調回”的奏摺。這竟然還得到了批准!

    1881年9月6日,94名赴美留學生陸續被召回國。

    但是這其中,容揆和譚耀勳抗拒“召回”,在大批幼童回國之後,他們繼續留在美國完成了耶魯大學的學業。此外,還有李恩富和陸永泉,他們在被召回之後,又從新回到了美國,完成了在耶魯大學的學歷。

    其餘的22人沒有回國,除了要完成學業之外,還有一些因病去世等原因沒有回國。

    參考文獻:

    陳學恂,田正平.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留學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容閎.西學東漸記[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誌(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7.

  • 10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說到社會混亂、政府腐敗,國家上下陷入黑暗的清末,大家對清朝的印象肯定也好不到哪裡去。說起那會興洋務興實業,但那些主持實業的大臣們又壓根沒有不貪汙的。不過在一派混亂頹靡的景象中,清政府還是做了一件很正確的投資的,那就是將120幼童送去美國留學。

    至於為什麼要送這120名幼童出國留學,想必大家應該也都有所瞭解。其實這股“西化”的風潮從鴉片戰爭以來就在大清的國土上逐漸蔓延,西方的器物西方的技術、西方的生活習慣和西方的思想文化,無一不大力衝擊著傳統卻又腐朽的清王朝。雖說站在清王朝的角度來看,西方文化真的可謂是威脅統治穩定的毒瘤,但是他們的確又不得不學習西方思想和西方的科學技術。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際遇讓大清是不知道吃了幾回癟,“天朝上國”的美夢如期破碎。西方思想猛烈衝擊著社會上下的同時,已經有不少人認為開眼看世界才是正確的做法了。所以清政府一是被迫,二也是為了增強自身實力,講白了就是“求生欲”爆發,決定遣送這些幼童去美國留學,希望他們能為國家帶回先進的技術支援。

    不過要說來,這些被送去赴美留洋的幼童,家庭背景還都是比較慘淡的。因為當時清朝的世家子弟其實也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人群,根本不願意脫離故土去留洋。只有一些家境貧寒、未來堪憂的寒門子弟才願意迎合這個機會,畢竟出國留學的錢不用他們出,雖說可能要久別故鄉,但至少能吃得上飯了。

    當時還是有許多中國人接受不了留洋學習的,所以要挑選願意出國留學的幼童,估計也只有這些寒門子弟了。清政府所挑選的這120名幼童,除了家境貧寒外,其實大多天資聰穎,有心學習,清政府也希望這些孩子們到了國外學來新技術,最後再把這些知識和技術帶回國內,以造福故土。

    雖說清政府計劃得十分完備,準備將這120名幼童分批次送往海外,並且在預計1890年進行召回,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很快,清政府就變卦了,因為國外的生活每一天都隨著日常滲透這些中國留學生的身心,有的留學生甚至改變了信仰,這讓清王朝又感到了一陣危機感,所以這些學生也在1881年都被召回了。

    但是仍有二十多名學生沒有成功地回國,這就是因為水土不服導致的疾病所致,到達海外之後由於飲食、住宿等等生活條件與國內大不相同,這些幼童有些就早早地病死他鄉了。而遺體又因為路途遙遠無法運回國內,就只好在美國下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很多機構都在推薦暑假班的課程,對孩子來說到底有沒有必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