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拉呱了

    我之前面試過別人,當然也被別人面試過。我面試別人的時候會問別人期望的薪酬,別人面試我的時候,一般也會問我期望的薪酬。我本來知道這麼問是什麼意思的,但是經這個題目這麼一說,我突然覺得是不是還有其他意思啊?不管了,我說說我問別人的時候是什麼意思。

    招聘、求職不就是雙向選擇嗎?單位選擇求職者,求職者選擇單位(工作)。有時候這玩意和相親類似。你先說自己的條件(優勢),我再說我的條件,等到大家對彼此條件感覺合適時,就會問要求了。

    面試的最後,如果面試官感覺這個求職者還不錯或者還行的時候,一定會問他希望的薪酬。當然了,即便感覺他不靠譜,不符合要求, 為了客氣,往往也會問對方期望的薪酬(這種情況不討論了)。

    那麼這麼問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換做是我,我就是想知道他心中對工資的要求和我現在招聘這個崗位工資水平是否匹配。如果對方希望是8000,公司這邊最多是6000(所謂的6000-8000區間),那麼你覺得不提前問問合適嗎?這是其一。

    其二,有的時候,我們生怕給對方公司開低了,人家不樂意來,有的時候,工資在區間內壓低一點也是老闆所期望的(尤其小公司),比如你工資區間寫的6000-8000,其實你們最多能給到6800,如果對方報價6200,一般情況下,你是沒必要再給6800的(小公司)。

    說來說去,對於我來言, 就是想弄清楚他期望工資與公司能給的是否匹配。

    另外,經常有求職者主動問,這個崗位能給到多少錢,那麼他們是什麼 意思呢?我覺得答案反過來也能用。是吧。

    最後,我給求職者一個建議,求職時儘量報價高一點,當然要在合理區間,如果單位相中了你,即便你期望工資超出了他們的範圍,他們也會和你再談的(會給你講其他條件也很好,你入職並不吃虧等等)。工資高低從來不是決定是否錄用一個人的標準,看不中的人,要的再低都不會考慮。

  • 2 # 嗨咯我的

    先說結論:是在考慮錄用你,他真的是在問薪資。

    很多人都經歷過面試。

    面試的流程一般都是先考察基本能力,然後看是否適應崗位,最後才是問薪資。問完薪資後,基本就決定了你的去留了。

    那怎麼回覆期望薪資呢?首先要做功課

    面試前瞭解公司該崗位的薪資範圍,同時瞭解行業的薪資範圍。確定合理區間,並提供給面試人員。

    跟面試官溝通

    如果你的薪資高於公司提供範圍,低於市場薪資範圍的話,可以和麵試官溝通,確定是否能提供期望薪資。一般公司都對特殊人才提供了一定的增幅。

    禁忌

    切記獅子大開口,越是正規的公司,薪資制度越規範,超出範圍後,有可能被直接拒絕。

    切記不要為了工作,而接受低於預期的薪資,否則上班後也會抑鬱,感覺後悔。影響正常的工作。

    祝題主找到好工作求關注 求關注 求關注

  • 3 # 西南新媒體衝鋒號

    職場面試時,談薪資基本是雙方瞭解的差不多並且達成共識的最後一項。

    在我看來,整個面試過程就是一門學問。既然是學問,站在職場的角度來說,是一種能力、素養和心裡的博弈之戰。這一戰出師順利,便可日後崛起。

    我們作為求職者一定得去了解面試談薪水的一些潛在規則、博弈點,甚至套路,才可做到隨機應變、心裡有數。做二點分析:

    1、之所以叫“期望薪資”就是說只是相互可以接受範圍之內的一種期望值,而不是就定死了,與實際值(實際薪資)有差別。作為一個求職者,面對薪資這個話題,一定不能太死心眼,比較呆板。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不要想當然說出心裡的實際預期,也不要當面試官問你前一份工作薪資多少時,就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毫不遮攔。

    謹記一條:作為求職者,一定不能亮出底牌,例如薪資。否則面試官就完全看透了你的心裡預期和實際情況,這對於你後面的談判就會使你失去一定的話語權和認可度。你總不可能實話實說我以前的工資是多少多少,例如拿到手4000。

    但是對於這次面試這個崗位,你卻心理預期是7000元,這一下高出了3000元的檔次。你該怎麼說服面試官這個高出3000的薪資差異從哪裡體現?

