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秀成攻打曾國荃時,每日只是立於城牆放眼望去,但見草色不同,便命人對著鑿開地道;或鑿洞灌入毒煙;或淋進沸湯;對於此種做法,一開始,太平軍都有些懵,怎麼見草色不同,咱們就得費如此老勁?但按照李秀成的做法後,沸湯一灌下,地底下卻突然慘叫聲四起,太平軍初見狀,都不由得嚇了一大跳,自此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枯草的地底下都是湘軍,一個個更是對李秀成佩服不已。

10
回覆列表
  • 1 # 無筆

    或許有人會對李秀成此人感到疑惑,這是何方神聖嘞?筆者在這裡做個簡單的介紹。

    說起李秀成,就離不開中國歷史上一件著名的引起全國轟動的事件——太平天國運動,他便是太平天國的將領,後被提攜為忠王。那這就與今日筆者要涉及的一個話題息息相關了。為什麼他在作戰時發現城牆上青草顏色異常,便當機立斷用熱湯灌入青草從中,一灌入便慘叫連連。

    清朝末年,統治者的的統治早已經到達苟延殘喘的境地。此時民間積怨已深,就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的爆發是有現實基礎的,當時清政府的統治實在是讓民聲激憤,國不像國,君不像君。如此混亂的狀況,百姓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剝削,因此在種種原因的刺激下,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浩浩湯湯地蓬勃發展起來。

    曾國荃為戰局擔憂的原因可不僅僅只來自對手的威脅,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率領軍隊的技術不足。儘管曾國荃個人在戰爭上足智多謀,但是實在是軍隊的基礎不夠好,因此就大大受到了侷限。在與太平天國對戰的時候,曾國荃為了能夠直接攻進太平天國內部,便開始在城牆周圍挖地道,然後將炸藥放在地道中,希望通過這樣的手段來引爆炸藥後以方便攻入城內。

    這樣看起來雙方的對峙狀態十分的嚴峻,太平天國方面穩操勝券,這場戰爭的戰局或許就已經非常明瞭了。但是這樣的判斷忽視了一個事情,那就是曾國荃是個絕不輕易言敗的人,他一直在苦思冥想,最終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最終找到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突破口,一舉殲滅敵方。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宣告破產。

    其實這裡筆者想談談關於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意義。作為一場自發的農民階層指導的起義,它轟轟烈烈沉重打擊了清朝的腐朽統治,也培養出一大批草根優秀將領。第一代將領以楊秀清、石達開為代表,第二代則以陳玉成、李秀成為代表。

    這裡曾有一位太平天國的成員,戰爭失敗之後曾受到清政府的殘酷對待,並寫下了這樣的一段詩:

    “春秋大義別華夷,時至於今昧不知;北狄迷伊真本性,綱常文物倒顛之。志在攘夷願未酬,七旬苗格德難侔;足跟踏破山雲路,眼底空懸海月秋。意馬不辭天地闊,心猿常與古今愁;世間誰是英雄輩,徒使企予嘆白頭。英雄吞吐氣如虹,慨古悲今怒滿胸;獫狁侵周屢代恨,五胡亂晉苦予衷。漢唐突厥匈奴犯,明宋遼元韃靼凶;中國世仇難並立,免教流毒穢蒼穹。北狄原非我一家,錢糧兵勇盡中華;誑吾兄弟相殘殺,豪士常興萬古嗟。”

    字字句句皆是血,讀來不免令人扼腕嘆息。

    也許歷史中有些戰爭是避免不了的,因為現實的積累和之間矛盾的累加迫使最終走上兵戎相見的結局,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這樣的背後罪魁禍首往往都是因為統治者和統治階層出現了問題。

  • 2 # 以史勵人

    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平民百姓對清朝腐朽封建統治和外國侵略者的反擊之戰。其自1851年金田起義開始,星火燎原,短短兩年時間就攻取現在的南京,並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

    背景闡述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著名將領,自跟隨洪秀全起義後表現出突出的軍事能力和愛國情節,隨著戰功累加,被洪秀全封為“忠王”。後世人評價其為軍事家、政治家和民族英雄。

