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桌面戰爭兵棋
-
2 # 歷史畫中人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古代打仗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古時候的戰爭也是歷史中的重要一部分,兩軍交戰肯定是有輸有贏,無論誰贏或者輸,都會死不少的人,打仗死人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有人認為在冷兵器時代,衝在第一排的士兵肯定是必死的,因為他們是率先接觸到敵人的。
古代士兵戰場作戰之時,並不是將領一聲令下,大家一起往上衝,實際上是古代作戰非常講究陣型和列隊。
其中最關鍵的一點,打起仗來必定是有死亡的。三國時期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根據《帝王世紀》,在漢桓帝期間全國將近七百萬戶,五千萬人口。但到了公元263年的時候,魏蜀吳最終只有不到800萬人口。人口急劇的減少,除了天災等自然因素的影響,絕大部分是由於戰亂所帶來的,因此可以看出打起仗來是多麼要命的!
第一、被上級安排的,只有執行。
古代士兵入軍營的時候,第一個要學會的就是服從命令,如果不服從,輕則杖打幾十大板,重則小命不保。若在開戰時第一排士兵退縮不前,直接會被殺。若是假裝戰死呢,結果將會更慘,會被後面衝鋒的戰友活活踩死。
站在第一排有個很大的優勢,可以先獲取戰利品,同時也最容易成為登上城樓的人。因為自戰國時期的秦國就有軍功制,後來歷朝一直沿用。最先繳獲戰利品或登上城樓的,一般都有重賞,而且記的功勞比較大,是非常有利於日後升職的。
很多人或有疑問,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怎麼會反而不容易死呢?其實我們要從古代打仗的方式說起,一般古代第一排的士兵是有盾牌的,後面的士兵則有弓箭手,兩翼一般佈置騎兵。因此即使敵軍遠端放箭,第一排的士兵直接拿盾牌擋住了。再者為了增加命中概率,敵軍肯定不會瞄準前排射箭,而是朝士兵最集中的地方射擊,這樣一來就不會放空箭了。
-
3 # 本草百曉生
現在看衝在第一排的士兵,好像是炮灰,是九死一生的位置。其實能夠把你安排到第一排,那是一種莫大榮耀。
也就是說,春秋時期,普通人想衝在前頭的資格都沒有,那衝在前頭貴族們不怕死麼?
春秋時期,戰爭目的主要以“爭霸”為主,也就是說,以得到各國承認,得到特權為主,並不是一場殲滅戰,對於他們而言,聲譽、話語權才是打仗的目地。就如同兄弟之間打架,不會往死裡整。
那麼戰國爭鬥,傷亡率奇高,衝在前排的士兵不害怕?
這個問題,不妨這樣看,中國古代以砍首級為立功領賞的重要憑證。你衝在第一排,雖然離死亡最近,但也是第一時間接觸敵人的,那麼多敵人,隨便你挑,斬殺人頭機率也最大。風險與獎勵素來並存。
加上,秦國對衝在第一排的士兵有優惠政策,就拿攻城來說。城池四面八方,都有相對應的士兵負責,負責陷陣的前鋒,通常由十八人組成。他們自然是千挑萬選的勇士,這一隊敢死隊,若是整隊砍下五顆人頭,那麼同屬這一隊的士兵都會自動升爵一級。要知道平民百姓指望當兵來光宗耀祖!
也就是說,一般人沒有資格站在第一排當烈士,再說站一排,獲得的獎勵誘人。
-
4 # 觀復一鑑
活著是英雄,死了是烈士。為什麼不衝?