    既然是期望值,那麼他只是適合於你在試用期的薪資水平高低。

    對於很多具有完善、科學的人才培養和任用機制的公司來說,尤其是國企、上市公司和混合制民企,都是通過你在是試用期的表現和評估後,然後定崗、定薪和定職級。而不是一上來就同你談妥薪資多少,這是一種倉促和不合理的做法。

    甚至有些企業面試時,只說底薪,然後上不封頂,能力高者月入兩三萬。這真的就是畫大餅、忽悠傻子的。

    3、核心觀點:

    切記:面試官給你談薪酬和福利待遇時,一定是有條不紊的專業化解讀,而不是在那裡唱高調、煽動求職者情緒。專業化的薪資待遇一定是很細、逐條和逐部分,而是每一項薪資構成都有規則界限和解釋說明。

    更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談到薪水的漲幅條件和漲薪要求(這就涉及到職位晉升也會和薪資漲幅一起談),否則就不夠專業。

  • 4 # 龍族社

    當面試官問“你期望的薪酬是多少”時,往往不僅僅是詢問求職者的薪酬期許,實際上可能是希望對求職者做多方面的瞭解。

    求職面試是我們每一位踏入職場的人都需要過的一關,面試官對求職者提出的問題往往包含著多重意思,並不是簡單的問一答一。

    如果面試官問“你期望的薪酬是多少”,不同的面試官可能有不同的詢問目的。一個簡單的提問,其實裡面蘊含了諸多內容。

    其次,通過這個提問,面試官還看了解到求職者對自身是否有一個明確的瞭解和定位。如果對自己都沒有了解清楚,難免會在以後的工作中做出錯誤的理解和判斷,從而影響到工作。

    另外,面試官通過對求職者薪酬要求的瞭解,也可以判斷出求職者是否過於注重回報,是否功利心過重。從而預估出求職者是屬於付出型,還是索取型。

    當然,面試官問“你期望的薪酬是多少”最直接的目的,還是要表達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為了評估求職者的能力是否與提出的薪酬標準匹配;另一方面,是為了判定求職者提出的薪酬要求,是否符合公司崗位工資的薪酬標準範疇。

    求職面試是一門學問,面試官提問“你期望的薪酬是多少”的目的看似簡單,其實不然,求職者需要慎重回答。

    大家求職被問到薪酬要求時是如何回答的呢?

  • 5 # 育鄰人

    薪酬是社會對個人能力價值的貨幣回饋形式。

    人類成長活動分為兩大部分:① 從社會中獲取成長資源壯大自己,獲取行為主要包括學習和購買;② 運用自身能力回饋社會建設,以換取社會對個人能力價值的回報,主要方式就是勞動並通過勞動獲得勞動薪酬。如果把社會比作大江大河【金錢貨幣就是其中的水流】,那麼個人就是大江大河之中極小的灌溉溝渠,從大江大河中獲取水源【勞動薪酬收益】、澆灌一定面積的農田【家庭】之後又將獲取的水源悉數【購買社會生活服務品】迴歸大江大河。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每個人都有自我存在的價值,比如農業生產生活必須的糧食、工業生產輔助生活的工器具、文化娛樂在傳承歷史文明的同時豐富社會精神生活......那麼,求職過程中面試官問“您期望的薪酬是多少”底層邏輯是什麼呢?

    人們常說:“存在即有價值”,一個組織中設定一個工作崗位自然也具有其特定的價值,比如售後服務與銷售工作的內容和對組織的價值是不同的、領導崗位與普通崗位工作所擔負的責任是不相同的......崗位價值是責、權、利的綜合體現,崗位職責與權力越重自然對應的薪酬也就會越高,否則相反。這也就是保潔人員勞動最辛苦但待遇卻最低,而總經理工作最輕鬆還有人輔助反而待遇最優的根本所在,這就是按勞、按責分配的基礎。