    曾國荃是曾國藩的九弟,湘軍的重要將領之一。跟著曾國藩南征北戰,因擅長挖壕圍城(和挖地道差不多)被稱為“曾鐵通”,官至兩江總督和太子太保。

    天平天國運動扇了清政府一記耳光,回過神來的統治者又是跟洋人妥協又是大力培養地方軍隊,再加上天平天國統治者的內部問題……最終被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等帶領的軍隊包了餃子。

    李秀成圍攻雨花臺

    1962年7月,天京城形勢更加嚴峻,西南方屏障被攻破,天京直接暴露在曾國藩的兵鋒之下。天王洪秀全連下多道詔書命令李秀成回援天京。

    9月,李秀成在蘇州約聚眾王,統帥13王,20萬大軍回援天京。

    10,天京外圍攻守戰拉開序幕,李秀成與天京城內守軍配合對湘軍發起猛攻,湘軍堅守陣地不出。

    11月,李秀成率主力猛攻曾國荃駐守的雨花臺,又是大炮又是人海,連續五六次進攻都被曾國荃帶兵拼命打退。後來李秀成利用“地道戰術”,在雨花臺周圍開始挖地道,想從地下開啟突破口。

    曾國荃識破了李秀成的計謀,命令湘軍從雨花臺內開始向外挖地道,與太平軍地道相對。挖通後就向地道里放毒煙,灌髒水,並用木樁封鎖地道……太平軍地道戰術失敗。

    曾國荃圍攻天京城

    天京外圍戰役失敗後,李秀成被革職後外派襲擊湖北,企圖“圍魏救趙”,但是在湖北收到湘軍的有效抵抗,效果不大。

    1863年6月,天京城外湘軍增至3萬人,並開始發動天京城攻城戰。救命稻草李秀成被天王急召返京抵抗湘軍,李秀成雖然覺得洪秀全犯了戰術錯誤,卻還是忠誠的率領軍隊返回。在返回途中受到湘軍埋伏和重創,帶回來的部隊只剩1萬多人。

    1864年3月,湘軍完成對天京合圍,天京徹底成為孤城。開始曾國荃帶領的湘軍利用雲梯和攻城車想從地面上方攻破天京,在李秀成的指揮下太平軍打敗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進攻。

    可是有一天李秀成巡視城牆時,細心的他發現了城下地皮上的草地有了不同之處,春季正是小草返青之際,可是卻有一片長條狀的草地上面的草竟然出現發黃的樣子。

    這是為什麼呢,李秀成想著想著,突然想起自己小時候在老家種地的時候,如果田地下面有大窟窿,地皮上面的莊稼就會因為缺水而發黃發乾……

    李秀成再想到這曾國荃就會挖戰壕,瞬間就想到了曾國荃在玩地道戰。

    最終天京城還是被湘軍在炮火的掩護下,利用地道戰術攻破。縱使李秀成經驗豐富,計謀老到,帶領幾千老弱病殘,外無援助,內無供給,破城只是時間早晚罷了!

    其實李秀成早已知道天京保衛戰失敗的必然,也多次向天王洪秀全提出撤離建議,但都被否決。在明知是死的情況下,卻毅然趕往天京困守,直至獻出生命。在令人敬佩的同時,更多的確實悲嘆和痛惜!

  • 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話說清末某年某月,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站在城牆上往四下一看,咦,那裡青草顏色不太對勁?嗯,分明是有人在下面挖地道啊!來人,開水濃煙伺候!