古代的戰爭基本都是靠人的命墊出來的,人多,勝利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是,死人也得非常多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為什麼第一排的士兵不怕死。
同樣都是士兵,為什麼他們這麼猛。第一,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
古代的戰爭,都是人海戰爭。加之連年不斷的戰爭,老兵多的是。
沒當需要有衝鋒時候,都是老兵在前。因為他們有足夠的現場經驗。
要知道,任何行業經驗都是最重要的。戰場上的經驗,那可是用來救命的。
所以,老兵先上,這樣傷亡率就會低一點。新兵你在後邊也不要笑,打完這一仗,你也就變成有經驗的老兵了,隨時準備到前邊來。
第二,完整的防禦系統
走在前邊的士兵命就不重要了嗎?不是的。一樣非常重要。
為了更好的保住他們,軍隊會盡最大的可能給他們保護。
首先,全身的鎧甲這就不用說了。其次,每個人都要手持盾牌。這個盾牌能有一人多高,就是為了防止敵人的箭雨。必要的時候,可以多人合為一處,形成盾陣,這樣就能有效的保護戰士的生命。
再次,後邊的部隊會有火力支援,爭取給前邊的兄弟一個相對寬鬆的進攻環境。
第三,高官厚祿
這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要知道,古代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要想逆襲,恐怕不是很容易。
文人可以讀書考科舉,而這個沒有讀過書的士兵就沒有什麼門路了。
所以,打仗是他們突破等級最好辦法。
比如秦朝就有規定,一個個登上敵人城牆的士兵,這個城打下來以後,你要是還活著,就會得到全城財產的多少,甚至可以封侯。
死了也不用擔心,從此你的家人國家養著,子女國家培養。衣食住行,什麼都不用擔心了。
打仗之前還是個小兵,一場仗下來變成大官和富翁。你說他們能不拼命嗎?能夠怕死嗎?
人都是制度的產物。
如果衝在前邊除了死,什麼也得不到,我相信沒人會衝在前邊。
制度給了他爭先恐後的衝在前邊的理由和動力,死又算得了什麼。
結語:戰爭不可怕,可怕的是比戰爭更殘酷的人心。因為有人設計了戰場的秩序,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的士兵一批又一批的前赴後繼。 -
5 # 遙望的歷史
現在很多大製作的古裝影視劇中,都能夠看到恢弘大氣的古代戰爭場面。無論是周武王與商紂王之間發生的牧野之戰;還是劉邦與西楚霸王逐鹿中原殊死一站,都離不開各個兵種的協同作戰。步兵、騎兵、車兵、弓弩兵甚至炮兵,都要冒著極大風險與對方激烈搏殺。
無論任何性質的戰爭都無法逃避一個問題,那就是打仗就一定會有傷亡。尤其是古代社會中的戰爭基本上都是以冷兵器和肉搏戰為主,在這種戰爭形式的影響之下,大面積死傷簡直就是家常便飯。難道古代士兵都不怕死或者說甘願當炮灰嗎?
在古代社會由於戰亂頻繁,對兵源的需求量幾乎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所以就會大肆徵兵或者抓壯丁,很多人為了逃避兵役不得不背井離鄉,從這一點來看古代士兵其實根本不想當炮灰去送死。
尤其是在排兵佈陣之時很多士兵都會被安排在第一列,也就是說他們的正面,就是如虎狼一般的敵兵。在這種前提下要想讓士兵們依靠自願原則,站在隊伍的第一盤恐怕只能是天方夜譚。但是古代的軍事長官卻有一套非常獨到的方法,可以讓這些“怕死”的士兵站在隊伍最前排。
士兵必須服從“硬性指派”,否則就會受到責罰,這是維繫軍紀的不二法則。古代士兵在第一天當兵之時,就會了解服從命令的重要性。如果不服從軍事長官的軍令,輕則會被打幾十大板重則甚至會丟掉性命。在這種淫威之下基本上沒有人敢違抗軍令,所以只能服從安排乖乖地站在隊伍第一派。
當然,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允許他們搶奪更多戰利品。在古代戰爭中站在隊伍第一排的士兵戰死率非常高,所以根本沒有人願意主動請纓去赴死。為了能夠鼓勵士兵積極參戰,很多軍事長官都會賦予他們搶奪戰利品的特權。