    工作是組織根據崗位選聘人才,個人根據能力、喜好選擇工作的雙向耦合選擇的過程,也就是雙方在工作責、權、利上達成相同或相似認知的情況下才能達成合作。面試一方面是組織委託面試人員對應聘者進行個人能力考查,另一方面也是面試人員嚮應聘者介紹崗位工作狀態,讓應聘者對工作內容、工作環境、工作性質有一個全面的瞭解。面試的目的一是組織考查個人,二是個人工作崗位責、權、利形成完整的工作狀態預期,而面試官問“您期望的薪酬是多少”也就是了解應聘者對該工作崗位的價值預估、瞭解組織提供薪酬空間與應聘者對該工作崗位的價值預估之間的吻合度。當然,吻合度越高達成合作的機率就越大,或許也就更符合組織對人才隊伍搭配的預期。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即使多個人在相同條件下幹同一件事情也會取得不同的結果,這也就是同組織、同部門同事之間會存在工作績效差異的根本原因。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個人參與社會生產分工協作即需要對社會之中的工作有基本的認知了解、瞭解市場行情;同時,也需要對自身能力有較為全面客觀的認知的瞭解,即不能盲目自信、自大,也不能過於自卑。

    人們常說:“人貴有自知,自知者明。”“知己”是和諧參與社會分工實踐的基礎。自我認知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最簡單的說就是人的眼睛在不借助外物的情況下只能見到自己約50%的身軀外殼,至於大腦思維、身體內部構造幾乎一無所知,如果以視力所見,那麼人在不借助外物的情況下能夠清晰認知自身的比例不超過10%。所以,人生最難的事情就是認清自己,為此人類生命科學一直在為探知人類自身而不懈努力。

    工作中“知己”要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會處理什麼事情,如果把個人比作出售辦事能力的商店,那麼作為店主您最應該清楚店中有些什麼樣的貨品、它們的成色幾何、應該如何呈列它們給顧客......做到對個人自我能力價值有相對客觀公正的預估。

    《菜根譚》前人云:“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裡火無煙?”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誇所有,可為學問切戒。

    【譯文】古人說:“何苦放著自家無窮無盡的財富,卻要沿街乞討學窮人的樣。”又說:“僥倖發財的貧家子弟,切莫忘乎所以到處誇耀,誰家的爐灶不冒煙呢?”這兩句諺語,一句是勸誡那些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的人,一句是勸誡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夜郎自大的人,這些都是做學問、為教之人要引以為戒的。

  • 6 # 阿良姜

    其二:求職者要想獲得比較中意的工作機會,當然是儘可能的降低自己的工資標準,這樣或許能夠獲取更多的錄用機會。但是當自己把期望工資標準壓低後,又完全違背了自己換工作的初衷與選擇此份工作的價值。同時有可能會面試官錯誤的引導,錯誤的判斷求職者因工作能力不夠導致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

    那麼面試官問“你期望的薪酬是多少”時,實際上是在問什麼呢?為此我的分析是:

    01.求職者如果能夠入職,那麼工資低線在哪裡?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薪酬體系,無論這個體系是否完善,都希望通過對員工工資標準的控制,達到企業內部薪酬體系的平衡,縮小員工之間工資標準的差距。

    為此瞭解求職者的薪資低線則尤為重要,如果從事相同或相似的工作內容,兩位從業人員的薪資差距過大,無疑是企業所抗拒的,畢竟任何公司不希望招聘進來一人,但是因此離職一大群人的後果。

    而面試官也是通過求職者對工資的堅持,會給求職者較好的第一印象,更容易得到公司對求職者工作能力的肯定。

    原來我在招聘某崗位人員時,遇到一個比較中意的求職者,當時我也是問了期望工資是多少時,這位求職者直接給我高出1000元的期望工資。當我想適當壓低工資標準時卻沒有成功,原因有二

    其一:對該員工以往的工作經歷,與我司招聘崗位的匹配度較高,這樣的員工一來就能夠直接開展工作,減少公司的培養成本。

    其二:這位員工的堅持與對自己的肯定,也有一種不成功即成仁的勇氣。

    03.如何進行薪酬談判,才能佔據主動呢?