    開水澆下去,濃煙灌進去,慘叫響起來,地道里清軍倉皇而逃。

    為什麼李秀成一看就知道這是有人在挖地道呢?因為他自己也很會挖地道,曾憑“地道戰”打了多次勝戰!所以也知道怎麼去反擊。

    看到這裡,是不是以為李秀成粉碎了清軍的陰謀,取得了勝利?並沒有,這一戰,他還是敗了。

    此戰發生在1864年,太平天國終結前夕,是一個典型的圍城戰役。城,就是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也就是南京),守城的自然是李秀成,圍城的是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所率領的湘軍。

    那時洪秀全已死,龍椅上坐的是幼主洪天貴福。雙方兵力本就懸殊,而且湘軍還在源源不斷的增兵,李秀成幾近絕望,因為他知道這城是守不住的,跑也是跑不了的,投降?那也沒活路!

    其實本來還有機會棄城逃跑,以圖他日東山再起,可洪天王一根筋的堅信上帝會救自己,說什麼也不跑,結果吃野草中毒身亡了,他死了倒是一了百了,留下這個爛攤子讓別人收拾。

    此時的太平天國,楊秀清、石達開等元老以及同期袍澤陳玉成都已經亡故,唯一能用的將領就只有李秀成了,他不得不挑起這副擔子。

    可兵力實在不足,他雖發現了湘軍正在挖地道,卻實在無法清理全部,只是清理了一小部分。

    而曾國荃也很倔,他知道這個戰術有用,那麼哪怕被發現了他也不管,一直挖一直挖!總有你發現不了的!

    這是戰場上很少見的一幕,一方想出了個計謀,被另一方得知了,但就算得知也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對方實施。這已非戰之罪,是“勢”不可擋!

    等到曾國荃挖出了足夠的地洞,就放上炸藥,然後點火!

    “轟”的一聲,天京城破,湘軍如狼似虎的衝入城中!城中殘餘的一萬多太平軍與之展開殊死搏殺,但無力迴天,敗!

    李秀成被活捉,大約是心裡早有了預料,毫不驚慌,坦然自若,後被殺害,時年42歲。

    太平天國中有很多奇葩事奇葩人,但李秀成不同,他很正常而且非常優秀出色,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將領,不但打清軍,還曾抗擊侵略者。

    可以這麼說,要不是有他和陳玉成,光靠洪秀全根本不可能和清軍展開這麼多大戰,太平天國早亡了!

    李秀成是農民出身,英勇機智,還具有軍事指揮能力,憑本事一步步升到高位,和其他將領不同的是,他很注意民生,每到一地都安撫百姓,關心農業,鼓勵商業。

    蘇南一帶的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還流傳著紀念他的歌謠。

    他本是英雄,可惜生錯了時代。

  • 4 # 尚武菌

    清朝統治者自私自利,為了自個兒過得好,到處強加稅收,壓的廣大農民喘不過氣來。於是一場大規模的反清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發生了。此次運動頗受廣大農民支援,所以聲勢浩大,沒過多久就有了與清王朝分庭抗禮的實力。

    太平天國運動的主力軍雖然是農民,但其中也不乏有許多優秀的將領,比如李秀成。李秀成何許人也?他是太平天國運動的一個優秀將領,此人機敏聰慧,特別善於運用戰術擊退別人。他出生於貧困家庭,因為吃不飽穿不暖,所以選擇了揭竿起義。最初的他只是一名不起眼的士兵,沒過多久,他就憑藉著不俗的戰績升為將軍,晉升速度挺快的。

    1864年7月19日,天京最終還是未能守住。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李秀成的優秀,若是沒有他,天京城早就淪陷了。他用的那種戰術,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反地道戰術。他能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士兵,最後蛻變成太平天國忠王,憑藉的絕對是他自身的實力。他的閃光點不會因為太平天國的失敗而暗淡不亮,因為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並不是因為他個人的失利,而是因為農民階級的侷限性。

  • 5 # 夏目歷史君

    李秀成在和湘軍對峙的過程當中,因為發現青草的顏色異常,所以下令把熱湯灌進去,之後慘叫聲四起。有人說這必然是青草成了精。上面這個說法自然是一種調侃。

    湘軍在設伏的這個過程當中,剩下的部隊沒有佯攻,而是選擇按兵不動,所以李秀成才會起疑,覺得他們是設下了埋伏。 在懷疑湘軍有埋伏的基礎上,李秀成四下觀望,這才發現了青草顏色的不同,進而判斷出裡面有伏兵。