結 語
在冷兵器時代站在隊伍第一排的士兵往往都會成為“肉盾”。 即使是在戰鬥力極強的秦軍隊伍中,也沒有士兵會主動或者自願站在隊伍第一排。為了能夠提升第一排士兵的戰鬥力,古代社會中的很多朝代或者國家,都會為第一排士兵開出很多誘人的條件。但如果這些條件不能提起他們的胃口時,就只好通過強權約束或硬性規定。
-
6 # 想跟你聊故事
在古代戰爭中站在前面的往往是精兵強將,起到殺敵破陣振奮士氣的作用。如三國時期諸侯對戰往往會先鬥將,以鼓勵士氣,而鬥將失敗的往往就會規避這場戰役,道理是一樣的。
俗話說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在大型戰爭中,前排士兵如果怯戰怕死,往往會導致連鎖反應,軍陣崩壞。這也是歷史上為何會有以多勝少的戰事發生,明明勢力懸殊卻勝負顛倒的原因。
那麼既然在前面與敵正面交鋒,危險性這麼大,為什麼士兵還願意呢?這裡面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在古代戰役中,殺傷性武器主要有兩種,一個是遠端的弓箭,一個是近身的刀戟。而這兩樣由於古代工藝落後,往往殺傷力並非那麼強,如果有一副好的戰甲基本上就可以防禦大部分的傷害。在前面戰鬥的將士,為了起到破敵和阻擋敵方戰士進攻的作用,往往都是穿戴全軍最好的裝備戰甲,能大大增加活命的機會。
其次便是,在古代發生戰爭就意味著民不聊生。很多參軍的將士都是生活所迫,或是自願或是強逼。統帥為了讓士兵拼命,往往都是宣告豐厚的獎賞,自古以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活下來則享受榮華富貴,不幸戰死也可福廕妻子。很多人為了擺脫窮苦生活,不惜以命相博。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很多士兵願意排在前面的原因,因為身後揹負的往往比前面面對的更殘酷。
-
7 # 三度扯歷史
古時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為何不怕當炮灰送死?這個問題很有趣,但是題主可能沒仔細研究過古代打仗排兵佈陣的方法。
一、古時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為何不怕當炮灰送死?在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兩軍對陣,相互衝殺,最終以剩餘數量多的一方獲勝。
不但是中國的影視作品中有相關橋段,就連歐美國家拍出來的《霍位元人》等大型戰爭影視中也是如此。
兩軍對壘,你來我往。
那麼,兩軍對壘的時候,第一排的士兵真的不怕死甘願當炮灰嗎?
沒有人不怕死,但是為何這些士兵甘願當排頭兵,衝鋒陷陣情願當炮灰呢?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如下三個方面來回答:
1.有信仰,不怕死
這個可以說是任何軍隊都在提倡的事情,關乎士氣,可以鼓舞著整個軍隊衝殺。
在中國的軍事記載中,就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說法。其實,真正的士氣就是由最前面這些人帶動的,因為整個戰場情況也只有這些人能夠看得清,後面的人只是木偶般的跟著前面的人衝殺罷了。
如果前面的人轉身逃跑,那麼後面的人大機率會跟著逃跑。
所以說,這些人可以算是整個軍隊的士氣根本所在。
2.高於生命的誘惑
對於大多數古代的軍隊士兵來說,當兵並沒有多少關乎家國性命的大道理,原因只有一個——能吃飽。
可是,能吃飽也不意味著要賣命啊。
但是,古代的軍隊其實有著很好的、很不人性化的鼓勵、獎勵機制,具體怎麼說呢?舉個例子,甘願衝鋒陷陣充當排頭兵的,戰爭結束後,不管勝利與否、死亡與否都能拿到一大筆撫卹金,可能是一兩銀子、可能是二兩,但是這些錢對於一個家庭來說,足以過上好日子。
所以,很多士兵在巨大的誘惑面前,甘願充當排頭兵,也就是所謂的炮灰。