    正如上面所列舉的案例一樣。公司如果認同求職員工的能力能力,又想壓低求職者的工資時,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堅持,這時就是雙方的較量,最終結果當然是最需要的一方敗陣。

    正如上面的案例,前提是公司認可求職者的工作能力,希望這位員工能夠到公司來辦理入職。為此求職者才有談判的標準,而判斷公司是否認同的依據,則是公司需求的緊迫程度。

  • 7 # 職場阿木木

    實際上就是問你想要多少錢啊!看了這麼多的回答,都說這裡面套路深,應該怎樣回答,避免怎樣回答,這些答案沒有一箇中用的!

    問你想要多少錢你就說多少就完事了,哪有那麼多套路!

    我在這裡總結幾點實用的建議吧!

    1、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和行業薪資水平說出期望薪資

    比如IT行業吧,在一線城市工作經驗5年的,月薪可以達到2萬以上,而且自己的能力也不差,那麼如果hr問你要多少錢,那麼自己就可以說2萬,這沒有任何問題,不必遮遮掩掩,問東答西。

    2、薪資水平最好說一個區間

    比如招聘的崗位薪資是13000-15000,而你的工作經驗和水平也符合,那麼你就可以要這麼多,就說13000-15000,可能有人說,要是這麼說,公司肯定給13000啊,其實並不是,如果公司真的看上了你,覺得你值14000,那麼他不會給你13000的。

    因為如果公司給的少,那麼應聘者很有可能在其他公司找到薪資更高的工作,也就不來你這家了。公司也不傻,給你相應的薪資,你覺得也滿意,皆大歡喜,成功拿offer。你找到了工作,公司也找到了人才。

    3、提前看好崗位薪資,避免和自己的期望相差太大

    如果公司的崗位薪資很低,就給5000,那就不要去面試了,公司招的就是初級人員,你作為一個老手就不用去這裡面試了,因為就算去了,你工資要10000,公司也不會錄用的。

    我找工作時候說期望薪資就直接說就好了,有什麼遮遮掩掩的。人家問你期望薪資是多少,你說這份工作很好,我很願意做,我會作出貢獻的…說一大堆管啥用。我要是面試官,我問應聘者的期望薪資,如果應聘者吞吞吐吐的說一些不著四六的,那直接不要這樣的員工,心眼太多。

  • 8 # 心理彥究員

    我曾經就是一個面試官,所以我非常清楚面試官問候選人期望薪酬的目的。

    一般情況下,面試官會對及格線往上的候選人問到這樣的問題。而這類人又分為待定狀態和中意狀態,前者可選可不選,後者特別期待加盟。

    對於待定狀態的候選人

    這類候選人,沒有明顯的優勢,也沒有明顯的劣勢。比如技術含量要求不高的職位進行招聘時,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太多工作經驗的職場新手、沒有可明示職場業績的溫吞職場人等就屬於這類。

    此時,面試官問“你期望的薪酬是多少”,實則是在衡量你是否靠譜。

    如果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就自以為是口出狂言,自信到爆棚,認為自己就是不可多得的職場新星,你錄用了我無疑就是錄用了一個未來的提款機,期望薪酬高到離譜,這多半是有自戀自負傾向,職業態度不端正,錄用的概率很小。

    相反,以求學求知求經驗、放下身段力求成長的職場新人,多是面試官青睞的物件。

    而那些一直不溫不火的象溫吞白開水一樣的老職場人,不求飛黃騰達,只求穩定踏實,在面試時提出一個該職位60-70%分位值的薪酬水平是一個相對理性的選擇。

    如果你特別想要加入這家公司,建議你在說出期待薪酬的同時,還可以明確表示:如果公司有自己的薪酬體系,相信公司也會給我一個合理的待遇。這等於是給自己留了一條後路,因為這暗示著後續可以有討價還價的階段。

    對於中意狀態的候選人

    這類候選人的職場經驗、個人能力和其他軟素質等是公司特別需要的人才。

    此時,面試官問“你期望的薪酬是多少”,實則是想驗證自己公司目前的待遇能否與你的需求匹配。

    這時,作為候選人的你,可以通過面試官對你的態度、面試時長、身體語言等方面來鑑別對方的意願度。

    如果對方的身體調整到前傾態、面試時間比別人都長、態度越來越熱情、問很多細節性的內容,很關注你對職業和平臺的需求點,也用了較長的時間來描述自己公司的亮點,那麼,恭喜你,你可能是他們中意的物件。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提薪酬合適,這時你可以把球踢回去:相信咱們這麼優秀的公司有自己的薪酬體系,我想了解一下,目前這個崗位的薪酬待遇是多少。然後再來權衡。