    面對這種情況,正常人的反應肯定是立馬攻擊他們。可是楊秀成知道,這麼做最多是瓦解他們的陰謀,對他們構不成什麼損傷。所以他選擇將計就計,讓他們自食惡果。

    湘軍也的確是比較倒黴。按理說熱水造不成這麼大的傷害,但是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會被發現,所以變得非常混亂。地下的空間是非常狹小的,因為混亂的關係所以很多人不是被燙傷,而是在推搡當中受傷。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湘軍是帶著炸藥的,李秀成的這波操作讓湘軍在慌亂之下點燃了炸藥。最後的結果自然是這些伏兵死傷慘重。

    而湘軍這邊也著實有點蠢。湘軍的兵力其實是佔優勢的,只不過他們希望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這才整出了挖地道的么蛾子。如果他們能夠穩紮穩打的話,那麼李秀成還有他們的軍隊就是案板上待宰的魚肉。

    令人唏噓的是,這波操作讓李秀成威名遠揚,而最後李秀成卻也是折損在這裡。曾國藩帶兵攻擊李秀成的時候,他再次選擇了地道戰。按理說李秀成應該輕而易舉識破,但是因為他覺得敵人不會再犯這種錯誤,所以就沒有關注地下。

    相信最後的結果大家已經猜到了,曾國藩的軍隊成功的把地道挖到了城牆邊,之後把城門給炸開了。 並不是李秀成不厲害,而是曾國藩太厲害。李秀成能洞察敵人的計劃,而曾國藩則是能洞悉人性的人弱點,李秀成在這方面確實不如曾國藩。

  • 6 # 君麟天下

    清朝時期李秀成見城牆下青草顏色異常,下令用熱湯灌進,為何隨即慘叫四起?他用的是什麼戰術?

    太平天國的崛起代表了當時很多百姓的利益,當時清政府的統治十分混亂,國家無能,統治者自私自利,沒有顧全百姓的利益和生活,所以必然遭到百姓的反抗。可是對於平頭百姓來說,他們能做的也只是抱怨幾句,這樣不疼不癢的方法也只能解解心中的鬱悶,對於大清的統治者來說沒有任何干擾。畢竟在封建社會統治下,百姓處於最低階層,他們能做的只有隱忍。

    可是當忍耐到了一定限度時,所有的不滿就會通過一個渠道爆發出來,所以太平天國的崛起也算得上是順應民心。太平天國也得到了廣大百姓的擁護,紛紛加入太平天國,而這支由百姓所組成的起義軍隊也確實擾亂了大清統治者的平靜生活。為了避免受到起義軍隊的影響,當時清朝政府也派出了軍隊前來鎮壓。當時太平天國已經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地盤,城牆高聳難以攻入,這個時候負責攻打太平天國的曾國荃雖然一直有信心,但是卻總感覺找不到合適的辦法來攻入。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曾國荃當時軍隊的技術不足,雖然曾國荃為人敢作敢為,在戰場上十分英勇,曾國荃打仗也捨得花錢,可以說是為了取勝不惜一切代價。可是和當時的淮軍等相比,曾國荃卻沒有大炮作為主攻,這其實削弱了不少的戰鬥力,也對曾國荃的部隊有很多的限制。這和曾國潘還有一定的關係,曾國潘的作戰方法一直都是很保守的,所以他主張重視戰爭策略,不要依靠大炮這些武器。也因為這些原因,導致曾國荃在和太平天國對抗時困難重重。

    當時曾國荃為了可以直接攻進太平天國內部,他開始在城牆周圍挖地道,然後將炸藥放在地道中,這樣引爆炸藥後就可以攻入城內。雖然這樣的想法是比較好的,但是李秀成很快就識破了這個方法,當時劉秀成看出了草的顏色有變化,而這些草的顏色改變主要是受到了炸藥的影響,所以哪裡有地道一眼就可以分辨出來。後來劉秀成就讓手下在這些地方灌熱湯,在地道中埋炸藥的士兵都痛苦不已,連連慘叫。雖然雙方當時對峙的很厲害,但是最終曾國荃還是通過不懈的努力找到了突破口,併成功打破了太平天國的防線,只不過這期間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 7 # 陶短房