3.陣法所需
尤其是在後來,各種陣法、兵陣流行,後世長短兵器、騎兵等不同種類的兵種在不同的組合之下,往往能夠取得奇效。
在這種背景下,各種戰陣、小團隊紛紛出來,比如戚繼光當年抗倭的時候就採用了8人一隊,不同兵種之間配合,方能取得取勝的關鍵。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在日常訓練中,已經決定了排頭兵的位置,不容反駁不容更改。因為,這樣一場戰爭,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一部巨大的絞肉機,而不會單單針對排頭兵。
二、兩軍對壘的戰法存在已久嗎?如上所說,一般影視作品中的確有兩軍對壘的場景,但這只是為了達到更好的影視效果。
而真正的戰爭中,這樣的兩軍對壘方式只存在於春秋戰國時期。
當時的規矩多,兩軍打仗要整整齊齊的排兵佈陣,羅列兩旁。而一個國家要侵犯一個國家了,還要下戰書,並且,如同現在的回合制遊戲一般,當時的戰爭要規規矩矩的採用回合制,你來我往的打。
並且,打仗的時候還要擊鼓鳴樂。
但是,真正來說,這樣回合制打架時代,僅限於春秋戰國時期。而在國外的典籍中,也很少見到有這樣規矩的戰法。
即便屯兵關外,兩軍對壘的確存在,但正兒八經個幹架的時候,都是相互衝鋒,不存在排頭兵的問題。
尤其是秦漢時期,在驅趕匈奴的背景下,這種戰法很顯然是不適用的。
而在魏晉時期,這種戰法根本就不見蹤跡了。而我們在日常影視劇中看到三國時期大家都是規規矩矩的排兵佈陣的戰法,都是假的。
在這裡例舉一個類似這樣的戰法——清末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八國聯軍侵華,光緒帝排僧格林沁阻擊敵人,僧格林沁在京郊八里橋這個地方,對敵人進行了阻擊。
當時僧格林沁手裡有近兩萬的蒙古鐵騎還有近八千的八旗子弟兵。
因為是阻擊,所以僧格林沁採用的其實就是這種戰法——列陣佈局,近兩萬的蒙古鐵騎一排衝鋒,後面跟著八旗子弟兵。
雖然這場戰爭慘敗,受制於武器的落後,但正兒八經來說,這是一場經典的排兵佈陣阻擊戰。只是,僧格林沁採用的是以攻為守的策略。
其實,不論如何,戰爭對於下層軍官和士兵來說,都是一部巨大的絞肉機。縱然後世中,甚至今日,戰爭的形式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事實是,戰爭就是戰爭,戰爭的殘酷不論在什麼樣形式的戰爭中,都無可避免,都無法摒除。
各位,珍惜和平時光。
-
8 # 拂心莫停手
我們可以從有史記載準確的大規模兵團作戰開始說吧,也就是在春秋戰國開始。
國與國之間開始了地盤,資源等一切需要的爭奪,而這個時候也是百家爭鳴的繁盛時期,伴隨著的也是各種各樣人才輩出。
於是也出現了各國的變法,出現了合縱、連橫等計謀,也出現了《孫子兵法》等流傳千古的史書。
其實簡單說能激勵一個人或者改變一個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滿足他的要求,甚至超過他的要求。
我們拿秦國做例子來說(畢竟六國出了那麼多的計謀都是為了對付他),我們從秦國身上來看下古代打仗時第一排的士兵為什麼不怕死。
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這時期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重要時期,而舊貴族的專權跋扈使得奴隸階級的中下層的士兵和奴隸沒有土地,沒有糧食。可以說除了吃飯已經沒有活下去的念頭了。
而此時的商鞅變法就是深入了這缺最下層民眾的心中,其中有最重要的一條,也是我覺得秦國能統一六國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二十級軍功爵位制。
之所以這樣說就是這個條件讓秦朝有了一直無往不利的全民皆兵的軍隊。
而要管理好這隻虎狼之師就要有辦法就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第一排的士兵不怕死?