    當然,很多“老奸巨滑”的面試官可能還會把球踢回給你,這時就看你是否對面試做了充分的準備了。這個準備包括:事先了解該職位在市場上的各分位值的薪酬水平,事先了解應聘的這家公司在業內的地位和前景,事先清楚自己的求職定位和工資定位。

    如果這些都準備好了,那這時已經有了75%把握的你,可以在滿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基礎上,把期望薪酬定位在行業內該職位75%分位的薪酬水平上,這樣成功率會比較高。

    總之,當面試官問你“期望薪酬是多少”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這往往是你是否能被錄取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時你需要對自己在這次面試中的表現有客觀的評價,也能對面試官的滿意程度做出有效的判斷,才有可能面試成功。

  • 9 # 職場書院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面試官其實在試探你的心理價位,千萬別正面回答。

    一般公司的薪資待遇分兩大塊

    第一大塊就是固定的,對於大部分人統一的薪資體系,這是標準化的設定。

    可是,總有些特殊情,例如對方過於優秀或者是企業急於用人。上調、下浮將會有一定的空間,這也是保持了招人的靈活性。

    舉例說明

    比如招聘銷售總監,公司預定的薪水是1萬元。當面試官問你,期待的薪水是多少時。你回答8000,那麼他們就能省下了2000塊錢。可是當你說,你期待的薪水是12000的時候,他們就會想辦法,能夠用1萬塊錢拿你最好,拿不下的話,他們可以增加一部分,這就擁有了和你討價還價的餘地。

    我的回答是:我相信咱們公司應該擁有自己完善的薪酬體系,所以呢,我個人的想法是跟公司其他員工一樣,先一視同仁。

    但是通過試用期以後,我會用實際行動,證明我的實力。如此,我要上浮10%-20%。

    所以呢,你說跟大家一樣,證明了你能夠以大局為重。同時你上浮區間,也為你以後增加工資,留了後路。

    所以,面試官是在試探你的底線,投石問路,這回知道怎麼應對了吧。

  • 10 # 美妝專家Ann老師

    分享自己的實際經驗!前提是體系成熟的大公司,分享三個意義和三忌

    三個意義

    ① 評估期望值是否與崗位offer匹配

    每個公司在招聘時 都會有JD-崗位描述,裡面有工作職責,帶不帶人,以及職位(主管?經理?總監?總經理?)

    一個成熟的公司,對每個職位都有工資的範圍,所以問這個問題,是看看,你所期望的工資和這個職位是否匹配

    如果期望值遠超過上限,兩個結果,一是算了,不發offer;一是覺得能力很好,上調一個級別,以確保匹配

    如果期望遠低於下限,會發一個下限的offer出來。(也有可能去背調看看為什麼這麼低)

    ② 看候選人的期望是否實際

    如果你的期望薪資漲幅遠超過這個幅度,公司會再考慮一下是否發offer,因為這個要求很特別,公司需要更慎重地考慮

    如果你的期望薪資漲幅遠低於這個幅度,公司也會再考慮甚至進行背調,因為也不符合常理

    從公司層面來看,最喜歡候選人有強烈意向加入,這樣的動力之下,在加入後無論是融入團隊 上手工作還是長期穩定性都很強。

    這個問題的回答 如果是非常高的期望,並且表示低於這個值就不會考慮,意向就不強,就會比較擔心

    如果候選人說出合理的期望,並且表示自己非常想加入公司,可以接受的範圍,先不說公司最終的offer是什麼,誠意已經在那裡了。

    回答問題 三忌

    ① 看公司的安排

    這個時候明確說出期望是最好的,不要模稜兩可,會給人不確定的感受,公司也不好判斷

    ② 開高期望

    除非特例,一般情況換工作漲幅有共識的幅度的,提太高期望弊大於利,即使錄用了,入職以後 壓力也很大(這個以後詳細寫個文)

    提的期望值比現在還低,會讓人擔心是否有誠信問題,或是能力嚴重低於現職位

    以上回答希望幫到你,喜歡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選擇適合男生的褲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