    地道戰法在先秦就有。

    《墨子.備穴第六二》裡提到防備地道的辦法是“城中起高樓,以謹候望適(敵)人”,指出觀察地道要站在高處,檢視敵人,如果發現“築垣聚土非常者”(在高處看見有奇怪的土牆或土堆)或“彭(旁)有水濁非常者”(城外某處河塘的水出現奇怪的渾濁現象),附近就可能有地道。在這篇文章中墨子提出了偵測地道走向和方位的“甕聽法”(在地下埋一個空罈子聽回聲),和防備反擊地道的“豎井法”(在城內對準地道來路打豎井,防備城根被挖空)、“夯土法”(在探明地道入城走向後用夯土的辦法把深入城內的地道砸塌)和“灌煙法”(一旦地道挖穿就對準地道口灌煙),還提到如何防備敵人再利用廢棄洞口的各種方法。可以說,中國古代城防的地道守禦方法,在墨子的時代已經基本成熟。

    宋代曾公亮《武經總要》提到地道防守之法,“甕聽,用七石甕覆於地道內,擇耳聰人坐聽於甕下,以防城中鑿地道迎我”,“若賊開地道迎我,則急以霹靂火球(具守城門)、毒藥煙球(具火攻門)薰灼之”,“其樺燭、鐵燈籠、木燈籠,皆用地道中點照”,“風扇車,二柱二桄,高闊約地道能容。上施轉軸,軸四面施方扇。凡地道中遇敵人,用扇扇石炭簸火球煙以害敵人”,是對墨子“備穴”戰術的詳細解讀。

    大抵上火藥發明前的地道攻城戰術,一種是以地道挖壞城牆,趁虛而入,十六國時前秦攻打襄陽曾以此挖坍城牆一角,幸虧守將朱序之母預先發現痕跡,動員城中婦女在可能挖穿處新增了一道“夫人城”才暫時堵住;另一種是借地道讓突擊隊潛入城中開城或直接抓住守將,最典型的戰例是北宋貝州兵變,宋朝大臣文彥博用地道讓突擊隊潛入城中,活捉變兵首領王則等兵開啟城門,導致兵變失敗。火藥大規模使用於戰爭後,地道的主要戰法變為“穴地轟城”,即挖地道到城根,用棺材等裝火藥埋到城根下,引爆並炸燬城牆而後衝入。

    這個戰術在太平天國時期雙方都頻繁使用,太平軍自從在湖南招募大量礦工入營(在廣西就有貴縣銀礦工人入伍,但人數不多),設立了兩個軍的土營(工兵),此後屢屢用穴地轟城法功城,最早系壬子二年(1852年)三次用此法轟倒長沙城牆(但沒攻進去),第一次用此法破城,則是同年底攻破湖北省會武昌,攻破南京城時也是用此法炸開儀鳳門附近一段城垣,衝入城中殺死兩江總督陸建瀛,造成城中混亂,才趁虛而入的。太平軍早在1853年左右就“土營封總制者至三百多人”,提拔了很多土營將領,積累了豐富的地道戰術經驗,既然自己就是使用地道戰術的專家,當然不會只懂得如何攻,不懂得如何守,在李秀成之前,太平軍名將林啟榮守九江、葉芸來守安慶,就曾多次用類似的方法堵住了清軍的穴地轟城,堅守很長時間。

    清軍也曾使用.觀察地道法。方宗誠《柏堂集續》中《記任隨成事》中說,癸好三年(清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掃北軍圍困懷慶府(今河南沁陽),懷慶知府餘炳燾釋放城中囚犯助戰,其中有一名煤窯工人出身的囚犯任隨成能在高處檢視地道,“每於昧爽(清晨天還沒全亮,天氣晴朗)時驗之,謂草上無露則下有地道,遠近曲折,一目瞭然“,並提出了”城內迎掘“(對挖地道)和在城外挖環城深壕兩種對策,最終令太平軍撤圍而去。.