因為秦朝的這個二十級軍功爵位制給了他們想要的,甚至說是想都想不到的!
所謂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是獎勵軍功、鼓勵殺敵求勝的軍功爵祿制度,它是新興的地主階級為提高軍隊戰鬥力而採取一項措施,同時也是調整當時社會關係的途徑之一。
為獎勵軍功,商鞅規定,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的大小接受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是這樣。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擁有爵位。
商鞅變法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甲士”(披甲勇士,一般為軍中精銳前鋒)一個首級,就可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證據是敵人的人頭(首級),也就是說在戰後把敵人的人頭砍下來帶回軍營,作為證據。
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是封建制度下,俸祿製取代世卿世祿制的產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將官員等級評定建立在其客觀貢獻的基礎上,在當時具有不可比擬的先進性和民族性,極大鼓舞了人民的進取精神。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製作用在於使秦軍的作戰能力大為提高,建立了一支所向無敵、橫行天下的虎狼之師。作為榮譽,軍功爵位基本具備現代軍銜的特點。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第一排的士兵你看到這樣的士兵激勵制度你還會怕死嗎?對於以前有可能連飯都吃不飽的人來說,斬殺首級就有爵位的實質性的變化了。這樣的改變可以說是天翻地覆啊。試想一下,這樣的改變,會不讓士兵心情激動,奮起殺敵嗎?
-
9 # 藍少衛
象棋裡面有個“卒”,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數量最多,地位最低。我們經常比喻:“棄卒保帥”、“馬前卒”,指的就是炮灰一般的小“卒”。
其實不論古今,步兵都是死亡率最高的兵種,影視劇裡經常見到的仰面攻城場景便是如此。那麼作為一個小卒,衝鋒在前,直接面對敵人明槍暗箭,到底怕不怕死?
怕是肯定的,但外在因素會讓他不怕。我認為這種因素分高、中、低三種層次。
“出山門、殺倭寇”這是戚家軍的口號,嚴格的訓練是必要的,但“保衛家鄉”的使命才是趨勢這批新軍奮勇殺倭的主動力。一直以來義烏就是倭寇侵犯的前線,大肆搶掠,民不聊生,受害最深的就是老百姓。沒有人不想趕走這批流寇,只是缺少像戚繼光這樣能臣將士的帶領,宋代的岳家軍亦是如此。
懷揣使命的士兵,才是最不畏懼死亡的,我想如果誰的家鄉被侵犯,他也會第一時間站出來反抗。
其十七:觀寇不審,探賊不詳,到不言到,多則言少,少則言多,此謂誤軍,犯者斬之。
我想對軍事感興趣的朋友們應該瞭解,及時最精銳的部隊,做到這最後一條也很難,更何況上面還有16條為之皆斬的禁律。只有按《禁律》長期訓練的部隊,才能令行禁止、不畏死亡。能夠善用軍規,也是“韓信帶兵,多多益善”的原因。
軍功爵制簡而言之,就是保證己方人員不死的前提下,“斬一首爵一級",並且得到爵位相應的待遇。
這種制度使得加官進爵量化,普通士兵有了升官的機會,加上秦律執行嚴格,賞罰並行,豐厚的軍事獎懲,大大加深了底層士兵們建功立業、上陣殺敵的渴望。秦國因此出現了司馬錯、白起、王剪等名將。
-
10 # 博古論今天
不管是古代還是近代還是現代,所有的士兵都不怕在第一排衝鋒。
作為一名士兵、一名軍人,在他加入軍隊之後,早就有心裡準備戰死戰場。在軍隊的氛圍裡面,他們自然有一種精神,要是各個都怕死的,那土匪有什麼區別。他們的天職是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奮勇殺敵。
當然,任何士兵都不希望白白送死,雖然他們不怕死。那古代第一排的士兵怕不怕當炮灰送死呢?