    坦白說,題主所謂“李秀成通過露水看出清方地道,並用開水潑灑”的記載不知所云,基本上是在腦補:李秀成供詞只說看出地道,並抽調先鋒(敢死隊)下城破壞,並未詳談怎樣看出,湘軍挖地道攻城是1864年夏季的事,南京的夏天很熱(我本人就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在太平門城上是看不到城下的露水的,李秀成應該是從土堆、築牆、渾水等其它途徑看出地道,此其一;任何“備穴法”都沒提用開水,因為地道並非一定要挖進城鑽出來才算成功,尤其清末穴地轟城,只要挖到城根埋了炸藥就大功告成,因此守方需要對挖或橫挖,在地下迎戰挖地道的敵兵,當時又沒有保溫瓶,如何準備足夠的開水?對付攻城地道兵的手段,主要是毒煙和潑灑火藥後引燃,太平軍守天京時普遍使用後一種方法,湘軍第一批敢死隊800人幾乎全部死於這一戰術下,對此曾國荃、趙烈文等目擊者都曾記錄,此其二。如果這類說法是從某些作品中看來,那麼這些作品的作者是在進行不合理的文學創作。

  • 8 # 史之策

    這是他老馬識途的經驗,也是敏銳的戰爭眼光

    太平軍的都城非常堅固而且易守難攻,雖然兵圍城下,但想攻進去比登天還難。於是曾國荃就用湘軍早期清軍慣用的戰術--挖地道炸城牆。

    然而李秀成卻通過看城下的草色異常就發現敵人的計謀並巧妙破解呢?他採用的又是怎樣的戰術?

    曾國荃作為曾國藩的九弟,帶領的湘軍一直有著優於其他軍隊的待遇,可以說是皇牌御林軍了,這就意味著他有足夠的軍費為地道戰的炸藥做基礎。

    但曾國荃想要攻進城,硬打的不行,也只能召集工兵順著地道挖到城下,再用炸藥炸個口子衝進去。

    凡是有利必有弊,地道戰雖然可以悄悄的靠近敵人以求迅雷不及的發起突擊,但是工兵作戰環境艱難,地道內部狹窄,挖掘前進也很慢,有時候挖了好長時間卻發現前面是巨石只能認栽。

    這樣穩而呆的打法還有一個缺陷,就是地道容易被發現,那時候炸藥威力遠不如現在,挖的深了城牆炸不動,淺了就會影響地面草木的生長。

    所以下面掏空的草皮紛紛枯黃,被敵人發現端倪也是早晚的事。

    隨後便命戰士燒製熱湯,順著草色找到地道的入口,將熱湯一併灌入地道內。可憐的湘軍工兵也只能如甕中之鱉死於地道內,所以就有了開頭說的熱湯灌進,慘叫四起的說法了。

    但太平天國的頑抗並不是長久之計,曾國荃畢竟是黃王牌軍,為了避免太平軍出城剿滅地道兵,就又申請軍費購置了火炮,擺出要強攻的陣勢。

    這樣城牆上自然不敢站人了,如此一來,上有火炮轟城的掩護,下有充足的炸藥埋到城牆下,最終還是攻下了天京。

    其實清軍攻破天京只是時間問題,但如果沒有李秀成恐怕太平軍早已全軍覆沒。所以李秀成的反地道戰不僅展現了自己非凡的軍事天賦,也對太平天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用如今比較流行的話說就是,你有你的地道戰,我有我的熱湯,不是很地道,但是很熱。

  • 9 # 雲中史記

    1856年10月,由於太平天國爆發“天京變亂”,創業之初的“東王北王”楊秀清、韋昌輝以及燕王秦日綱先後被殺,數萬太平軍及家屬被殺,石達開遠走,太平天國的實力遭受重創。清軍趁機大舉反擊,李鴻章攻克蘇州,左宗棠佔領杭州,清軍形勢一片大好。

    果然,同治皇帝在蘇州和杭州收復之後非常振奮,順便給曾國藩下了死命令:金陵城大而堅,圍攻不易……曾國藩能否親往督辦……以期迅速奏攻……核心思想就是命令曾國藩趕緊在南京方向上有所突破,最好速戰速決,一舉攻下南京,徹底剿滅太平天國。

    曾國藩其實也很頭大,他的弟弟曾國荃在南京城下已經搞了2年,也沒什麼進展,相比之下,李鴻章三月克蘇州,左宗棠半年拿下杭州,這曾家兄弟的動作實在不能讓人滿意。

    相比較李鴻章和左宗棠的軍隊,湘軍雖然物資充裕、作戰勇猛,但是攻城方面的器械尤其是大炮顯得比較寒磣,畢竟曾國藩非常強調自家子弟兵的勇猛,打仗嘛,不需要那些費錢的大炮,兄弟們憑藉意志和勇敢自然就能戰勝一切。

    不過,南京城畢竟城牆堅固,又高又厚,以當時的炮彈進行猛轟也未必能馬上奏效,況且大炮的配備和到位也不是馬上能搞定的,面對皇帝的催促,曾國藩和曾國荃兄弟倆一合計,決心再用挖地道這個法子,在城牆下面安放炸藥,直接把城牆給炸塌了不就好了。

    而曾國荃說幹就幹,曾國藩給他調撥了價值數十萬兩銀子的炸藥,而湘軍從南京的朝陽門到鍾阜門,一共挖了23條地道,準備時機成熟,就安放炸藥,直接把這些城牆炸翻天,隨後湘軍一擁而上……南京可破也。

    曾國荃花起錢來可從來不心疼,不停地向哥哥要更多的錢買炸藥,這可把曾國藩心疼壞了,也不斷寫信給曾國荃要求其省著點。

    李秀成這邊也沒閒著,他天天在城牆上盯著,忽然發現某些城牆下的草地一片一片的枯萎,知道大事不妙,趕緊叫人準備熱水和毒煙,哪裡青草有問題就往哪裡用。

    於是,當城牆下的湘軍挖得正起勁,突然就有毒煙滲入,或者熱水漫灌,到處都是湘軍士兵的慘叫聲。而太平軍一抓一個準,大量的湘軍士兵就這麼稀裡糊塗的死了,這可把曾國荃心疼壞了,只得叫人停止挖掘,隨後大病一場,而曾國藩也無可奈何,最後只能下令撤退。

    當然,雖然這一次李秀成保護了太平天國的安危,但太平天國畢竟大勢已去,又過了7年多,在1864年7月,湘軍最終攻破南京城,太平天國覆滅,李秀成也被曾家兄弟給處死了。

  • 10 # 飲水君

    題目中的描述,是電影《洪天貴府》中展現出來的。

    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同治元年,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圍攻天京。

    這一圍就圍了兩年多。

    湘軍和太平軍展開持久戰,誰也沒有辦法一擊制勝。

    但是,挖地道有個問題,挖深了,費工費時不說,炸藥炸不動城牆,等於白挖;挖淺了呢?會傷及花草根鬚,從而導致青草枯敗。

    太平天國守城的是青年將領李秀成。

    他出身貧苦,經驗豐富,是天平天國後期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他每天清晨在城牆上仔細觀察,從草的顏色和露水,來判斷有沒有地道,和地道的走向。

    從而,一一破解湘軍的攻城計劃。

    細節裡藏著魔鬼啊。

    湘軍修起了十多座炮臺,架起了幾十架大炮,在炮火掩護下,繼續不停的搞“地下管廊”工程。

    1864年7月19日,湘軍點燃了埋在天京城牆下的三萬斤炸藥,在太平門附近炸開了一道60多米的口子。

    天京城破,李秀成被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奶奶去世了,我在痛哭之後的兩三天內便接受了這件事情,是我不孝順嗎,我內心很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