首先,第一排的不可能都是當炮灰的。古代打仗不像流氓打群架一樣,一照面就亂打,他們是有陣型的。軍隊的編制從早期的五人為戰鬥單位到後來100人一隊都有。他們排成長蛇陣、雁形陣、鴛鴦陣等等,陣型是經常變化的,所以有時候在第一排有時候可能就在最後一排了。而且一般在最前面的是重甲步兵,他們拿著厚厚的盾牌,頂住敵人的壓力前進,後面配備著長矛手、弓箭手、騎兵等等 ,這時候的第一排重甲兵反而不會那麼容易死,要是陣型被衝散了,側面才是死得最快的。
其次,軍隊的紀律要求。在古代的軍隊,賞罰非常嚴明。命令讓你幹嘛,你就得幹嘛,抗命就是違反軍規,違反軍規一般都是被斬首的。比如說當年韓信剛去劉邦那裡時,當一個管理糧食的小官,一次因為部門有人犯法,自己被連累“連坐”,要砍腦袋,前面砍了13個人,輪到他的時候他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這句話被夏侯嬰聽到,看他不同尋常就介紹給蕭何了,於是就有了後面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從這裡可以看出,部門有人犯法就得“連坐”砍頭,那要是叫你去衝鋒打仗你敢不去嗎?去的話還不一定會死,不去的話那死得肯定很難看,最重要的是還連累家人“連坐”。
有懲罰當然就有獎勵。當年商鞅變法,改革的一個重大專案就是軍事的賞罰制度。他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而根據戰功大小授予爵位。將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各級爵位均規定有佔田宅、奴婢的數量標準和衣服等次。也就是說,斬殺越多人,戰功就越大,自己的爵位就越高,爵位越高,榮華富貴就越享之不盡。所以士兵恨不得爭先恐後的第一個衝上去殺敵,畢竟冒險是跟機會並存的。
-
11 # 歷史雜貨鋪
這個問題已經看到很多了,大家應該都看過古裝劇,每當打仗的時候,指揮官一聲令下,所有人都前赴後繼的往前衝,前面的人倒下了後面的人繼續補上,那麼大家都知道第一排很容易死甚至是必死,為什麼還要往前衝呢?
首先電視劇裡面和現實是不同的,在真實的歷史中,士兵衝鋒都是有策略的,不可能一窩蜂的往前面衝,都是有陣型的,第一排打一會基本都會換下來,後面的人在去前面打,所以說第一排並不一定是必死的,當然死亡率也不低,就看誰能打了。
我們用現代人的思想去想古代的事情肯定是想不通的,現在的人幾乎沒幾個人經歷過戰爭,當然是想不到了。在古代人是有三六九等的,普通人想要徹底的改變命運只有兩個途徑,第一個就是去參加科舉,第二種,碰到亂世的時候去當兵。
科舉考試不用多說,讀書改變命運,對於普通人來說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適用。戰場上則是要拿命去換軍功,改變地位,有些人說第一排計程車兵都是被逼的,這種情況當然有,古時候還有將軍將老弱婦孺趕在第一排,讓他們去送死,可是實際情況是,大多數第一排計程車兵都是自己自願的,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第一排計程車兵立功的機會大,軍功積累的快,如果打贏了,加官進爵都是有可能的從此改變命運,如果自己死了,也會有豐厚的體卹金給自己的家人,所以說很多底層的人,當兵之後,是非常樂意去第一排的。
-
12 # 我就是心淨
古代不同於近代,以咱們的生活經驗來理解古人是容易出錯的。
冷兵器時代,人類屬於一個階級社會。
那個時候階級高的人,統治階級更低的人,整個社會認為這種統治是合理合法的。
而且不要忘記古代還有一個大殺器,就是全民宗教,而宗教對於這種階級固定的情況也是認可並推波助瀾的。
正是因為有了階級的存在,所以人的階級固化現象就會變得非常嚴重。
平民想往上晉升階層是非常非常艱難的,除了中國有科舉考試之外。
全球其他大部分民族和國家都是透過戰爭來實現階級的跨越的。
秦朝統一六國,他需要人頭來定爵位。
歐洲的平民想要成為一名騎士,同樣也需要到戰場上去歷練殺人。
古代人並沒有太多其他的選擇,雖然經商也可以成為一個可選擇的道路。
但是在封建社會里面,商人往往是最容易被盤剝被欺負的結局。
所以這就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古代打仗有人站在最前列了。
確實是有一批人,比如說是奴隸,他們是靠威脅而不得已站在最前列的。
而絕大部分的人是極其渴望軍功提升自己的階級,從而選擇站在最前列,奮勇殺敵。
回覆列表
在各種古裝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見古時候的兩個國家打仗,雙方的軍隊在陣前擺開,戰鼓聲如雷滔天,兩軍的戰鬥一觸即發。戰爭這是在古代最常見的事情,隨著國家王朝的變遷,必然伴隨的戰爭的發生,那個時候沒有飛機大炮、沒有坦克機槍,依靠的僅僅是隻有士兵手中的劍。
古代的戰亂很多,戰爭規模也很大,誰的兵力更多、士氣更高,誰就有可能贏得戰爭的勝利。當雙方兵力差不多的時候,拼的就是兩邊士兵的士氣等。那這樣軍隊的第一排士兵就變得尤為重要。
可能有人會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古代戰爭,第一排的士兵幾乎都是上去送死的,往往一開戰就倒下了,好像自殺似的。既然第一排這麼容易死,為何士兵要衝到第一排去呢,戰爭的時候還嗷嗷叫的往上衝,他們真的不怕死嗎?
其實不然,誰都害怕死亡,很多人害怕參軍,為了避免被徵兵,就請人專門砸斷自己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即便是那些參軍的人,也不想輕易的死掉,那麼那些被安排在第一排的士兵有時怎樣的一種心情呢?
軍隊的排兵佈陣其實都是由將領來安排的,那些被安排去第一排的士兵,只能服從上級的命令,當時的階級制度是很嚴格的,士兵從入軍營的時候,就要學會無條件服從上級命令,如果不服從,輕則杖打幾十大板,重則拖出去殺頭。所以接到命令的士兵不得不服從上級的安排。
其次就是富貴險中求,在古代是有設立斬首記功授勳的機制的,你越是靠前,你殺敵的人數就會越多,建立的功勞就會越大,非常利於日後的升職。但是說了這麼多都是需要活下來才會有獎勵,戰死之後就什麼都沒有。其實第一排的戰死率並不像影視劇中的那麼高,第一排的戰死率是非常低的,從古代打仗的方式來看,第一排往往都會放置盾兵,後面則是槍兵、弓箭手等,而盾兵普遍都能阻擋敵人的攻擊,無法造成有效攻擊的敵軍,肯定會繞過盾兵砍殺後面的士兵,這樣一來,第一排帶有盾牌士兵的戰死率就會降得很低。
最後,第一排士兵不僅擔當了整個軍隊的顏面,也是整個軍隊士氣的重中之重,他們都是軍隊中選出來各個精英士兵,已經有了常年征戰沙場的經驗,擁有十足的戰鬥經驗,這些老兵知道在衝鋒的時候怎麼做可以做到最好,不僅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還能壯大軍隊的士氣,讓整個軍隊都能夠整齊的衝擊敵軍,一個軍隊是否整齊劃一,也是一個取勝的關鍵,如果第一排真的一開戰就倒了,那後排只能驚慌失措,整個軍隊也就亂了套。